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

2012-01-30陈四辉

关键词:泛珠三角参量共生

陈四辉

(1.湛江师范学院商学院,广东湛江524048;2.粤西区域发展研究所,广东湛江524048)

一、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研究很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从贸易的角度对国际经济合作的研究。早期的国际经济合作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1]的国际贸易理论,虽然古典贸易理论讨论的是产品国际贸易问题,但通过产品的贸易达到互通有无,国际经济分工合作的目的;随着国际经济合作程度的加深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国际经济合作进入以贸易便利化为主要内容的理论研究,如Viner[2]于1950年通过分析关税同盟的建立,产生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种效应。2.从生产的角度对国际经济合作的研究。相对于商品贸易产生的国际经济合作,Peter Robson[3]通过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分析两国两要素模型,分析要素的流动将为生产带来正向效益,从而拓展了由贸易带来的国际经济合作,从生产的角度论证了国际经济合作的收益问题。3.从国际经济一体化角度的研究。伴随着欧共体向欧盟的发展,国际经济合作进入一体化合作研究阶段,在货币一体化,财政、货币政策一体化,法律政治制度一体化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4]4.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进行的国际经济合作研究。如“中心外围”理论,梯度转移理论[5]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程度不断加深,形成了如“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大东北”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国内学者对区域经济合作亦进行了大量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1.区域合作动力机制的研究。金太军、张开平[6]认为“长三角”经济合作区域是政府引导,互惠互利的合作;程云川、陈利君[7]等从“双赢”和“多赢”的角度探讨“泛珠三角”产业协作与转移问题。2.区域合作模式的研究。陈建军、郑瑶[8]认为“长三角”各地区政府应依靠市场力量,推进要素流动和整合,产业调整和升级,推行市场模式。司尚奇、冯锋[9]等认为各地的经济合作主要应以城市合作为主,发展城市合作模式。3.区域制度合作研究。王宏利[10]认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应该大力推进制度合作建设;熊玉梅[11]认为应加快“泛珠三角”制度建设,加强区域争端解决机制等。4.区域合作绩效的评价。滕丽、蔡砥[12]从溢出的角度,对广东与周边省份的合作绩效进行评价等。综合来看,国内经济合作的研究,立足于动力机制、合作模式、制度层面来进行。

理论和现实总是有着很大的差距。总体看来,我国区域的合作离理想目标还相距甚远,主要表现是:省际市场分割严重;省际(或省内)产业结构严重雷同;仅有的少数几个区域合作组织也是形式重于内容。从理论层面上看,目前主要进行的是区域合作的动力机制,合作模式、制度层面等方面的探讨,而忽视了不同省区之间存在的政治、文化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从实践层面上看,区域合作一般都存在着区域利益冲突,而这种利益诱导下的冲突恰恰是区域合作的最大障碍。[13]基于以上思考,而且生物共生与各省经济之间的有机联系具有很强的一致性,本文引入共生理论,从超越纯经济视角来审视和研究区域合作问题。通过将各经济主体、地区政府、行业协会等为实现共同的利益,以生产要素的移动和资源重组为主要内容而进行区域经济合作,与共生系统内部共生种群之间信息传递、能量产生、物质有效交流而实现共生的模式优化和发展进行类比,以期比较深刻和全面地揭示区域经济合作的本质。

二、共生理论[14-16]

