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2-01-29李颖
李 颖
(周口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体育学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我国培养高级体育人才的重任,其中体育教育训练学在体育学四个高层次学科教育方向中位居重要地位,在培养高层次体育师资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该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下,近年来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有所下滑,出现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的脱节。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保证,是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清华大学、苏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为提高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促进其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
1.1 公共必修课程
调查发现,10所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内容都为外国语和政治理论课程,但对学分和门数要求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北京体育大学公共必修课学分最高,为12学分,而清华大学只要求5学分,为最低;上海体育学院设置3门公共课程,为10学分,而苏州大学设置5门公共课程,仅8学分。
在10所高校中,外国语学分占公共必修课程总学分比例不小于60%的有4所,可见外国语学分大于政治理论课,这与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相吻合的。通过对部分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访谈获悉,虽然各高校都开设了较长的外国语课时,但主要都是要求基础外国语的学习,没有密切结合本专业开设专业外国语,造成研究生对本专业外文资料并不是很熟练,不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1.2 专业课程
1.2.1 专业基础课程
10所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均在2~5门,且以运动生理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动训练学、体育理论与方法、教学论、体育教育原理等为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是研究生在本科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坚实基础理论的重要课程,按一级学科设置是比较合理的。通过对部分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访谈获知,部分课程内容仍是本科教学内容的重复,并没有得到加深。通过对专家和用人单位访谈得知,虽然高校都开设了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但目前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普遍不高。
1.2.2 专业方向课程
10所高校中绝大部分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上主要以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运动心理学为主,而没有对研究方向具体细化,这样很难达到对研究生掌握本专业知识高、精、深的要求。
1.3 选修课程
10所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程在设置形式、门数、内容以及学分要求上相差较大,这与各高等院校的硕士点授权年限、师资力量、办学规模和高校性质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在选修课程设置形式上,有9所高校只设置任意选修课程,没有设置指定选修课程。这样研究生可选择的自由度较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只有上海体育学院采用了任意选修和指定选修相结合的形式。虽然这种形式容易使研究生形成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但自由度受限,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2]。
在选修课程学分要求上,有3所高校选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在20%以下;4所高校学分比例在20%~30%之间;学分比例在30%以上的只有2所,北京体育大学为38.1%,华中师范大学为37.1%。可见各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开设选修课程的比例远远小于必修课程。
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10所高校开设的课程均体现出多样性,根据统计有65门不同的课程。设置频数排在前10位的课程有:体育统计学、计算机应用、体育社会学、逻辑学、体育管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测量与评价、奥林匹克学、体育法学、体育教育学,全部为理论课程。苏州大学的任意选修课程设置了乒乓球、网球、羽毛球3门技术选修课,北京体育大学要求研究生每周须参加一次俱乐部训练。只有上海体育学院设置的10门指定选修课程全部为技术选修课程,要求研究生在选修理论课的同时,还必须选修2门技术课。由此可见,10所高校选修课程基本上都为理论课,忽视对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专项技术的培养。从调查中还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高校虽然都设置了计算机类选修课程,但是通过对部分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和用人单位的访谈获悉,目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掌握还有所欠缺。
2 结论
1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外国语课程的学分比例较大,忽视了专业外国语的学习。
2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多按一级学科设置,课程内容与本科课程重复偏多,内容陈旧,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普遍不高。专业基础课程均以研究方向综合课的形式设置,没有体现出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科特点,缺乏实践课程。
3 )选修课程学分比例较小,不利于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及个体潜能的发挥。选修内容多为理论课程,忽视了专项技术的培养,不利于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3 建议
1 )公共必修课程以外国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主,其中外国语的学习要密切结合本专业,把专业外国语列入其中。
2 )专业基础课程以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教学论与体育教学原理为主,不可过多,内容应该在本科的基础上有更深入的扩展和前沿知识的延伸,并加强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3 )专业方向课程应该建立在专业基础课程之上,以本研究方向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和专题讲座为主,并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变化及时进行相应地调整,帮助研究生把握所学专业的最新动向。
4 )增设选修课程,提高选修课程学分比例,内容选择上也要丰富多样化,体现本学科发展前沿动向,尽量增设一些新兴的边缘和交叉学科。将专项技术课程和计算机课程列为指定选修课程,提高研究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计算机应用和网络信息检索能力。其中技术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加小球项目和新兴运动项目课程,比如游泳、轮滑、定向运动等。
[1]黄汉升.新中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7,27(9):3-22.
[2]王家宏,周英,陶玉流.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设置[J].体育学刊,2006,13(6):67-70.
[3]王毅.研究生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3):96-97.
[4]曹丽华.福建省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课程设置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0,8(5):566-568.
[5]秦风冰,王珂,潘桂芝,等.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生培养课程设置现状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 31(1):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