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表象认识
2012-01-29马涛
马 涛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表象认识
马 涛
一、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信息素养的困惑
自2000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来,信息素养成了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尽管经过了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多种理论学习,广大教师还是普遍感觉信息素养是一种很难用语言表述的抽象概念,导致教师的信息技术课会偏向两个方向:解决问题方向,技术落实方向。
(1)解决问题方向。当教师认为信息素养就是学生在计算机上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就会设计出多种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问题的解决过程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式。由于过多地关注问题的设计,同时也为了突出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教师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带领学生分析这个问题本身。
如在学习电子表格软件处理数据时,选择了一些统计的案例,案例中需要了解统计的计算方法、公式,同时也需要了解数据本身的相关含义。所以,课堂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了解统计案例中的数学统计知识等内容,反而压缩了电子表格功能的学习时间。
又如研究网站色彩搭配的问题时,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并分析、阅读色彩搭配的知识,反而将网站制作中自身的功能内容安排得较少,使人感觉此课是美术课和信息技术课的结合体。
过多侧重于解决问题的信息技术课堂,会让人感觉课堂中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解决信息技术之外的问题,感觉这不是一节信息技术课。
(2)技术落实方向。当教师认为信息素养是学生利用计算机的能力时,会设计出要求明确的学生课堂作品要求,让学生通过对技术的学习去完成作品,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如为了展示奥运会或世界博览会,教师让学生根据现有的素材制作网站,要求网站有教师指定的技术应用,学生会根据对素材内容和技术的学习,制作出相应的网站。这类问题中,比较容易出现解决问题的样板,且对问题本身的分析往往是比较成熟、公开的,所以学生去钻研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不易体现。
将学生的关注点过多地放在技术环节上,会造成学生在课堂上侧重于技术素养的提高,而信息意识建立会比较单薄。尽管很多教师会在课堂中设计出很多方案,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表现。如在某些技术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作品中体现出作者的个人观点等,但这些都缺乏对所解决问题的分析梳理过程,仅仅是技术的实现。
所以,目前一线教师对信息素养的困惑,主要在于没有一个明确的参照,仅仅是从个人的理解方面去设定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方向。
那么如何明确教师心目中信息素养的参照标准呢?如何从表象上给出信息素养的可描述参考呢?
二、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能力即是信息素养的表象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社会发展,计算机普及率越来越高,社会中各阶层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在各个行业的群体中,如果假设信息技术教师不是IT开发的专业信息技术人员,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无疑是非IT专业人士中信息素养较高的人群。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反观自己的信息能力,会发现我们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对问题的敏感性;(2)对问题解决的辨识能力;(3)对自己所认识问题的表达能力;(4)对新生事物的学习能力;(5)利用网络与他人交流的能力;(6)对工作流程的优化能力;(7)合理管理资料的能力。
其中,每种能力均有明确的表象,以显示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素养方面与他人的不同。
对问题的敏感性:信息技术教师会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了解社会上的问题,如计算机网络、手机上网、公共场所的无线上网等,普遍对新出现的问题和新生事物比较好奇,更希望了解新问题的相关信息。当知道新的问题后,会很快通过网络方式探寻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等。
对问题解决的辨识能力:在了解新问题时,网络提供的资料往往是良莠不齐、真假参半的,信息技术教师会利用自己辨识信息的能力甄选出恰当的、能够认识到这个问题本质的信息,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对自己所认识问题的表达能力:当探究了这些问题后,信息技术教师往往会通过各种渠道将自己的认识和想法表达出来,如博客、QQ空间、个性签名等方式。
对新生事物的学习能力:当出现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时,信息技术教师会主动去学习了解相关的内容,进一步了解、掌握、应用这些新的东西,并能够很快将这些新东西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应用点。
利用网络与他人交流的能力:网络的交流快捷、方便,信息技术教师是目前即时通讯工具的用户群,如QQ,MSN,飞信等,同时也是电子邮件使用的高频率人群。利用网络交流,使得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更加快速地和他人进行联络。
对工作流程的优化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在动手前对工作流程进行思考,合理调整并选择较优化的工作流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这一点符合“使用计算机即是为了提高效率”这一观点。
