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专业实验教学发展瓶颈及其突破
2012-01-30徐玉明
徐玉明,崔 凯
在兴起的高等教育改革运动中,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制订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1]。随着对创新人才开发培养的探索,实践环节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2007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2]。目前,一些高校和专业出现了课内实践多样化、暑期项目兴起、校内课外实习基地加强及经费支持不断增加等可喜势头。然而,高校体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现在许多实验教学的研究结论认为:教学改革大多为低水平重复,缺乏有创新的改革建议和可供推广借鉴的经验总结。笔者在总结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思路和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高校体育专业实验教学的发展瓶颈,分析归纳出一些具体、可行的解决措施,为高院校体育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发展现状与瓶颈分析
已有研究一致认为,现有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不能满足体育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是被动的,甚至是盲目的,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查阅文献进行归纳,体育专业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观念陈旧,缺乏大实验观和大专业观
几乎所有的相关研究均提到“观念陈旧”,但具体内容以及侧重点却不同。(1)管理观念。认为教学管理部门或教师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长期以来实验教学成了理论课的附属课[3],并没有真正把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手段。姜涛等(2008)[3]提出,现有实验教学体系的设置和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思想,降低了实验教学的地位,使得实验教学呈现出一种被边缘化状态,极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2)实验范畴观念。多数人认为体育专业实验教学只是理科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与体育术科教学和人文科学无关。致使许多体育专业学生在运动训练指导、体育活动策划、体育赛事编排、体育动作创编、体育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能力明显不高,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不足。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实验仅仅局限于运动人体科学的专业基础实验,仅涉及自然科学类基础课,至今国内罕有体育专业的术科课程和人文类课程开设实验的报道。因此,研究者认为体育专业实验教学缺乏大实验观和大专业观,其观念陈旧。
“观念陈旧”将严重阻碍实验教学的发展,使实验教学长期与体育运动实践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不相适应。只有认识到客观环境和培养目标的变化,及时调整和转变改革方向,才能促进体育专业实验教学的良性发展。事实上,一些综合院校的体育专业实验教学确实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其他专业存在明显的地位差距,其原因多少与专业本身的发展现状有关。很多学者认为,开设独立的实验课程是实验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将实验课程从理论课程中独立出来,重新安排实验内容,增加实验课时,以期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但根据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基础知识水平以及教学时数等实际情况,多数实验并不适合独立于理论课,只能附属于理论课。盲目的独立设课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本科阶段应该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和运动技术手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如若一味求新、求异,往往导致学生基础不牢,这也与本科阶段的教学目标相违背。因此,要防止指标的盲目攀比。如条件成熟,可以对部分实验内容多、涉及面广的实验课程进行独立设课,而综合实验应该以开放实验的形式加以倡导。这样主次分明,分层发展,既符合目前实验教学的现状,又对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观念陈旧”中所提到“重理论、轻实践”等说法也并不科学。至于贯彻和运用大实验观和大专业观,也要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推广。
事实上,我国实验教学改革已有多年,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的观念没理由停滞不前,因此,“观念陈旧”只是表面问题,其背后有深层原因,诸如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育投入和产出的绩效评价等问题,是由国家层面管理部门设置的大环境和学校综合评价体系所决定的。2003年,教育部就曾经启动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旨在通过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高校本科的教学质量,但未达到预期效果。由此可见,观念已逐渐更新,但措施还不够有力,这是当前高校体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瓶颈之一。
1.2 内容设置不科学,缺乏专业特色
由于运动人体科学系列课程最初大多由医学院和生物系的相关课程移植过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教材虽然与医学院教材有了一定区别,但是实验教学内容仍然偏重于医学,表现为知识体系专业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不足,专业特色不突出。目前许多高校的体育专业实验教学的内容多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缺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单一的实验多,综合性的实验少。有研究发现,大部分院校的实验教学内容仍然是相关教材中所附带的实验内容或高等教育出版社、人体出版社所出版的实验指导教材中的内容,总体固定且更新缓慢[4]。对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所列实验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有的实验项目重复出现[5]。
