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治疗消化性溃疡26例
2012-01-29魏淑丽
魏淑丽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欢口中心卫生院,丰县221711)
内科治疗消化性溃疡26例
魏淑丽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欢口中心卫生院,丰县221711)
目的对内科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2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完成治疗后,以纤维胃镜检查或通过临床症状分析并总结。结果治愈17例(65.38%),有效7例(26.92%),无效2例(7.69%),其总有效率是92.31%。结论内科口服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满意,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中加以应用。
消化性溃疡;西医内科治疗;中医治疗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属于常见的一种多发性消化内科病症,也是一种消化系统的慢性病。文献统计结果患有本病的成人约为10%~15%[1]。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等,是导致其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胃和十二指肠是其主要的溃疡部位,也被称为胃和十二指肠溃疡[2]。对我院收治的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2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我院收治的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2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在15~63岁之间;14例属于病程5年以下,10例病程在5~10年,2例有10年以上的病程;其中胃溃疡患者13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9例,复合性溃疡患者4例。
1.2 方法口服阿莫西林500mg/次,3次/日;口服奥美拉唑20mg/次,2次/日,分早、晚各一次;口服果胶铋胶囊150mg/次,3次/日。以上药物于饭前半小时口服。甲硝唑400mg/次,2次/日,为早、晚各一次口服。服药后若患者有上腹饱胀、恶心等症状出现,为了排除胃胀气,应临时口服吗丁啉;患者服药后若出现全腹胀满伴大便干燥症状,为了促进全消化道的蠕动以助消化,应口服西沙必利;为缓解患者上腹剧痛,可口服颠茄片;嗳气患者口服气滞胃痛颗粒。治疗的一般时间大约在4~8周左右。
1.3 诊断标准诊断依据为高等医学院校《内科学》教材中关于消化性溃疡的标准和其中纤维胃镜检查结果。
1.4 排除标准可排除胃恶性疾病,以及胃炎、幽门梗阻患者和胃出血。
1.5 统计学方法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录入数据,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可依据纤维胃镜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分为痊愈、有效、无效。痊愈:患者溃疡完全消失并两年内不再复发;有效:患者溃疡缩小为原来的一半的溃疡最大直径,经过半年至一年的停药临床症状消失,疼痛感也无;无效:患者溃疡缩小不到原来一半的溃疡最大直径,在停药后2个月内又复发。
2.2 治疗结果治愈17例(65.38%),有效8例(30.77%),无效2例(7.69%),其总有效率是92.31%,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作为人类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其中包含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两种,有10%左右的较高患病率[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胃酸分泌过多是导致这一疾病的重要原因,而且该病发作比较缓慢,有较长的病程和很高的复发率,一般彻底治愈比较难,对人们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胃脘痛”、“嘈杂”、“吞酸”、“痞满”等病的范畴。西医主要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和抑制胃酸分泌过多为消化性溃疡治疗的关键。近年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具有整体调节、复发率低、副作用小等优势,故中医药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上越来越受到医学界普遍关注[4]。如杨国军[5]观察柴胡疏肝汤为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60例的临床效果,结果发现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并降低溃疡的复发率。
在抑制和杀灭幽门螺杆菌方面选择阿莫西林+甲硝唑比较有效,能很好地促进消化性溃疡的愈合,且这两种药有着比较小的副作用。在有效抑制胃酸的分泌方面,临床常用的胃酸抑制剂是奥美拉唑[6],奥美拉唑是治疗顽固性溃疡的一种很好的泵抑制剂。果胶铋可在胃酸环境中形成较稳定的凝胶体,对胃黏膜形成很好的保护[7],凝胶体覆盖在胃黏膜表面上,形成一层保护膜,将溃疡灶和糜烂面与胃酸和胃蛋白酶隔离开,受损黏膜就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促进溃疡组织的修复和愈合。这也就刺激了表皮生长因子和内源性前列腺素的迅速产生,也导致了溃疡面的愈合和炎症的消失速度加快,很好地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笔者经联用上述药物,能够同时取得杀灭幽门螺旋杆菌与抑制胃酸的双重效果,取得根治病源的结果,也能够修复好受损的胃黏膜,加速了消化性溃疡治愈的速度。
综上,合理用药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一个关键,胃酸的抑制必须合理适度,不能病情稍微好转就停药,要有足够的治疗疗程。上述治疗药物的应用,不仅可以让病情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而且还能让治愈率提高,减少病情的复发率,使溃疡获得科学、合理而有效的治疗效果。
[1]汪鸿志,曹世植.现代消化性溃疡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60.
[2]邹萍,魏武.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2-267.
[3]邓驰.168例消化性溃疡内科治疗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1)∶109-110.
[4]李志勇,吴耀男.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23(6)∶77-80.
[5]杨国军.柴胡疏肝汤为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60例[J].陕西中医,2012,33 (1)∶14-16.
[6]王莹.100例消化性溃疡内科治疗的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2010,07 (16)∶186-187.
[7]张蕾.200例消化性溃疡内科治疗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02 (2)∶176.
河南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召开
[本刊讯]6月3日,由河南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主办、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河南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高峰论坛在郑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就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向来自省内的1200多名心血管、神经内科、呼吸科、内分泌科的医师做了深入交流。
在开幕式上,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副局长张重刚说,中医络病学科重视理论创新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指导作用,在基于两千余年络病研究临床实践基础上,通过系统构建“络病证治”体系和脉络学说,为络病学科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成为其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他希望与会的专家团结协作,肩负起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重任,充分发挥中医药所具有的特色优势,共同推进河南省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
据悉,近年来,中医络病学科在全国迅速发展,特别是以吴以岭教授为代表的中医药专家孜孜以求、潜心研究,建立了中医络病学科,运用络病理论指导中医药科研、临床和教学,有力促进了中医络病学科的繁荣发展。
(杨建宇张文娟)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4.024
:1672-2779(2012)-14-0037-02
:苏玲
201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