“共生”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1879年提出的一个生态学概念,指不同种属生物生活在一起的一种状态,在生物的长期发展进化中,彼此走向联合,共同适应外在环境,相生相养,各自获得一定利益的关系[14]。《辞海》(1989)的定义是:“共生是生物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种间关系,泛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机体生活在一起的相互关系,一般指一个生物在另一个生物体内或体外共同生活互为有利的关系。”由此看出共生关系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共生系统由不同种类共生单元构成,同类共生单元以同质为主,异类共生单元在内部结构和外在功能上具有较大的差异,以达到功能上的互补,维持共生伙伴之间既斗争又合作的动态平衡状态。2.共生的双方或多方通过共生来完成个体所不能完成的功能(或者能比个体完成的更好)。3.共生系统在内部功能上是一种互补与合作的关系,性质上是一种互利互惠关系[17],对外显示出较非共生更大的竞争优势。4.共生并不排除竞争,但共生状态下的竞争,是一种共同发展、共同进化、共同适应的有序竞争。相互吸引和合作,彼此补充与依赖,共同传承与发展才是共生过程的主联系特征。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是共生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共生单元是指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的质参量,它既是形成共生关系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共生系统能量生产和交换的基本单位。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形成共生模式,共生模式不但决定着共生单元之间复杂的生产和交换关系,而且反映共生关系对共生单元和共生环境的作用。共生模式从其行为作用方式(Mi)对应着寄生共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4种关系;从其组织联系紧密程度(Pi)可以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4种方式,其行为方式和组织方式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16(4×4)种共生状态S(如表1);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

表一 共生模式的种类

共生界面是共生系统三要素相互作用的媒介。它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是共生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集中体现。共生能量的生产是共生关系的本质特征。共生关系的存在,不仅体现在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而且更本质的是因为共生所带来的能量净增加,这种净增加的能量是共生单元在一定共生模式下,与共生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共生关系共同发展、共同进化的动力。共生进化是共生关系的内在要求。共生系统内部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激励关系,使共生组织向更有生命力的方向进化。共生过程是共生单元的共同进化过程,这种合作进化的进化路径使之与共生单元自我进化获得比较优势,它是共生系统为共生单元提供理想的进化路径。相互依赖、共同适应、共同发展、共同进化是共生的内在本质。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是共生系统进化的方向。

三、“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共生系统分析

(一)“泛珠三角”概况

2003年7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首次正式提出了“泛珠三角”这一概念。随后出现了“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的构想,它是由地方政府自发提出来的各地加强合作及整合经济的设想,反映了“泛珠三角”地区各级政府谋求“多赢合作,共同发展”的需要。“泛珠三角”区域是指位于我国南部地区珠江大流域,背靠大中华腹地,面向东南亚和太平洋的广阔地带,涵盖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 2,有学者建议湖北和重庆也纳入“泛珠三角”合作区域,如此则为11+2)。

从地理位置看,“泛珠三角”区域整体处于中国的华南和西南,毗邻东南亚,大部分属于我国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作物生长和人类长期居住;从经济地理角度来看,包含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梯度省区——包括按传统方法划分的东部省份(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中部省份(江西、湖南)和西部省份(云南、贵州和四川),同时包括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囊括首批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市(厦门、汕头、深圳、珠海)、一个特区省(海南),区域构成比较复杂。

“泛珠三角”区域在2009年占全国总面积的1/5,总人口1/3,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3(不含港澳)。从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人均GDP)来看(见表2),“泛珠三角”区域内部的大陆9省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人口规模来说,广东 (10430万人)、四川(8041万人)和湖南(6568万人)三省人口最多,三省人口的合计已经占到“泛珠三角”区域总人口的54%;从各个省区的GDP总量来看,2010年,广东 (45472亿元)、四川(16898亿元)和湖南(15902亿元)三省数目最大,三省的合计大约占到了“泛珠三角”区域GDP总量的63%;从各个省区的人均GDP来看,广东 (43597元)、福建(37408元)和湖南(24211元)三省最大。从总体上来讲“泛珠三角”地区省份之间的差距明显。

表二 “泛珠三角”各省(9+2)近年GDP总值、人口、人均GDP表

“泛珠三角”概念的提出,不仅是一个概念的延伸与空间的扩张,而是探索发展模式的升级转型。“泛珠三角”概念的提出突破了传统的省级行政地域范畴,从更高的层面和视野拓展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林毅夫和刘培林,徐现祥和舒元等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得出结论,我国省区经济增长态势由改革开放前的“单峰状”(全国省区经济增长无件趋同)向改革开放后的“双峰状”转变(出现俱乐部趋同,即我国省区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出现东部省区和西部省区增长逐渐向两个不同的稳定状态收敛,而且东部增长速度更高,东西部的差距不是在缩小,反而是扩大)。中国经济增长实证研究的俱乐部趋同这一结论对现有的“泛珠三角”经济合作模式构建是一个重大考验,需要“泛珠三角”的发达省份和落后省份之间探索新型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进行更加紧密和务实的合作,以促进该区域的共同协调发展,而不是“各自走自己的路,处于两个俱乐部之中”。

