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方法

2012-01-29王建军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年16期
关键词:师生校园制度

王建军

中小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方法

王建军

安全文化的本质是找准安全与效率的结合点,在保证安全的状态下不断提高工作或劳动效率,并形成一种既约定俗成,又不断创新完善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所谓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指将安全管理的理念落实到学校的制度建设、教育教学、环境建设等各项工作当中,构建起安全建设氛围,影响师生的安全自觉性,保障学校财产和师生人身的安全。它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中小学生身心安全和健康发展的基础。中小学校只有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才能保证广大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学校的和谐与稳定。

一、中小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

自2005年教育部发布《教育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对于安全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减灾应急预案制定率达到85%;学校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60%;全国80%的学校基本配备了安全设施……这些数据说明,我们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方面已做出了努力。但是,学校的安全文化建设不容乐观,校园安全事故还时有发生,中小学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归结起来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

一项中小学生安全意识调查表明:10.9%的中小学生“偶尔”,5.3%的中小学生“经常”爬楼梯扶手。29.6%的学生课余时间“偶尔”在走廊上追逐嬉闹,2.6%的学生“经常”如此。24.9%的中小学生“偶尔”或“经常”遭受别人的踢打;4.9%的中小学生“偶尔”或“经常”被索取金钱。20.9%的学生“有时或经常”有闯红灯的行为。有24%的人偶尔会违反交通规则……这些数据显示,当前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很淡薄。也正因如此,楼道拥挤造成学生受伤、课间追逐打闹造成伤害、外出游玩溺水身亡等事故时有发生。

2.安全教育不够系统

虽然国家一再强调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一些省市也制定了中小学校实施安全教育的纲要,但由于没有系统的教材,没有考核检查的机制,学校安全教育的系统性不强。教师或是挖掘现有教材中有关安全教育的内容进行教育,或是组织一些安全教育活动来让学生体验。但总的来看,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不容乐观,应付的现象比较严重,常规性的培训和演练比较缺乏。

3.处置措施有待加强

通过对一些学校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出现安全事故一方面是因为领导思想上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校缺乏对安全隐患的识别、防控能力以及对安全事件的处置措施不当造成的。事故发生之后,不知道向哪些部门或人员报告,需要报告哪些内容,不知道如何扑灭火灾,如何控制打架斗殴者,如何指导学生在紧急情况下逃生,如何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护……只有听从学校领导的临时决策,而这些决策事先并没有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讨论,并不是最佳的处置措施,从而造成处置的失当,致使师生伤亡。

4.制度和预案存在问题

安全预案要结合学校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还要让广大师生知晓预案内容,保证贯彻实施。但从目前来看,一些中小学校的应急预案格式千篇一律,内容过于简单,没有从学校实际出发,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只是一般的管理规章。制定预案的步骤也不合理,往往由主管安全的主任或相关领导编写。编写之后不向师生传达,造成编制好的制度和预案群众不知情,得不到落实。即使有些学校制定了符合校情的预案和制度,但制定之后很长时间不进行修订和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制度和预案滞后于实际情况。另外,绝大多数学校的预案只是在事后的处理上下工夫,没有有效的、系统的“防案”,没有隐患的查找和消除策略。

5.安保队伍不够稳定

近两年,政府为学校配备了保安,解决了一些困难,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安保人员流动性大,常常是刚刚与学校师生磨合好,初步了解了学校安保的操作流程,就更换成其他人员。二是安保人员老龄化或年轻化,在遇到一些突发问题时,不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三是安保人员素质较差、缺乏责任意识,很多保安在执勤时偷懒,或者“磨洋工”。由于他们的工资关系、人事关系隶属于保安公司,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四是安保人员对进出校园的陌生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起到应有的安保作用。

6.周边环境不尽如人意

校门口经常有过往车辆,有校外办学机构发放小广告,还有小商贩、乞讨卖艺者到学校门口兜售商品或讨要钱财。每天放学时,校门口挤满了学生和接学生的家长,造成了交通拥挤堵塞……我们经常听到有学校门口发生交通事故的案例。

