心理康复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分析
2012-01-31朴凤玉
朴凤玉
龙井市人民医院 循环内科,吉林龙井 133400
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有效的监测,同时亦应注重患者精神心理压力的疏导[1]。本文对龙井市人民医院循环内科2008年5月—2011年5月间收治的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心理康复护理,疗效良好,现将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龙井市人民医院循环内科2008年5月—2011年5月间住院治疗的56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3例,女性 23例;年龄为 60~80岁,平均年龄为(64.2±4.3)岁;朝鲜族27例,汉族29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心理护理组及常规护理组,每组各为2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水平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内科常规护理作为基础护理手段,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通过与患者交流及观察等方法,利用辩证、分析的思维判断发现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采用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及共性化的行为支持和健康指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1.3 评测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包括恐惧、焦虑、失眠),体温、心率、收缩压(治疗第 7 日,2~3 次/d,取平均值),住院时间、死亡率。
1.4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偏差(±s)表示,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由表1可见,治疗前两组患者均存在焦虑、恐惧等情绪,两组HAMA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心理护理组患者HAMA评分明显降低,与常规护理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体温及心率相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护理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护理组,两组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有效地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AMA评分、稳定体温及心率等生命体征,缩短住院时间。
表1 治疗前、后两种患者HAMA评分、生命体征及住院时间、死亡率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两种患者HAMA评分、生命体征及住院时间、死亡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常规护理组比较P<0.05。
组别 HAMA 体温(℃) 心率(次/min) 血压(sbp)(kPa) 住院时间(d) 死亡率(%)心理护理组 治疗前治疗后常规护理组 治疗前治疗后19.2±2.26.0±1.8#20.1±1.711.9±1.936.4±0.135.7±0.2*#36.3±0.236.1±0.388.7±3.570.0±2.7*#85.4±4.182.1±3.312.3±0.612.1±0.812.3±0.512.3±0.616.7±1.6#8.223.7±1.09.1
3 讨论
综上所述,心理康复护理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存活率,减少患者的痛苦,促进其早日康复。展望:本地区为少数民族地区,朝鲜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该地区汉族患者的HAMA评分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2]。
[1]黄素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 [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4):117-118.
[2]刘晓红.临床心理护理[J].上海护理,1998,3(4):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