(二)“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共生系统的生成

共生系统生成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其充分必要条件是[22]:

1.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主质参量i,j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相互兼容,可以相互表达:Zi= f(Zj)或Zj=f(Zi)。

2.主质参量i,j的同质度①对于共生单元来说,同类共生单元所有质参量相同的比率定义为同质度。设共生单元i,j分别有共同质参量向量,Zi=(Zi1,Zi2…Zim),Zj=(Zj1,Zj2…Zjm),令Qu=Ziu/Zju,若同质度向量Q-(Qu)=1则称i,j完全同质;Q=(Qu)=0为完全不同质;Q=(Qu)>1为i主质参量水平高于j;Q=(Qu)<1为i主质参量水平低于j;共生单元之间主质参量的关系称为关联度,若Zim Zjm,分别代表不同类群的主质参量,取ξ=Zim/Zjm,ξ越大说明i,j之间关联度越高;同类共生单元对一组共同的始祖特征的占有程度称为亲近度。设始祖特征向量为H=(H1,H2…Hm),共生单元i对始祖的占有量Hu=(Hi1,Hi2…Him,共生单元j对始祖的占有量Hj=(Hj1,Hj2…Hjm),令Vi=Hiu/Hu,Vj= Hju/Hu,若Vi=Vj则称i,j同代,Vi>Vj则称j属于i的子代。不能低于某一临界值。

3.主质参量i,j之间至少可以生成一个共生界面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且相互交流的动力大于其阻力。

4.主质参量i,j生成的共生能量(Es)大于其共生造成的能量损耗(Ec)。

5.主质参量i,j之间相互占有对方的信息量(信息丰度)超过某一临界值②定义Dij为主质参量i占有主质参量j的信息丰度,Doji为主质参量i“愿意”与主质参量j建立共生关系地的临界信息丰度,只有当Dij>Doij且dj i>Doji成立,主质参量i,j之间才可建立共生关系;主质参量i,j相互识别的速度不同,如Dij>Dji,且均满足临界信息丰度要求,则主质参量i倾向于成为i,j之间建立共生关系的主推动者;开放条件下,若满足j和h为同类主质参量,Dij>Dih且Doij=Doih,在其它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主质参量i,j之间建立共生关系将早于主质参量i,h,且主质参量i,j之间的共生关系较主质参量i,h之间稳定。。

由以上条件可以看出,对于组建“泛珠三角”共生系统来说,各参与经济主体的主质参量,同质度(或亲近度),各经济主体(主质参量)占有对方的信息量(信息丰度),合作所能产生的共赢效益(共生能量)是系统生成的关键。“泛珠三角”作为依山带水,相连在一起的省际行政区域,其经济合作历来有之,而且相对紧密,其本身就是一个区域经济共生系统。在这样一个区域经济合作共生系统中,如何进行紧密、有效、务实的合作,共同生存,各经济主体产生更大效益(共生能量),才是这一组织的重要主题。

(三)“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共生系统的优化

共生系统的优化要求共生系统达到理想的激励效率,共同向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进化,共生净能量生产达到最大化和共生能量损耗最小化。要使共生系统达到理想的激励效率,共同向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进化,必然使其相对于不同的共生单元,每单位共生能量损耗产生的效果(能量产生效果)相等,即Esi/Eci=Esj/Ecj。设在既定的二维共生系统中,共生界面一定,主质参量Zi,Zj既定,则共能量分别为,Esi=Si(ρi,ρj,ηi,ηj),Esj=Sj(ρi,ρj,ηi,ηj);共生能量损耗分别为 Eci=Ci(ρi,ρj,ηi,ηj),Ecj=Cj(ρi,ρj,ηi,ηj);S和C分别代表既定条件下的能量产生和损耗规律。则共生净能量为ΔE=(Esi+Esj)-(Eci+Ecj)。共生系统的优化条件如下:

