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滨海体育人力资源现状调查
2012-01-30梁政东李俊果
梁政东,李俊果
滨海体育是指“依托海滨的自然环境,在海滨进行的以健身、娱乐、医疗、竞技、消遣为目的的系列活动。”[1]本研究中,滨海体育人力资源是指“在濒临海边区域,提供体育服务的人群,包括滨海景区的行政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医务人员、潜水员、救生员、体育设施经营者等。”[2]
2008年1月16日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提出:“立足旅游需求、发挥特色优势;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安全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提升旅游业服务水平。”[3]同时,将北部湾经济区海岸线划成多种类型的海岸游憩区。广西北海处于西南、华南、东盟三个经济圈的交接处,地理位置优越,有着得天独厚的滨海资源:阳光、沙滩、海水。2010年“五一”长假,北海银滩在高峰期一天就涌进了数万人,银滩景区营业总收入达40.68万元,而涠洲岛仅5月1日一天,就接待游客0.46万人次,长假三天参与潜水运动的游客达200余人。滨海体育运动项目已经成为北海旅游的热点,给北海滨海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为了顺应这一趋势,抓住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的机遇,发挥北海自然环境优势对北海经济的提升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滨海体育人才队伍势在必行。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北海银滩、银滩公园、涠洲岛滨海景区从事滨海体育的管理人员、潜水员、救生员、滨海体育设施经营者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以“滨海体育、 潜水 、摩托艇”等为关键词,检索1980年1月—2011年5月中国期刊网(CNKI)全文数据库,获取有关滨海体育科研论文共297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论著10余部,获取滨海体育与滨海体育人力资源的相关资料,为本文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1.2.2实地考察法(1) 2009年10月18日—23日,走访北海银滩、银滩公园、涠洲岛等滨海地区,对北海市银滩管理处、涠洲岛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北海探索潜水运动基地有限公司等部门进行调研,广泛收集资料、信息和数据,了解滨海体育人力资源的现状。(2) 2010年10月30日—11月3日,对广西北海银滩、涠洲岛潜水基地进行实地观察。
1.2.3问卷调查法抽取在北海银滩、银滩公园、涠洲岛从业者100名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
1.2.4数理统计法对调研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滨海体育项目从业者资格现状
从业资格是指有能力从事滨海体育工作的一种法定资质,是进入旅游指导职业的“门槛”,也是滨海体育旅游的安全保障。从业者取得了滨海体育项目从业资格证,表明从业者具备胜任该行业的素质,对该行业的业务知识、职责、特点、操作程序等问题有一定的认识,能指导消费者从事滨海体育项目。”[4]图1显示,在取得从业资格证的人群中,技能指导类、管理类的分别占调查样本的20%、100%,80%技术指导类的从业人员没有获得从业资格,而被调查的滨海体育经营者全部没有从业资格证,结果令人担忧。2010年国庆长假第一天,广西滨海银滩就接待了近27 000名游客,涠洲岛接待了近4 000名游客。如果从业者没有一定的救生技能,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消费者的安全怎能得到保障?
图1获取滨海体育项目从业资格证情况
2.2 人员招聘现状
调查显示(见图2),68.90%的从业者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的,素质较低,而通过正规人才招聘等途径从业者较少,说明从业“门槛”较低,忽略了从业者的知识、技能以及是否具备从事该行业的胜任素质。
图2通过何种渠道从事滨海体育工作
2.3 从业者岗前培训情况
调查发现,北海滨海体育从业者中,62.2%为经营性从业人员,他们从未进行过岗前培训。这部分人多数是当地的渔民,祖祖辈辈生活在海边,对渔船的操作有一定的了解,当国家实施景区开发以后,他们利用海岸的优势,做起了滨海体育的相关生意。北海海岸线长,海水资源十分丰富,适合开展海上摩托艇、海域游泳、沙滩类的体育活动,这些类型的滨海体育活动不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操作也简单。他们凭借着自己多年航海的经验,对参与海上、沙滩运动的滨海体育消费者进行简单的指导以后,便允许消费者体验滨海体育运动。这往往会出现消费者对体育设施技术的操作掌握不够全面,导致撞击游客或者撞击快艇事件的发生。
2.4 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见图3),参与过滨海体育从业岗前培训的人群中,88%的人认为“在授课内容中缺乏基本技能”,说明滨海体育操作性强,培训机构缺乏对基本技能的培训。77.10%的认为“培训缺乏实际操作”。这直接关系到游客的安全。在学习的内容上,51.90%的人认为“学时少,内容多,学员难以掌握所学的内容”。另外,88.90%的人认为“单位对岗前培训认识模糊,把其作为形式”,分析原因主要与对岗前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操作简单,应付了事。
图3岗前培训中存在问题
3 对策与建议
3.1 以体育消费者需求为主导,开发滨海体育人力资源
滨海体育消费需求是北海发展滨海体育经济的基础。马克思指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因此,对滨海体育消费需求问题进行研究,是有效组织滨海体育生产活动,发展滨海体育产业的重要条件,是带动滨海体育市场发展的基础性环节。