7.安全设施不够完善

在我国,由于缺乏安全意识,中小学校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和资金还严重不足,大部分学校应急设备只有灭火器,有的还只是摆设。另外,学校的基础设施在设计初期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安全,例如:消防栓在墙壁上外挂、应急灯凸出墙面、供残疾学生使用的扶手不牢固、窗户外没有防护设施等,这些都成为影响学生安全和健康的隐患。

二、中小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法

1.加强安全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安全文化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其中最直观、最外显的因素就是校园的设施和环境。坚实的安全物质文化是学校安全行为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精神文化的基础。因此,要精心建设学校的物质文化,通过硬件建设保障学生安全,通过环境营造,提高安全心理素质,规范安全行为,保障安全活动顺利进行。实践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筑设计要考虑安全因素

笔者曾参观过几所特殊教育学校,发现他们十分注重从建筑的角度保障学生的安全。如教学楼墙壁转角都是圆形的,没有棱角;楼梯双侧都安装有扶手;楼道里安装可供学生使用的扶手;教室内的桌子都是固定的,以避免翻倒……所有这些设计,都是从残疾孩子的安全出发来考虑的,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应该吸取他们的经验,在建筑施工时,从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出发进行设计,如将消防设施、安全标识安装在墙体内,以避免学生在楼道内乱跑造成伤害;避免将楼梯建在楼体之外或使用过高的外设钢板楼梯;楼道尽量封闭,并且安装方便的照明设施,如果楼道安有窗户,需要在窗户外侧加装防护栏。

(2)设备设施要定期检修

2004年,有人在某高校打篮球时,不慎被翻倒的篮球架砸死;2009年,湖南一所中学由于照明设施不完备,发生踩踏事件,造成多名学生死亡……这些惨剧警示我们,一定要定期做好设备设施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免造成伤害。主管安全工作的领导每天早晨都要早到校进行巡视;每天放学后也要进行检查;寒暑假放假之前,要对所有的设备设施进行全面排查,并贴好封条,开学之前将封条开启,并再次对设备检修。法定节假日放假之前要对设备设施进行一次巡查。“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只有把检查当做常态工作,将问题处理于未发状态,才能更好地保证师生的安全。

(3)环境建设要凸显安全教育

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的承载物,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必须要在环境建设上下工夫,让墙壁地面说话,让花草树木育人。如在校园内设置斑马线,让学生排队走斑马线进校,以防止由于拥挤、奔跑而造成的安全问题;在楼梯上绘制上下楼的分界线,并张贴上下楼的标志、慢步轻声的提示,以避免由于没有秩序而造成的事故;在楼梯扶手上缠绕防滑的器物,防止学生把楼梯当做滑梯;在楼道内张贴各种安全提示、安全知识、安全漫画等,以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在班级的提示栏内,张贴安全小贴士,提醒学生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此外,安全知识长廊、安全文化墙等也是很好的宣传教育方法。

2.加强安全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制度文化作保证,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校园安全制度文化建设是实现校园安全的有力措施。中小学校应不断完善安全制度,使之形成体系,同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安全制度的贯彻落实。实践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保证安全制度的贯彻执行:

(1)全员参与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的建立必须自下而上进行,才能让广大师生知道制度的内容并且认真地落实到行动当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让他们知道课间为什么不能跑,为什么不能把刀具带到学校,为什么不能打架,为什么要靠右行走……当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制订这些制度以及违反制度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时,就会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这样,既避免了制度束之高阁的现象,又避免了学生明知故犯情况的出现。

(2)全员承担安全管理职责

校园安全仅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实现的,必须全员参与,共同承担管理的任务。因此,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要求,让每个人承担起安全的责任,如班主任负责本班学生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日常活动的安全;科任教师除负责教学时间的安全,还要负责护送学生上学、放学;值班教师负责值班期间学校财物及学生的安全等。这些职责要求要编定成册,人手一册,让他们随时学习,随时了解。这样才能促使每名教职员工树立起“校园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进一步推进校园安全制度文化建设。