MaxΔE=(Esi+Esj)-(Eci+Ecj)

s.t.Esi/Eci=Esj/Ecj

应用拉格朗日乘数法可得其最优化条件:

以上①②对于共生单元来说,同类共生单元所有质参量相同的比率定义为同质度。设共生单元i,j分别有共同质参量向量,Zi=(Zi1,Zi2…Zim),Zj=(Zj1,Zj2…Zjm),令Qu=Ziu/Zju,若同质度向量Q-(Qu)=1则称i,j完全同质;Q=(Qu)=0为完全不同质;Q=(Qu)>1为i主质参量水平高于j;Q=(Qu)<1为i主质参量水平低于j;共生单元之间主质参量的关系称为关联度,若Zim Zjm,分别代表不同类群的主质参量,取ξ=Zim/Zjm,ξ越大说明i,j之间关联度越高;同类共生单元对一组共同的始祖特征的占有程度称为亲近度。设始祖特征向量为H=(H1,H2…Hm),共生单元i对始祖的占有量Hu=(Hi1,Hi2…Him,共生单元j对始祖的占有量Hj=(Hj1,Hj2…Hjm),令Vi=Hiu/Hu,Vj= Hju/Hu,若Vi=Vj则称i,j同代,Vi>Vj则称j属于i的子代。式表示对任意共生单元边际密度产生的共生能量应该等于边际密度产生的共生损耗;③④表示对任意共生单元边际维度产生的共生能量应该等于边际维度产生的共生损耗;①②③④成立表示共生系统净能量产生达到最大化;⑤表示任意共生单元单位能量损耗产生的效果(能量产生效果)相等,即结构性匹配,达到共同进化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化,优化其经济主体的共生密度和共生维度,优化结构是关键。

(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共生能量的产生

共生过程产生新能量(Es)是共生的本质特征。共生系统的共生进化动力大小和效果主要取决于其共生能量的大小,产生净能量是共生系统进行“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张”的前提,是共生系统生产和再生产能力提高的具体表现。没有共生能量产生的系统不能增殖和发展。设有主质参量i,j,如果记共生系统全要素共生度为δi,且δi=(1/λ)δij>0,

则共生能量Es为:

Es=f(zi,zj,ρi,ρj,ηi,ηj,S,δij,θij,F,λ)

其中:

zi为决定第i个单元内在性质及其变化的主质参量;

ρj为共生密度(同类共生单元数与共生空间数比例);

ηj为共生维度(异类共生单元类数与共生空间数比例)(j=1,2,3,…,m);

S(如表1)为主质参量i,j的共生模式;

δij为主质参量i,j共生度(决定于共生模式S),δij= (dzi/zi)/(dzj/zj),dzi/zi为第i个共生单元的主质参量的变化率;

θij为主质参量i,j的共生系数(决定于共生模式S),θij= δij/(δij+ δji),(j=1,2,3,…,n,i=j);

F为共生环境,指共生单元以外一切因素总和;

λ为共生界面特征值,反映共生界面的交流阻力,(λ∈[0,+∞])。

共生能量由 zi,zj,ρi,ρj,ηi,ηj,S,δij,θij,F,λ共同决定,由于δij,θij决定于共生模式S,因而共生能量生产要达到最大化,不但要符合共生系统的优化条件:共生密度,共生维度和结构优化(结构与δij,θij相关),还与主质参量质量,共生界面,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相关。或者说共生能量决定于主质参量质量,共生密度,共生维度,共生界面,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

由以上“泛珠三角”共生系统的生成,共生系统的优化条件和共生能量的生成可以看出,如何提高“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共生能量,其内在的要求就是提高各经济主体特质并且达到结构性匹配,优化各经济主体的共生密度和维度,拓展各经济主体的共生界面,培养和利用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共生环境,优化各经济主体共同发展的共生模式等。