如果实验项目简单重复,那么在造成人力、财力、物力浪费的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如果有计划地将同一测试手段多次使用,引导学生逐步适应验证、综合和探索的实验类型转变,不仅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还增加了仪器的使用率。根据体育专业特点及其教学规律,低年级的实验内容还是应该围绕教材,以验证性实验项目为主;而高年级实验教学应在保证学科内容的理论性和基础性的同时,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加大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联系体育运动实际进行教学,涉及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实际的核心问题。综上分析,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失调,实验项目的专业特色不明显,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不高,也是当前实验发展的瓶颈之一。
1.3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的实验教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 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在教师“指挥”下做“拷贝”,学生几乎成了练习机器,较少安排学生课堂发言与讨论,限制了学生个性与素质的合理发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学生只是简单接受教师所讲解的实验步骤,缺乏创新性。学生之间也缺乏分工合作、交流启发。而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依旧如故,考核方式多限于实验报告以及出勤率等方面。学生在平时实验中将注意力多集中于完成好实验报告,而对于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却往往忽视;教师过多地依靠实验报告对学生实验成绩进行考核,而缺少实验基本操作以及综合性、开放性实验设计等方面的综合评定。
表面上,由于实验课大多依附于理论课,实验成绩不占学分或所占分数比例较小,许多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仅仅注重其知识技能传授的“教法”,而无暇顾及学生的“学法”,更不能完善科学的实验考核方式,导致很多实验课不独立考核。这种现象与教学投入和教学导向等教学管理因素有关。可喜的是,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近年来许多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正逐渐得到改善。
1.4 设备使用率低,实验室开放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跟不上教学发展需要,实验仪器设备配置达不到要求,普遍存在仪器数量严重不足、设备陈旧、更新缓慢等现象。近几年随着我国实验教学经费的逐渐加大,这一问题已经在许多高校得到缓解。但是,由于目前体育专业只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基础课程开设实验,这些课程的实验教学课时并不多,而且学生仅能在固定时间的实验课中使用,导致在实验课以外的时间内实验仪器设备处于闲置状态,降低了其利用率,造成了隐性的资源浪费。究其原因,现有实验项目多为验证性实验项目,综合性和开放性实验项目的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有一些院校为了提高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购买了一些大型实验仪器设备,但这些设备仅限于本科生的演示实验,平时并不对体育专业本科生开放,或由于缺乏引导和培训,开放后学生也不知如何使用,导致大部分学生并未享受到实验室的资源。另外,实验室自我封闭、对外服务少、与其他社会团体缺乏交流等,也是仪器设备使用效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硬件不足已不再是高校体育专业实验教学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深化实验教学和管理改革,只有通过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加大开放力度,增加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才是制约实验教学发展的瓶颈。
1.5 实验队伍薄弱,人力不足
实验队伍包括侧重实验教学工作的实验教师和侧重实验操作运行管理的实验技术人员两大类。无论实验教师还是实验技术人员,都是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关键。然而长期以来,实验队伍在我国一直不被重视,实验室工作人员一直被看作是教学的二线人员。不少人认为从事实验室工作低人一等,不如搞教学、科研等工作有前途,致使高学历人才不愿意到实验室工作。由于对实验室工作的重视不够和人们对实验室工作的误解,实验队伍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不合理。有些院校实验人员编制缺少,更有一些高校将实验室作为安置引进人才家属的首选。赵彩霞(2010)[6]研究发现,体育院校实验室人员中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整体偏低,学历以学士为主,职称以中级为主,实验室人员结构不合理。周玫(2006)[7]、卢红梅(2008)[8]的研究发现,有一些学校忽视专职实验员的配备,很多学校的实验教师多由理论课教师担当,甚至有些学校将那些认为不能胜任教学或其他工作的人员安排在专职实验员的岗位上。
上述现状从侧面反映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实验教师队伍整体薄弱,不利于体育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实验室工作虽然逐步受到重视,但政策导向仍不够有力,其地位仍未提高到应有高度。随着教育经费的大幅度投入,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得配置逐渐增加,对实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打造一支既熟悉实验设备性能,能够熟练操作这些设备,并善于指导学生实验的实验技术队伍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教学条件和培养现状,多数实验课还将长期附属于理论课,那么实验教师还是由理论课教师兼职为宜,切忌盲目跟从。而实验人员编制缺少和能力不足[9],则与实验改革和发展力度的不断加大严重脱节。如果这一矛盾得不到解决,自然不能保证足够的管理力量,实验项目改革和实验室开放等措施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实验队伍人力不足也是制约当前我国体育专业实验发展的瓶颈之一。
