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美术教育的途径与创新
2012-01-29史宝莉
史宝莉 付 健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 天津 300250)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职美术教育作为文化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部分获得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同时,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及网络社会的逐渐形成使美术教育的内容不断增加,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教育环境也日益复杂,不断影响和冲击着传统的美术教育途径。这就要求高职美术教育工作者及时调整、改造和创新美术教育的实施途径,使其更具实效。
高职美术教育途径的现状
高职美术教育的途径指美术教育工作者 “对高职生实施美术教育时可以利用和选择的渠道或路径,是实现高职美术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美术教育内容的组织形式,是做好美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条件”①。当前,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途径主要有以下的问题:
注重传统式课堂教育途径,现代化技术水平仍需加强 目前,高职美术教育主要通过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训练课等课程途径开展,将课堂作为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由于受传统美术教育的影响,我国高职美术教育在课堂教学某些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滞后现象,影响了现代化教学水平的提升——“传统的美术教学主要是以教师初步讲解、学生单独练习、教师再予修改的模式进行的,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限制了学生全面认识事物,限制了创造性的发挥。”②所以,高职美术课堂教育需更多地融入现代化的教学内容和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使美术教育主渠道实现现代化的提升和改造。
注重显性教育途径,较为忽视隐性教育途径 高职美术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定规律性和计划性,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受到影响的渠道和路径,如美术课程、教学课件和教材等,都具有显性的教育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资源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渠道和路径,如教师的人格魅力、师生关系、校园文化氛围等,它们具有教育作用的无意识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方式的内隐性、教育范围和内容上的广泛性等特点,在培养学生的的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大多只注重显性教育,而忽视教育过程中隐性教育因素,从而导致隐性教育途径的挖掘力度不足。
注重现实教育途径,网络虚拟途径利用有限 计算机和网络在社会各个角落的广泛渗透,逐渐形成了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生活方式。以高职大学生为主体的上网人群日益增多,使网络成为学生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而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网络教育途径在资讯的丰富性、时空的开放性、应用的灵活性及广泛性方面比传统的现实课堂教学途径更具发展潜力。但是,大多数高职美术教育工作还局限于传统的、现实的课堂教育途径,对网络虚拟教育空间的利用有限。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网络这个崭新的、广阔的教学空间,着力构建虚实结合的网络美术教育途径。
注重校园教育途径,工学结合渠道仍显薄弱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仍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以课程教学为主,长期在封闭的校园环境中训练学生,忽视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难以反映社会和企业的发展状况与需求,而只是在最后一年的短期实习阶段才让学生走进社会。在这种只注重校园教育途径的美术教育模式下,脱离具体的岗位要求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很容易偏离社会的实际需求,使学生很难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不能及时根据社会需要调整自己。所以,高职美术教育应强化以工学结合为主的实践性教学,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围绕提升教育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有效开发校企合作的教育途径,突显高职办学特色。
高职美术教育途径创新的指导思想
高职美术教育途径创新的指导思想是高职教师在对美术教育路径进行整合、开发和利用时所依据的原则或标准。以当前的高职美术教育情况看,其途径的创新要把握如下几点:
导向性 即要求对美术教育途径的开发、改造和利用要受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性指引,使美术教育渠道和载体的整合、创新等措施都围绕如何更好地培养符合现代化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美术人才开展。
主体性 即要求美术教育途径的创新必须以高职生为主体,重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去掌握美术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去感知和认识世界,不断地继承、汲取文明成果并勇于创新,并使情感、素质、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开放性 即要求美术教育途径的创新要面向开放的社会和市场环境,能够在信息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实现与社会的有效对接和信息交换,能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美学知识,以吸纳最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完善高职美术教育。
多样性 即要求美术教育的途径要根据高职生丰富多样的个性去选取、变换、整合和实施,使高职美术教育能按照高职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从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对学生施以影响,多角度、多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发展创造思维、提升审美能力。
高职美术教育途径创新的主要措施