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共生系统发展

(一)提高“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共生单元的主质参量

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系统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共生能量生产和交换的基本单位。主质参量是对共生单元内在属性的描述,主质参量的匹配规律为:在给定信息条件下,亲近度高或关联度大的异类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是相对稳定的;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亲近度与关联度的识别过程中,信息丰度高的共生单元最先进入共生体系,但随着信息丰度的提高,亲近度或关联度高的共生单元将替代较低的共生单元。当我们把整个“泛珠三角”区域看成一个共生系统时,各参与经济主体就是区域经济合作共生系统的共生单元。从共生单元主质参量及其相互关系来看,“泛珠三角”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提高各共生单元主质参量亲近度和关联度。主质参量之间的匹配性规律告诉我们,亲近度(Vi)高或关联度(ξ=Zim/Zjm)大的异类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才是相对稳定的。这就要求“泛珠三角”各经济体(特别是参与合作的中西部各省)苦练内功,提高自身和东部经济的合作对接水平,首先从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水平的行业及资源优势产业开始,提高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沿海经济相对发达省来说,推动现有失去优势产业的转移,腾出空间发展先进产业,沿海省份抱着自身产业不放,自身先进产业发展不起来,内地支撑经济,腹地经济就发展不起来,各经济体之间的关联度不能提高,则任何合作体的制度安排所可能发挥的作用都是有限的。

2.提高共生度。共生度作为主质参量的相对变化率,是对各共生单元由于各自内在属性而相互影响程度的描述,主质参量i对j的共生度为δij=(dzi/zi)/(dzj/zj)(dzi/zi为第i个共生单元的主质参量的变化率)。在共生关系形成过程中,共生伙伴的选择不是随机的,而是倾向于选择对彼此影响大的共生单元(且相互之间的共生度不会低于某特定临界值)构成共生系统,为达到共同进化的目的,共生单元会优先选择匹配性好,能力强的共生对象。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要使合作能够形成,并且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使各经济主体在结构上提高共生度,相互形成关联,达到相互影响,共同进化,避免产业结构趋同和产业结构断层,构建共同的产业价值链。

3.提高主质参量共生密度。共生密度(ρi)是指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数量。在共生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中,共生状态的优化条件(∂Esi/∂ρi=∂Eci/∂ρi)要求共生能量的边际密度效果与能量损耗的边际密度效果达到相等。共生密度的优化条件预示着共生单元不可能无限的增加,必须选择合理的共生单元密度。这一密度既有时间因素的影响,也受制于区域内中心城市的辐射力水平、区域合作机构的行政协调能力,要素流动水平等。这就要求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过程中,依次推进,各个不同时期依次选择和发展不同的战略合作重点。在具体的合作进程中,避免经济合作外延太“泛”,内涵不“实”,经济主体密度太小而合作效果正效应不佳,负效应上升,达不到区域经济合作应有的“吸附”作用。综合效应取决于两者的比较,各时期的动态选择平衡点为:战略合作重点的边际正效应等于边际负效应。

(二)培养和利用有利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共生环境

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其他因素的总和构成共生环境,其相互作用通常以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导来实现。环境与共生系统的相互作用有激励、中性和对抗。外部环境条件与区域经济合作主体之间产生双向激励是建立高效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目标。“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的共生环境主要是外部国家宏观环境和国际环境,内部各省经济发展现状。培养和利用有利的共生环境主要有:

1.“泛珠三角”区域涵盖我国东、中、西部,内部各省可以分别享受到我国沿海开放政策、西部开发政策、中部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试验区政策,在合作中差别利用好各项政策,促进各经济主体运行效率提高,利润上升。

2.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处于转型之中,我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投资驱动和启动内需政策,“泛珠三角”各省应利用这一机遇,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使东中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