2 改革措施与突破
通常而言,体育专业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分析综合能力较差,但创造性意识和动手能力并不差。对于体育专业而言,理论与实践之间相互借鉴是探索体育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实验室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基地,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促进运动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因此,我们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中,参考近几年国内各大高校其他实验室改革和建设的经验,紧密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了相关改革实践,已取得明显效果。
2.1 立足大实验观,构建实验教学新模式
我们针对目前的现状和不足,在广泛借鉴国外实验教学的成功经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我国体育专业实验教学面向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以实验体系重构为核心内容,强化实验室的建设,改善和开发实验项目,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自主学习。通过运动技术诊断、动作设计编排、教学训练计划评定与创新等综合设计和研究探索类实验项目的开发,加大体育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质疑和批判精神、聚合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创新素质的培养,拓宽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主要改革思路见图1。
实验中心根据体育教学特点和“先进思想引领、多元方法互补、面向场域实践”的大实验观,最大限度地拓宽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领域,改变体育专业实验教学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的传统认识,充分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加强应用,挖掘专业体育教学、公共体育教学以及社会服务等整个教学体系辐射范围内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元素,将其纳入实验教学范畴,通过布置作业、实验室开放项目、学生科研项目以及社会指导服务等途径,使学生积极参与公共体育、运动训练、校园竞赛、社会调查、体质健康评定与运动干预等活动,实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专业体育与公共体育相结合、实验与运动训练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实验室与运动场馆相结合,构建由教学基本技能、专业基础、素质拓展等组成的立体化的体育专业实验教学平台,促进高校体育专业的“大实验教学”新模式的建立,使整个体育教学具有实验、研究、探索和服务的综合性质,最大限度地拓展人才培养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图1体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2.2 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改革应以实验内容改革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实验教学内容还应紧跟学科研究最新动态,加快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强化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国家和社会对体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对实践性要求非常高,既要强调体育科学基础知识和运动技术手段的学习,更要强调体育创新理念的建立和创新方法的掌握。通过制定合理的实验教学计划,将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进行重新筛选、编写,精选验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突出体育学科特色,把握不同专业特点,以主干课程为核心,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和课程组的能动作用,实行课程群和课程二级负责制,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设置,将相关课程进行有机融合。教学实施中进行分层教学,以基础知识为主,以创新能力为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实验内容,增强实验项目的科研性和前沿性,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完善“以课程实验、健康校园体育活动和运动干预为主体,以社会服务和科研创新为补充”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逐步完成实验中心结构体系的整合与建设,构建“三平台、三模式、三层次、六领域”的实验教学体系。
同时,重新编写配套的实验教材,在主要课程的教材建设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兼顾专业发展需求,彻底打破文字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重塑立体化的多种媒体教材和多版本的文字教材共存的格局。在课程内容精简的前提下,由教师指定必读或推荐阅读不同版本的最新内容,使教材丰富多样,满足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的需求,丰富学生的知识。通过课内实验,提高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思维到实践思维的过渡,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验项目整合,扩大项目的涉及范围,加大实验课程独立和开放力度。运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实验课的考试与考核要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操作成绩相结合的做法。鼓励学生在实验中有所创新,对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成绩从优。
