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棘突间固定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

2012-01-29王守赟慈元张光宇

中国医学创新 2012年33期
关键词:棘突椎间隙椎间

王守赟 慈元 张光宇

棘突间固定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

王守赟①慈元①张光宇①

目的:观察采用棘突间固定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的临床疗效,并加以分析。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31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棘突间固定器治疗,治疗后观察患者VAS评分及椎间高度。结果:31例患者中,术前9.6~6.7分(平均8.5分),术后0~5.3分(平均4.1分);术前椎间高度为(10.2±0.64)mm,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11.5±0.71)mm。结论:采用棘突间固定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棘突间固定器;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

棘突间固定器(Cofflex)系统在国外的临床应用已较为普遍,但国内还鲜见报道。近来,笔者采用棘突间固定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6月-2012年4月棘突间固定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45~70岁,临床诊断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且符合采用棘突间固定器治疗的纳入标准:(1)L4~5椎间盘突出症。(2)L4~5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后复发。(3)Ⅱ度以下L4退变性滑脱症。(4)L4~5椎管狭窄症。(5)治疗后完整随访超过1年。(6)合并有控制良好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1.2 手术方法 采用全麻,患者取俯卧位,保持腰椎成轻度后凸状态。利用C型臂X线机将病变椎间隙定位,以病椎为中心做后正中切口长4~5 cm,然后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筋膜,之后剥离一侧椎旁肌,显露出棘上韧带,自手术节段棘突上进行剥离,然后牵向对侧,咬除棘间韧带。用椎板咬骨钳咬除下位椎板上缘1/4和上位椎板下缘1/3,外达小关节突的内侧,形成1.5 cm×l.5 cm骨窗,分离、咬除双侧的黄韧带到达硬膜。仔细探查手术节段的双侧神经根,进行潜行减压,以解除神经压迫。保护硬膜囊和神经根。之后探查椎间盘组织,摘除掉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在减压完成之后,修整棘突间骨面,利于棘突与Coflex装置的紧密接触,使其受力均匀分布。用试模测算Cofflex植入物的规格,以椎间隙适当撑开,试模竖立不倒为宜。用撑开器将Cofflex两个固定翼结构撑开,将其平行植于椎体棘突间,再用锤子轻轻打入,使其植入至离硬脊膜2~5 mm处。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置入位置无误后夹紧固定翼。用0号不可吸收缝线将棘上韧带缝合固定在棘突上,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内置引流管,逐层缝合组织,术毕[1]。评估患者的功能障碍及疼痛情况,按VAS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进行评分。X线片检查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以测量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2]。

2 结果

采用VAS(0~10分)评分法:术前9.6~6.7分(平均8.5分),术后0~5.3分(平均4.1分);术前椎间高度为(10.2±0.64)mm,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11.5±0.71)mm。31例患者中,随访时摄X线均提示棘突间弹性固定器位置良好,无松动、脱位。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目前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动态固定理念的产生,棘突间弹性固定器是目前常用的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外科治疗相关的动态固定稳定系统之一。

Cofflex系统由Samani于1994年设计的,目前材料为钛合金。从侧面观呈“U”形,在“U”形主结构上、下端各有一个“夹状”固定翼结构(一个偏前,一个偏后),可夹紧固定上、下棘突。“U”形主结构上、下面的波形纹设计,可进一步增加与上、下棘突骨面固定的稳定性。Cofflex系统能有效起到支撑作用,缓解椎间隙塌陷,且具有强大的抵抗压力、剪切力及旋转的能力。该系统的“U”形结构在正常载荷下能够限制腰椎,实现动态稳定,同时降低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负荷,减少疼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3]。

椎管减压的程度和范围程度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若椎管减压范围过大,则会破坏脊柱的稳定性、并且了增加假体的负荷,在术中及术后都比较容易出现Conex系统的松动甚至断裂;若减压范围过小,则术后症状改善会不明显。有学者研究表明,初始时减压不彻底是椎管狭窄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减压应以症状重的一侧为主,要适量切除部分的椎板、关节突和黄韧带[4]。植入棘突间内固定器的并发症文献报道主要有内固定物断裂、棘突骨折、内固定物脱落及内固定物移位等,本组患者未出现上述并发症[5]。

本研究显示,采用棘突间固定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患者,治疗后,观察患者VAS评分及椎间高度,31例患者中,术前9.6~6.7分(平均8.5分),术后0~5.3分(平均4.1分);术前椎间高度为(10.2±0.64)mm,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11.5±0.71)mm。因采用棘突间固定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满意,故该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陈一衡.棘突间动态内固定装置治疗腰痛的临床应用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2010,13(9):848.

[2] 刘进,刘浩.Coflex棘突间动力重建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18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23(9):1578.

[3] 刘长征,马雪海.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不同棘突间撑开高度与植入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压力分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48):8992.

[4] 隋福革,赵丛然.Conex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J].中华骨科杂志,2011,31(7):767.

[5] 陈辉.非融合性棘突间弹性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J].四川医学,20l0,31(l0):773.

10.3969/j.issn.1674-4985.2012.33.028

①辽宁省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 辽宁 大连 116011

王守赟

2012-05-25) (本文编辑:李静)

猜你喜欢

棘突椎间隙椎间
非特异性椎间隙感染细菌学特征的研究进展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腰部针灸取穴的一种新方法探析
搓腰
——壮肾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器植入与单纯自体颗粒骨植骨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
腰椎正中矢状面椎间隙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
腰椎间孔狭窄症致狭窄因素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