3.“泛珠三角”内部各省经济差距较大,资源分布不均,制度效率不等,各省应以务实的态度,建立和探索有效的合作机制,促使各经济主体建立良好的共生环境。

(三)拓展“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共生界面

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之间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机理的集中体现。共生界面以阻尼系数(特征值λ)来衡量。畅通的共生界面表现为λ值的较小,为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交换提供便捷的通道,是促进和加快共生新能量产生、加速共生系统进化的重要条件,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表现为提高市场配置效率,使区域经济合作的运行费用相对降低,各经济主体运行效率提高,利润上升;共生界面不畅,阻尼系数λ大,则共生单元之间进行“三流”(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交换的传导阻力加大,消耗共生能量,使共生净能量减小,当这种净能量小于0时,还会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共生关系退化和转向,表现为微观市场失灵,经济主体活力不足,合作意愿下降,生存能力退化。“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必须加强“界面畅通”建设,高效统一市场机制,完善公路、铁路、机场、航道、邮电通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提高各合作经济主体之间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交易费用。“泛珠三角”共生界面的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区域文化整合,培养共生意识,做到思想层面的畅通。区域内各地方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协调,促进各文化对合作体的正向功能,提高区域内部凝集力,减少内耗,形成竞争和合作的新起点和新动力。“泛珠三角”文化整合的内容包括:整合区域间传统文化差异,消除区域合作中的文化“瓶颈”;整合制度文化,创造更佳的投资软环境;整合创新文化,培育有利于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整合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模式,即原住居民与外来人口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模式,转变人力资源更新模式、提高更新效率。

2.建立高效市场体系。要素的流动与资源配置、价格信号的传递,市场机制往往具有明显的优势。“泛珠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也可以由市场主导完成。引导资本西进,鼓励人才流动,加速劳动力在共生界面的流动速度,优化资源配置。

3.加强邮电通信,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粘滞信息畅通化。信息的粘滞会弱化各经济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互相学习,厚化经济主体间的共生介质,降低市场运行和资源配置效率,减少共生收益。

4.完善区域交通网络,畅通物流。“泛珠三角”省际交通网络主要是内部打通华南——西南大通道,加强广东与周边省份高速公路、洛湛铁路、黎湛铁路(复线)、韶赣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畅通的外部联系大通道,主要是华南—西南铁路干线与粤港澳大桥,畅通北上可达俄罗斯与东、北欧,西下到南亚;完善福州、广州、湛江、防城港四大港畅通世界;进一步加强广州、长沙、重庆国际空港建设,加快内部支线航线建设。

五、“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共生系统进化

(一)共生系统进化规律

共生系统进化是指共生模式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过程。不同的共生模式具有不同的系统运行特征,各种模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共生过程是一个共生能量创造、分配和损耗的过程,在既定的主质参量和共生模式下,能量损耗一定,共生能量的分配将是影响共生状态变化的主因。设有共生系统S,共生能量为(Es),主质参量i,j分配到的共生能量分别为Esi,Esj,主质参量i,j的共生能量损耗分别为Eci,Ecj,记Ksi为主质参量i的共生能量分配系数,Ksi=Esi/Eci。则共生状态有如下描述:

S=S(α,β,δi)

其中:

α=[(∑mi=1ksi)/(m*ksm)] -1(α为共生系统能量非对称分配因子,ksm为系统能量共生稳定分配系数,Esi/Eci=Esj/Ecj=ksm)

β=r/k(β用于共生单元用于数量增殖的共生能量比重为r,用于共生单元质量改进比重为k,且有r+k=1。)

δi=(1/λ)∑mj=1δij为全要素共生度

共生系统状态变化决定于α,β,δ三个状态转变因子,其中α的转变主要引起共生行为模式的变化;δi的变化主要引起共生组织模式的变化,β(其大小由共生单元的密度决定)的变化引起行为模式和组织模式的共同变化,属于混合型变化。

共生进化是共生系统的内在追求,对称互惠的一体化共生是共生系统进化的共同方向。共生能量分配方式是决定共生系统进化的关键,而共生界面的选择决定了共生能量的分配方式。一般来说,共生能量分成两部分使用,用于共生单元数量增殖比重为r,用于共生单元质量改进比重为k,则有r+ k=1。共生界面对共生单元的选择原则是:不完全信息下采用竞争性原则,完全信息下采用关联度原则,以此达到最优发展;共生界面对共生能量的使用原则是完全非密度制约采用r→1原则,完全密度制约下k→1原则,以实现最优发展,非完全密度制约采用混合原则β=r/k,β∈(0,+∞),表现为既有量的扩张,又有质的提高。