合理管理资料的能力:在当今资料非常庞杂的前提下,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比其他人群有更好的资料管理能力。通过浏览教师个人计算机的文件夹,就可以知道教师对文件的有序管理能力。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对文件进行有效的分类管理,并且能够很快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文件。
经过分析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表象,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清晰的信息素养的描述方式,即:对问题具有敏感性,解决问题时能够辨识有效信息,能够表达自己所认识的问题,能够主动去学习新生事物,能够利用网络交流,能够优化工作流程,能够合理管理资料。
所以,我们可以以这些内容作为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可描述表象,那么在设计信息技术课堂时,我们就要注意—课堂环节的设计,是否能够体现出这些表象描述的内涵。
三、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表象
在实际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如果明确了信息素养的表象,就可以针对表象的内容设计课堂的案例及环节,以表象的描述内容检验学生能力是否达标。
课堂设计中,要注意课堂环节对信息素养表象目标进行体现,经过各个阶段的教学过程,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积累。具体各个表象的课堂设计要注意以下的情况:
(1)对问题的敏感性。课堂中,教师可以先找一些表面现象和事情本质有差异的案例,带领学生分析,逐步揭开表面现象所掩盖的本质,从而激发学生对问题分析的兴趣,然后带领学生收集资料去验证。如银行多印刷发行纸币,老百姓手里的钱很多是好事吗?学生很容易就知道社会上钱多了,但是商品等资源没有凭空增多,只会造成货币贬值,继而学生就会去查找相关资料,去了解更多的关于通货膨胀的知识。
(2)对问题解决的辨识能力。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会查找到很多内容互相矛盾的信息。此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查找到的信息进行分析,逐步让学生体会如何分辨信息的真假。如信息来源于某个官方网站和一个民间论坛,让学生知道,要相信官方网站的信息。
(3)对自己所认识问题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将自己分析得到的结论表达出来,这是可以结合技术的学习,将自己的观点制作成一个计算机作品,作品的主旨思想就是表达学生个体对问题探究的结果。作品完成后,让学生之间交流作品,在交流中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意识。
(4)对新生事物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其他软件,或需要学习软件的新版本,让学生能够对新事物产生兴趣,并主动地去学习新的东西,从而培养学生接受、学习新生事物的意识。如在讲授Photoshop等计算机平面设计软件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引入ACDSee软件,并利用ACDSee浏览图片和转换图片格式的优势,辅助Photoshop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有很多其他软件可以帮助自己的工作。
(5)利用网络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教学环节,在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通过网络交流的方式进行沟通,并鼓励学生在回家后通过网络与同学进行文字沟通、文件传送等。如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如果这个活动需要占用两节课以上的时间,可以在第一节课中增加网络交流的环节,让学生重新认识网络交流的各种功能,然后将一些没完成的工作交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完成。学生回家后会使用网络交流的方式与同学交流并完成任务。这样的活动,前提条件是要有有效的小组协作及成员分工,才能将分工任务在课下有效地继续进行。
(6)对工作流程的优化能力。在进行较大型作品的设计和制作的课堂中,一般都要在开始制作前对作品进行规划设计。此时,教师除了让学生设计作品本身的框架外,还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下作品的制作流程及所用时间,以保证所有成员都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并组装出最终作品。如完成一个较大型网站的制作时,先设计出网站的总体框架,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有效地分工,其中搜集素材和结构搭建的人员要给出工作流程时间表,通过选择最佳工作流程来节省时间。
(7)合理管理资料的能力。在进行大型作品的制作时,可以让收集素材和使用素材的学生分开,通过合理的资料管理方式,给资料使用者提供方便,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管理资料的意识。如设计制作大型网站时,可以将收集素材和网站集成的工作分给不同的学生去完成,让学生了解工作转移时如何让别人快速接手。但是要注意,在课堂中每名学生都要有事可做,做了工作交接的学生要有后续的事情可做,才能让小组高效率地完成作品,同时也能够保证课堂秩序的稳定。
四、结束语
在设计信息技术课堂时,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考虑到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检验方式可以使用前述的信息素养的表象方式进行。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避免过多关注非本学科问题,把信息技术课上成了其他学科的课,也要避免仅关注本学科的技术性问题,过多地体现学科本位的思想。在课堂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培养目标,以信息素养的表象方式检验课堂,可以帮助我们紧抓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真正培养出具有信息素养的社会栋梁。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012-02-10
马涛,本科,中教高级。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