加强多媒体技术应用,提升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课堂教学作为传统高职美术教育的主渠道,受限于感性材料的匮乏和教学手段的单一,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和技术手段日益丰富的趋势下,亟需现代化的提升和改造。现代多媒体技术可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现方法反映美术教学过程,并可通过声、形、色并茂的综合方式进行传达,对提升美术课堂教育途径的现代会水平起着重要作用。以多媒体技术改造传统的高职美术课堂教学要做到:(1)更好地承载现代化的美术教育内容。美术是视觉艺术,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大量的美术内容需要在教材资料中呈现。“多媒体是可以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在屏幕上将多种媒体的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③(2)有效推动美术教学模式转变。传统课堂往往以教师为主,大部分时间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较为枯燥无味,学生普遍缺乏兴趣和创新意识。在多媒体技术手段下,“集文本、图形、动画和声音于一体,形象生动的信息资源能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有利于创设情景,设计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④因此,教学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赋予他们独立观察的机会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而教师则可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美术教学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开发隐性美术教育载体,补充显性教育途径 显性和隐性教育途径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高职美术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两者相互结合形成整体效应。所以,高职院校要在广泛应用显性教育途径的基础上,着力开发隐性教育载体和媒介,使美术教育的资源结构更加优化,整体功能更加突出。(1)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途径的立体效应。可以从多方面赋予教育资源内隐的美育功能,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位、多角度渗透影响,形成感应氛围和情境教育效果,如美化教室环境,通过审美形态去感染学生等。(2)要注意隐性教育途径开发的持久性。隐性途径的育人功能来源于稳定持久的潜移默化,短期的或临时的育人措施很难有效产生内隐的教育影响。所以,从长远考虑、有计划地实施隐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3)要注重从内外结合的角度拓展隐性教育途径。隐性教育形式多、范围广,不受空间时间限制,因此拓展隐性教育途径就不局限在校园范围,而要利用社会各种有利条件,扩大学生的接触面,形成广阔的渗透教育空间,取得美术教育实效。
开辟网络美术教育空间,增进虚拟与现实途径的交融 高职美术教育注重现实课堂教育的现实性、体验性和面对面的直观互动性,但网络虚拟教育途径的信息丰富性、时空开放性和应用上的灵活广泛性也是不能忽视的。高职院校应积极开辟网络虚拟美育空间,使其作为现实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最大限度地实现两种教育途径的优势互补。(1)充分利用网络的资讯丰富性,挖掘网络信息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在解决常规教学资源单薄、信息量不足等问题的同时,也创设一种探索与发现的教学情境,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激发学习兴趣。(2)充分发挥网络的灵活性和交互性,以校园网、BBS、QQ群或其他聊天软件为载体搭建教学网络平台,在不受时空限制的条件下形成学生可自主展示作品,师生可自由交流、共同探究的虚实结合的美术教育空间,使网络美育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3)要注意网络教育途径的虚拟与开放性,加强对高职生的教育引导。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而且部分高职生的身心成熟度不高,那么,就要针对网络应用中的现实问题和个别案例对高职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思想鉴别力和是非判断力,使他们具备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能力。
加强工学结合,实现企业岗位与学校教育途径的对接 高职院校较多岗位偏重校园美术教育途径,容易造成美术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不高,使学生较难与职业岗位对接。而“工学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可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将“工”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课堂教育与岗位经验获取有机结合,是开展美术教育的重要契机和有效途径。
实现学校与企业美术教育途径的有效对接,可从以下三点入手:(1)引进来。参照真实的企业建设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探索在校内建立高仿真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仿照企业运行和管理方式进行具体管理和师资统筹安排,如组建校园图文设计公司、美术设计工作室等,并结合教学要求让学生分批、分层次直接参与实训。(2)走出去。拓展校外实训渠道,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或者开展校企合作。选择行业内管理规范、理念先进、专业性强的公司或单位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岗位和实践环境,创设良好的工学结合环境,使学生能够结合美术实践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为成为职业人打下基础。(3)要在工学结合的教育途径中延伸、检验和提升课堂教学成果。通过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实践,高职生能够体悟和反省美术教学中的理论知识,练习和应用美术技能与技法,使课堂的学习成果转化为稳定的职业能力和岗位经验。
注释:
①付健:《创新高职德育途径的几点思考》《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年第 6期,91-93页
②龙剑:《对高职美术教育的新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第29期,210页
③④赵双华,史银红:《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方法探讨》《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5期,112-113页
[1]奚红叶.网络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之优势互补研究[J].艺术探索,2006(4).
[2]杨勇.设置高职艺术教育课程模式的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7(3).
[3]郑智武.略论高职艺术教育的“工学结合”[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7(5).
[4]李小夫.美术教育中的隐性课程[J].中国美术教育,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