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例手足口病的观察和护理
2012-01-29李彩兰
李彩兰
70例手足口病的观察和护理
李彩兰
目的 总结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征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2010年10月~2011年2月收治的70例1~10岁手足口病患儿住院临床特征和护理措施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70例手足口病患儿中皮疹70例(100%),口腔溃疡68例(97%),发热28例(40%),呼吸道症状7例(10%),主要症状有流涎、拒食、精神差、发热、流涕、咽痛、咳嗽等。所有患儿均在5~7 d痊愈出院,没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加强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能做好自我预防,病后在医生指导下早期科学治疗,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般1周左右可痊愈,从而降低住院率。
手足口病; 患儿; 护理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如被病毒污染的手巾、毛巾、手绢等物品,患者接触过的公共健身器械等,患者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饮用或食用被患者污染过的水和食物,吃有病毒或苍蝇叮爬过的食物。可在公共场所、幼儿园、社区引起流行,以夏秋季节多见,临床表现多数为患儿起病急,引起发热、手、足、口腔皮疹或水疱疹,该病预后多数良好,极少复发。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和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 型,B 组的 2、5 型,以及肠道病毒 71 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 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5月~7月是手足口病高发期。
1 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科室2010年10月~2011年2月共收治70例确诊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在1~10岁之间,主要是5岁以下儿童。经过认真细致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全部治愈出院。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70例患儿中有28例发热,体温最高39.4℃,发热持续时间2 d。一般均在37℃~37.5℃左右。70例患儿中有68例口腔内出现大小不等的散在的水泡疹,疱疹周围充血发红,1~2 d后形成溃疡,患儿疼痛明显,不能进食,流口水,约2~3 d后逐渐好转愈合。70例患儿的手掌、足底均有散在的、大小不等的皮疹、水疱疹,约十分之一的患儿臀部也出现皮疹或水疱疹,疱内液体较少,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4 mm,数目不等。多于发病的第1、2天开始出现充血性皮疹或水疱疹。7例有咽部发红、扁桃体轻度肿大、流涕、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手足口病在本地发现及流行的时间不长,加上刚入院的患儿家长对本病缺乏了解,对医院环境陌生及对医护人员的不熟悉,又要进行住院隔离治疗,患儿怕生、哭闹不安,使患儿家长心情烦躁,不知所措。所以护理人员就必须对患儿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对2岁以上的患儿进行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交流和鼓励赏识,比如问他上学了吗?老师给他发红花了吗?夸奖孩子勇敢、干净,告诉患儿等他的病好了去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给她发红花的,以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以取得治疗上的合作。把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告知清楚,并向家长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及通俗易懂的健康指导,包括病房的环境卫生、消毒、疾病的流行情况及转归情况。以加强家长与医护人员的合作,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2.2 发热的护理 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热多数为低热或中等热度,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对于体温处于低热如37.5℃ ~38.5℃之间的患儿,就不需要降温处理,告诉家长多喂温开水;如体温超过38.5℃,可给予药物如恬倩口服液口服降温、小儿退热栓塞肛,或给予物理降温,如冰敷、温水擦浴或酒精擦浴等。退热后患儿出汗较多时,多喂温开水,并及时更换衣服被褥,保持被褥、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受凉。既往有高热惊厥病史者,应随时注意体温的变化[1]。发生惊厥抽搐时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跌倒、咬伤或窒息。
2.3 口腔护理 70例手足口病患儿中有将近98%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溃烂,主要是口腔内的大小不等的水疱疹,边缘充血发红,多分布在上颚、两颊、口唇、舌头等处,2~3 d后破溃形成溃疡,疼痛明显,患儿常常不愿吃东西,流口水、烦躁、哭闹不安。家长十分着急,此时应鼓励家长给患儿多喂温开水,保持口腔清洁,每天用口腔宝或生理盐水漱口,每日3次。每次进食前后,嘱患儿家长用温水或生理盐水给患儿漱口,已有溃疡者,给予维生素2片碾细涂擦口腔溃疡面,并给予无刺激性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口腔溃疡好转后逐渐改为软食、普通饮食。