共生系统的最优进化主要体现在:由点共生向一体化共生方向进化,其路径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化共生,其趋势表现为组织化程度提高;由寄生向对称互惠共生进化,其路径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对称互惠共生,其趋势表现为共生能量的对称性分配提高。如果初始状态是S11,最优进化的帕累托途径是S11→S22→S33→S44,因为这一途径使得共生净能量以最快的速度增长,最大的共生净能量将激发共生模式由低级稳态向高级稳态进化;共生界面以最快的速度完善,使得共生界面上的交流阻力以最快的速度减少;物质、能量、信息的流通和交换更加顺畅,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共生激励效果以最快的速度增加,共生单元之间产生的激励相容度也增长最快。但若共生初始状态非S11,则共生进化的帕累托途径是从其初始状态指向S44的最短距离路径。

(二)“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共生模式及其发展目标

目前“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共生模式主要属于三种类型:1.寄生条件下的点共生模式。这一模式指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中,从行为模式上来看属寄生,而其组织模式属点共生。“泛珠三角”中西部各省向东部地区输出资源和要素类型的合作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组织模式上的点共生表现在区域内没有分工和协作,没有相互制约。中西部地区仅能获得要素报酬,全部利益几乎被资源输入地区占有。这一合作模式的运行效率比较低,中西部地区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大。2.偏利共生条件下的间歇共生模式。这一模式指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中,从行为模式上来看属偏利共生,而组织模式属间歇共生。“泛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非对等合作开发,BOT融资开发等合作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这一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合作利得(共生能量)主要被合作中的强势方占有。3.对称互惠共生条件下的一体共生模式。这一模式指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中,从行为模式上看属于对称互惠共生,而组织模式属一体共生。目前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之间的合作是这种模式的代表。其合作达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一体共生经营模式,避免了的低水平重复开发建设。产业有分工,产品有特色,各地有卖点,避免了“产品同质性”而造成的恶性竞争。这种模式,其价值链较长,旁侧经济效应较好,是“泛珠三角”区域共生合作模式的最优形式。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理想目标是对称互惠共生条件下的一体化共生模式,在整个合作区域形成经济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条件下的一体化共生模式作为共生系统的最优模式,不仅体现在理论上的帕累托最优,还体现在现实上要求沿海发达地区重点发展以IT产业和现代生物制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中部地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西部地区重点发展资源开发产业、新能源、现代农业等,建立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一体共生发展模式。使“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达到合作大于竞争,避免产业结构雷同造成的过度竞争,共生能量损耗过大,加快共生系统的进化过程,加快“泛珠三角”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对称互惠共生条件下的一体共生模式可以使“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分工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各省有强项,各地有特色;容易形成规模产业集群,享受规模经济效益;产业链跨度大,集群规模大,集群程度高,易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促进区域产业向更高级进化;区域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带动大,可以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区域竞争力;专业化、块状化发展,产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形成区域特色经济。

(三)“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共生模式的进化

从共生模式的变化原理和“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共生模式和发展目标来看,促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共生模式的进化,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指导思想必须注重“共生理念”。参与合作的各省区政府和各经济主体必须首先树立共生理念,思想一致是行动一致的前提,只有思想上一致,才有可能行动上以大局利益为方向,可以为区域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和利益分配机制打下良好的基础,改善利益分配非对称因子α(α=[(ksi)/(m*ksm)] -1),减少以区域利益为目标的博弈行为。

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内容选择上必须注重“共生进化”,优化共生维度(ηi)。优化共生维度使之符合∂Esi/∂ηi=∂Eci/∂ηi共生能量最优化条件,达到共生能量最大化的目的。在不同的阶段合理选择不同的合作内容,以提高全要素共生度δi(δi=(1/λ)δij)和共生能量使用系数β(β =r/k),优化共生维度(ηi)。