在进行滨海体育人力资源开发时,首先要让受训者产生兴趣,可以把工资、福利、奖励作为引导,让他们进行培训,规范滨海体育服务与操作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滨海景区的管理委员会要树立人力资本意识,规划滨海景区的发展,对滨海体育从业者进行培训,提高滨海体育从业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从业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通过以上的措施,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
3.2 以滨海体育项目设置为依据,优化滨海体育人力资源结构
利用“阳光、海上、沙滩”等滨海资源,发展休闲型与刺激型的滨海体育项目。在发展休闲型的滨海体育项目中,要挖掘与合理利用当地的滩涂、海上资源,形成集娱乐、健身、康复、参与性为一体的滨海体育项目。在发展刺激型的滨海体育项目过程中,要依据不同消费阶层,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如海底、海面、海空等滨海体育,具体包括海上打靶、海上动力伞翼机、专业夜潜、索道滑水等。以上特色滨海体育产品的形成,取决于滨海体育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优化。目前,北海的滨海体育旅游资源优势日益彰显,体育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因此,应优化滨海体育人力资源结构,调整滨海体育项目结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应主动寻找薄弱环节,解决本区域滨海体育项目与滨海体育消费者需求之间的关系。为此,要以广西“十二五规划”发展北海、涠洲岛旅游业为契机,增加资金与人力的投入,完善滨海体育配套设施,形成结构合理、专业对口、素质优良的滨海体育人力资源队伍。
3.3 建立完善机制,合理使用滨海体育人力资源
3.3.1营造有利环境,留住现有人才外部环境的优劣决定着是否能留住滨海体育人力资源。为此,要营造有利于滨海体育人力资源发展的环境,实施“情感留人、政策留人”的战略。
首先要改善滨海体育从业者的生活待遇、医疗待遇,建立健康疗养制度;其次,为滨海体育从业者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提升滨海体育从业者的综合服务素质;最后要关心滨海体育从业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要想留住人才,物质的提高是仅仅不够的,更多需要我们注重人才的自我实现与尊重、归属的需要。为此,北海市要采取多种措施,尽可能关心他们,满足从业人员的合理需要。
3.3.2改善工作环境,吸引外地人才构建合理的滨海体育人力资源流动机制对滨海体育人力资源综合服务质量的提升、滨海体育经济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用。依据“目标一致理论”,构建合理滨海体育人力资源流动机制需做到:第一,优化滨海体育工作环境,吸引外地人才。滨海体育人力资源工作的环境在海域区域,常年受到阳光、海风的侵袭,工作环境十分恶劣,要提高滨海体育经济效益,吸引外地人才,必须改善滨海体育工作环境,让滨海体育从业者更好地发挥潜力,实现个人的目标;第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滨海体育人力资源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个人的积极性及创造力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才能达成平衡。为此,景区管理委员会应加强医疗体系与疾病防控体系,可以选择在旅游淡季的时候,定期组织滨海体育人力资源去医院检查身体。
3.3.3建立有效的滨海体育人力资源激励机制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激发滨海体育从业者的动机、积极性。第一,满足滨海体育从业者基本的生活需要。北海市银滩管理处应建立合理的薪酬、福利待遇体系提高滨海体育从业者的工资待遇,激励他们努力工作;第二,关注滨海体育从业者的生命安全。通过加强培训、安全教育等措施实现;第三,注重滨海体育从业者归属需要的满足,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第四,努力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提高滨海体育从业者工作满足感。
[1] 曲进,洪家云.论滨海体育休闲[J].体育文化导刊,2010(7):15~18.
[2] 梁政东,李俊果.广西环北部湾滨海体育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2):12~16.
[3] 中共北海市委员会,北海市人民政府编.新战略,新北海: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构想与展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4] 梁政东,李俊果,等.环北部湾滨海体育人力资源调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9):16~19.
[5] 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 谢晋宇,王英.企业雇员流失、原因、后果与控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7] 李明达,宋君毅,等.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流动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10):22~25.
[8] 李宝元.战略性激励: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精要(第二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