(3)完善安全演练防范制度

学校安全要禁于未发,重在预防,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在2008年四川省特大地震中,伤亡最多的是学生,但在安县桑枣中学却无一名学生伤亡,所有师生用了不到两分钟时间就全部撤离到了安全地带。分析原因,我们才知道,原来这所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建筑以及设施进行检修,校长亲自监督教学楼的装修,保证了外墙砖的安全。另外,他们每学期都会组织师生进行安全演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安全撤离的路线。正是由于他们完善了安全演练防范制度,才有了如此令人欣喜的结果。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在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应该注重完善安全防范和演练制度,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制度的落实。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每天上学放学都走疏散路线,这样会使他们不断熟悉路线;我们可以制定教师护导制度,每天上学由教师负责将学生接进校园,放学由教师护送学生离校,这样会避免在校园周围发生意外事故……这些制度体现了前瞻性的特点,能够很好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3.加强安全行为文化建设

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使安全落实在师生的行为当中,成为每个人言行的准则。因此,学校应当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提高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实效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来实现。

(1)学校要建立安全责任制,为每名师生制订安全管理的职责要求,使每名师生成为学校安全工作的管理者、践行者。要将安全工作纳入教职工的绩效考核,促使教师将安全工作作为重要任务贯彻落实。要落实安全评比表彰制度,以达到激励典型,树立榜样的作用。如开展安全承诺活动,在节假日让学生填写安全承诺书,在开学初让教师填写安全管理承诺,以促使师生自觉践行安全要求,保证身心健康。

(2)充分利用班队会、校会,以讲座、板报、宣传栏、广播等形式广泛宣传法律常识及安全防护知识,组织安全知识竞赛、安全作品展览、安全征文评比、安全童谣演唱、安全警句评选等活动,促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3)提高学校及周边环境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效性,引导和教育师生增强做好学校及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法制安全意识。

(4)让安全教育进入课堂,充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训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发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帮助师生掌握避险、报警和自救的基本方法。

(5)为了使中小学生明确安全行为要求,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安全行为规定和评价标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践行安全要求,规范安全行为。

(6)为了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学校除了设立安全监督岗,用制度来规范学生行为外,还可以开展“安全状况调查”活动。由学校或学生自主编制安全状况调查问卷,让学生在校内外调查一定数量的中小学生,然后自主统计调查情况,填写统计表,并撰写中小学生安全问题调查报告,提出校园安全建议,制定班级安全行为公约,以规范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行为,强化安全意识。

4.加强安全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安全精神文化是师生思想、价值观等安全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是学校安全文化的最高境界,它必须经过长期的积淀才能形成。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崇尚安全的价值观念

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制定安全口号、安全规范等方式强化崇尚安全的价值观念,也可以将安全教育的内容纳入师德建设中,使崇尚安全的理念融入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中。

(2)打造富有特色的典礼仪式

打造特殊的典礼或仪式,宣传安全知识,表彰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涌现的好人好事。这种典礼或仪式要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作为一种常态性的工作,以便激励师生养成习惯。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校长安全讲坛、安全卫士表彰、遵规守纪标兵评选等方式,表彰先进,宣传教育。

(3)择定具有内涵的安全标识

将校园安全的理念转化为校训、校规、校纪,转化为学校的标识、旗帜、吉祥物,这样才能将注重安全的理念融入到学校组织中,融入到师生的精神和行为当中。

三、结束语

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需要我们进行系统构建,逐步推进,其中,安全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外显。我们要以完善安全价值观念为重点,以强化师生的行为规范为突破口,以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努力构建安全教育环境,营造安全教育氛围,切实提高安全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本栏责任编辑/安健)

2012-04-13

王建军,大专,小教高级。

北京市通州区司空分署街小学。

猜你喜欢

师生校园制度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