2.4 皮肤护理 保证患儿衣服宽大、柔软,被褥清洁,床铺平整干燥,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疹;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可使用抗生素药膏涂搽,物理降温时不要把冰袋放在胸腹部,动作轻柔,以免擦破皮疹;臀部有皮疹时要保持臀部干燥清洁,避免皮疹感染。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
2.5 休息与饮食护理 家长应让患儿卧床休息1周,多饮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疼痛、胃口差,不愿进食,给予清淡、可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要喂酸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患儿口腔溃疡疼痛加重。对因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者,要给予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2.6 注意观察并发症发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手足口病主要是柯萨奇A16和E71两种病毒感染引起。柯萨奇A16还可并发心肌炎,E71则可并发脑炎、脑膜炎等。治疗上以抗病毒为主,轻症者口服利巴韦林颗粒,静滴利巴韦林注射液,继发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在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并发脑炎、脑膜炎,病毒性心肌炎等,有无呼吸急促、昏睡、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等。定时测量体温、呼吸、心率,特别是心率及体温的变化,以防止发生病毒性心肌炎,若出现与体温增高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则预示可能出现病毒性心肌炎。对于发热的患儿,要及时给予退热处理,如物理降温或者口服恬倩口服液。口腔溃烂者给予西瓜霜喷雾剂局部喷雾,以消炎止痛促进溃疡面愈合。高热及口腔疱疹较重不能进食者注意补充热量及电解质。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2]。
2.7 做好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保持病房清洁,地面每日湿式清扫2次,病房每日紫外线灯空气消毒1次,每次60 min。每日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病房门把手、床头柜等患儿可接触到的物品表面,加强床边隔离,接触每一位患儿后,要消毒双手。对患儿的呕吐物及粪便均应使用1%的漂白粉或0.1%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患儿出院后的床单位,病房内患儿所有可接触到的物品表面等,均使用0.1%含氯消毒剂毛巾擦拭,紫外线空气消毒,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2.8 加强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 医务人员在做治疗或护理每一位患儿后,都应认真洗手或手消毒,处理患儿的粪便或直接接触患儿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时要戴手套,治疗、护理患儿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2.9 小儿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患儿入院后为避免患儿血管难找,减轻患儿痛苦,同时也为了减少护理工作量,对需要进行输液治疗的患儿一般采用静脉留置针,护理人员穿刺前从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患儿及家属准备、用物准备、护士自身心理准备。穿刺一次成功率成为影响护士与患儿家属关系的重要因素,留置期间,由于患儿一般好动,家长应注意保护,保持敷料整洁,采用小夹板固定踝、腕关节处,防止滑动和脱出,封管时注意边推边退并迅速夹住,保证正压封管,如管内有少量回血但不影响使用,并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3 防治与宣教
要加强对家长进行手足口病的宣传和认识。因为手足口病初期其临床表现与感冒症状相似,如有发热、口腔溃疡、咽喉痛等。并且口腔溃疡也容易误诊为单纯性的口腔炎。因此,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若发现小儿出现发热、起皮疹或水疱疹、口腔溃疡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早期诊治,以免延误病情。预防主要在于切断传播途径,发现患病者立即进行隔离,同时做好卫生宣传工作,流行期间家长避免带患儿出入公共场所。宣传卫生知识,做好卫生保健,做到饭前饭后要洗手,玩具餐具要定期消毒,室内保持空气新鲜,注意孩子的营养、休息,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1]李琳琴.10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杂志,2008,5(9):135.
[2]陈雪飞,蔡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4):2925 -2926.
10.3969/j.issn.1674 -4985.2012.06.037
678300云南省龙陵县人民医院
李彩兰
2012-01-06)
(本文编辑:梅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