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在制度设计上必须综合考虑运行效率。保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高效运行,建立健全高效机制。一是战略层次上建立合作联动机制。由于各区域的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区域的比较优势也就不同。这就要求从战略上进行区域产业规划,有效将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与西部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促进依靠西部资源的东部产业首先向西部地区转移,对西部资源进行深度开发,达到优化西部产业结构,降低东部地区的拥挤成本,减少社会运输成本,缓解交通压力,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效率。二是现实运行中采用市场主导机制。由于自然、历史、经济和政治等多种的共同因素作用,并且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不合理,形成了“泛珠三角”各省的差距。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建立统一大市场,打破地区封锁,促进要素价格均等化,从而促进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三是合作成果建立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可以改善利益分配非对称因子α(α=[(ksi)/(m *ksm)] -1),以促进共生模式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目的是通过“合作”与“协同”做大“蛋糕”,并且共享这一整体利益。但多数情况下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是存在冲突的,在“泛珠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框架下,必然要求区域内部各方根据各自资源禀赋状况和技术条件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重新构建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分工体系。虽然这种调整提高了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利益水平,但是不可避免会发生从事高端产业生产的优势一方获得更多利益的问题,故需建立给予劣势一方的补偿机制,让区域内所有的地区都能共享合作的收益。否则,利益受损地区就会退出合作关系。

“泛珠三角”经济合作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共生理论作为种群生态进化的核心理论,对区域经济合作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和适用性。本文通过引入共生理论,将“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各经济合作主体类比生物共生种群;将生产要素的移动、资源重组、合作分工生产类比共生种群之间物质交流、信息传递、能量生产;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类比共生系统的优化和发展;从超越纯经济视角来审视和研究区域合作问题,全面而深入地揭示“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本质。得出“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需要提高各参与经济主体的主质参量,培养和利用有利的共生环境,拓展合作的共生界面,促进共生系统的优化发展。

[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杨敬年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2]Viner Jacob.The Customs Union Issue[M].New York: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1950.

[3]Peter Robson.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M].London:Allen-Unwin(Second Edition),1984.

[4]Maurice Schiff.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mall states[M].Washington,D.C.:World Bank,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2002.

[5]马春文.发展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金太军,张开平.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的构建[J].晋阳学刊,2009,(4).

[7]程云川,陈利君.区域合作中的产业转移问题 [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5).

[8]陈建军,郑瑶.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商务成本比较研究[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5,(2).

[9]司尚奇,冯锋.我国跨区域技术转移联盟研究 [J].科学学研究,2010,(8).

[10]王宏利.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合作体制研究 [J].丝绸之路,2011,(6).

[11]熊玉梅.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法律思考[J].科技创业,2005,(11).

[12]滕丽,蔡砥等.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溢出分析[J].人文地理,2011,(2).

[13]李刚,周加来.共生视角下的区域合作研究 [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8,(6).

[14]Ahmadj.V.Symbiosis.an introduction to bio log ical association[M].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86.

[15]Douglas.A.E.Symbiotic Interaction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16]Kisho Kurokawa.Each One A Hero:The Philosophy of Symbiosis[M].Tokyo:Kodansha International,1997.

[17]马永俊,胡希军.城镇群的共生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6,(3).

[18]中国统计年鉴编委会.中国统计年鉴2006(光盘)[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19]中国统计年鉴编委会.中国统计年鉴2010(光盘)[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0]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3,(3).

[21]徐现祥,舒元.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 [J].经济学季刊,2004,(4).

[22]袁纯清.金融共生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 [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

[23]冷志明,张合平.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经济合作机理[J].经济纵横,2007,(4).

[24]申秀英,卜华白.中国古村落旅游的共生进化研究[J].经济地理,2006,(3).

[25]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J].改革,1998,(2).

猜你喜欢

泛珠三角参量共生
变压器关键参量融合的组合诊断方法研究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含参量瑕积分的相关性质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遗憾的美 2018年泛珠三角超级赛车节闭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光参量振荡原理综述
自然条件下猪只运动参量提取算法
泛珠三角区域环境法治的联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