图2体育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
2.3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建立开放式实验室,确立学生在实验室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10]。实验室开放是相对传统实验室“封闭”而言的。开放实验室可以更好地利用实验室硬件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知识结构多样的复合型学生。
开放实验室不仅是指仪器设备与时间概念上的开放,更是指实验内容、实验类型的开放。(1)在时间上开放。为了满足学生自主创新需求,同时考虑到一些体育专业实验的观察和干预时间跨度较长的特点,实行全开放的实验室管理模式,鼓励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到实验室的管理中,做到周一至周日实验室全天开放。(2)在空间上开放。体育专业实验所涉及空间不仅包括室内实验室,还扩展到校内外包括实习学校、体育俱乐部、健身会所等各种体育场所,一些仪器设备允许学生外借。另外,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供的虚拟空间,加大实验网络教学的系统开发;充分发挥网络课程平台的互动作用,有效地实现数字化内容与各课程的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进行创新,自主研发体育专业实验教学辅助学习系统和课程在线测试系统。(3)在实验内容上开放。除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之外,还结合运动训练各专项以及体育人文、运动休闲的社会科学类理论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将其有机地纳入实验教学之中,拓展实验内容。(4)在实验项目类型上开放。将一些传统验证性实验改变为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同时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的开发和更新力度。
2.4 采用研究生兼职实验员的方法,补充实验室力量
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实验教学经费不断加大,大量先进的高精设备投入使用,这对实验室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在目前的条件下,大量增加实验员编制,引进高学历人才进入实验员队伍,快速提高原有实验员的职业素养,对于多数高校尚存在一定难度。我们在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中,采取硕士生兼职实验员的方式来补充和加强实验队伍力量,将在读硕士研究生补充到实验员队伍中,设定岗位和职责,并给予一定酬劳。首先,由于近年来的研究生已经初具规模,在人员数量上能够得到保障;其次,相对实验员来说,研究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学习生活,时间较为充足,在实验室工作的时间可以得到保障;第三,研究生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由于毕业论文要求,其专业水平和能力还在不断提升,能够指导本科生进行开放实验项目,在专业知识上可以保障;第四,由于研究生属于临时兼职用工,其薪酬费用很低,几名研究生的费用才抵上一个正式实验人员的费用,容易取得学校或学院地支持,在经费上可以得到保障。实践证明,让研究生加入实验室从事管理工作,以老带新,提高了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将实验范围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扩大,不仅解决了实验人员缺少的困境,也快速弥补了现有实验员队伍水平不高的窘境,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但是,从长期来看,仍需重视实验员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实验队伍。同时,要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实验人员的待遇和地位,鼓励和吸引高学历人才参与实验教学工作[11],才能有利于实验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3 小结
体育专业实验教学作为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体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当与时俱进,转变观念,立足大实验观,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和体系,多维度加大实验开放,加强实验员队伍建设,力求使实验教学改革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R].1998-12-2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7]2号.
[3] 乔玉成,卢向阳,张红娟,等.运动解剖学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4):118~120.
[4] 姜涛,黄海,高新友,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2):116~119.
[5] 范学辉,胡柏平,宋伟,等.高校体育学科实验教学改革思路的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103~106.
[6] 刘彩绵,赵焕彬,王海涛.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5):61~63.
[7] 赵彩霞.体育院校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0,32(2):139~142.
[8] 周玫.沈阳体育学院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4):117~118.
[9] 卢红梅.高校体育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探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2):87~89.
[10] 熊开宇,何辉,单威,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2):1671~1673.
[11] 郭伟强,杜志强.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新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5):7~9.
[12] 石真玉.运动生理实验室建设与改革浅论[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1(6):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