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研究

2012-01-29程维萍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10期
关键词:期末考试考试考核

程维萍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 山东 淄博 255065)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岗位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考试观念就是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以突出知识应用能力、突出职业特征、贴近实际应用为原则,针对课程性质开放性地选择考核内容和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而传统的考试形式存在着考试观念落后、考试制度僵化、考试方式和成绩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探索适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考核规律,改革考试模式和考试方式,对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考核内容不完整,结构不合理

考试内容仍普遍强调对知识型内容的考查。表现为基本知识与记忆性知识比例过大,客观性试题和解题技巧所占比例过高;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应用技能考核不够,对专业必要的素养,如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等综合性考核严重缺失。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方式,抑制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养成,禁锢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考核内容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难以全面地评价学生。

(二)考试方式单一

一般来讲,不同性质的课程其教学目的与考试内容要求不同,考试方式以及成绩评定方式也是不同的。如果只是简单硬性地套用统一的考试方式,根本不可能满足不同课程的考试需求,也不可能充分发挥考试的效能,达不到考试目的。闭卷考试方式的特点是在考核学生记忆知识的基础上,考核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不借助于任何资料,完全凭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完成试卷内容,应该说这是一种要求较高的考试方式。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设置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强的特点,教学过程要求突出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闭卷考试方式不完全适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的需求。第一,以知识应用能力为主体的课程考核不一定都要建立在知识记忆的基础上,如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考核,涉及知识面较宽,专业性强,要求学生通过有限课时的学习记住所有知识是不现实的。因为在固定的考试时间内(一般为2个小时)要求学生以闭卷方式完成试卷,事实上只能侧重于基本知识和知识基本应用的考核。考试题型大多是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少量的基本应用题。考试内容大部分是书本内容的复制,学生所完成的答卷也大多是书本知识的再现。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已经被异化为知识记忆考核,这显然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以考核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为主的课程考核需求。第二,由于是闭卷考试方式,而且期末考试课程较多,时间相对集中,成绩评定又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教师势必给学生划定课程复习范围,给出复习重点,这本身就扭曲了考试的功能,助长了学生平时放松学习、期末集中突击的不良学习习惯。学生在备考期间,由于负担重,心理压力大,难免有少数学生滋生作弊心理。因此,我们必须正视闭卷考试方式的弊端,运用正确的考试方式,更好地发挥考试的功能与作用。

(三)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评定课程学习成绩

期末考试成绩比例过大,会导致学生淡化学习过程,平时学习松散,用功不够,期末考试期间突击备考,高度紧张,疲于应付;无论是从课程学习质量与培养学生扎扎实实的学习精神方面看,还是从学生的良好学习品质形成以及学生自身健康方面看,都是不利的。因此,削弱期末考试分量,加强平时考核比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身心健康。

(四)机械、死板的考试工作规定本身剥夺了教师在考试环节的自主权

机械、死板的考试工作规定使得教师不再是实施考试的主体,在考试中仅仅是例行考试的工具。教师没有了自主权,必然限制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考试成为例行公事。考试是指挥棒,对教学有直接的牵动作用。考试制度中规定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至于课程教学是否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能否达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已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所考虑的问题,已经被如何适应考试的规定要求、如何提高考试成绩、如何获得较高的及格率等功利意识所取代。

课程考试新模式研究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确定考试模式,对课程分类进行考试模式改革,并制定分类指导的课程考试考核体系。

(一)总体设想

考试模式必须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体现课程建设目标和专业建设特色。建立分类指导的考试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使考试不仅在多样性的考试方式支撑下具体实施,还有科学层面的考评体系予以指导,切实发挥考试的评定和诊断功能。

(二)分类指导的课程考试考核体系构想

指导思想 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实现教学要求,符合各专业的特色和课程性质要求。制定分类指导的考核体系应本着加强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在坚持课程考核体现课程教学特色、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考核评价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遵循原则 (1)开放性原则:考试项目覆盖主要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2)多样性原则:采用基于封闭性标准统一的客观考试,基于教学进程的过程考试,基于学生个体诊断的差异考试,基于实证的职业能力资格考试,基于实际操作的技能考试等。(3)导向性原则:突出就业导向,突出技能培养,突出综合素质考核。(4)灵活性原则:在考试方式、考试组织形式、考试时空维度等方面要灵活多样。要考虑教师、教研室、系部、学院等多角度的考试组织形式。要结合课程特点,引入技能竞赛、小型项目开发、调查报告、企业实践考核、证书认证等多样化考核方式。(5)客观性原则:课程考试结果不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成绩,而要结合课程终结式考核和过程式考核,进行成绩综合评定。确定以教研室为单位的课程评价机制,使课程考试评定公正、客观、全面。

分类指导课程考试考核体系的构成要素 (1)目标和要求。每门课程应当结合课程特点确定课程考核的目标和要求。总体原则是遵循课程教学模式,合理选择考试形式。重视形成性考核,重视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完成情况的考核,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主观性表现的考核,同时,体现具体课程的自身特点。(2)考核项目。学习过程常规考核:考核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到课率、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及职业行为养成等方面情况。单项职业能力项目考核:考核每一个单项职业训练能力完成情况。综合职业能力项目考核:考核综合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完成情况。期末卷面笔试:考核知识记忆、理解、应用等情况。职业能力证据:考核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或企业相关职业活动,考取相关职业资格或技能等证书的情况。(3)考核方式。如闭卷、开卷、半开卷、论文、课堂管理记录、实际操作、口试、笔试、作业评价、成果展示、个别过关、分组评价等等。(4)考核标准。设定各类考核项目的要求、分值及评判细则。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和成果、考取的相关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应根据真实、相关的原则予以合理的课程成绩比值。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果有对应的国家、行业或企业职业资格标准的,考核标准也必须与其保持一致。

课程考试新模式的实践

(一)构建分类指导的课程考试新模式

目前,我院初步建立了适应不同类型课程的考试新模式。具体如下:(1)“单元测试或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闭卷)”形式。现在大多数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使用此种考试形式。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继续学习以及创造性工作的基础,宜采用闭卷考试,引导学生平时下功夫,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以后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2)“自主测试”形式。可以是闭卷、开卷、口试、大作业、论文、总结等,主要适用于计算机类、经济管理类的课程考试。这样,考试形式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组合运用。(3)“上机考试”形式。主要是计算机类课程,上课在机房进行,所以,考试也可以上机形式进行。分阶段测试,合格后进入下一阶段学习。(4)“半开放式考试”形式。也称为“一纸开卷”考试,即学生可携带一张纸进入考场,纸上可记录自己认为与考试有关的基本公式、基础数据等内容,考试时可以参考。(5)“形成性考试”形式。以学生平时训练项目和课程综合训练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学习中主观能动性考核为主,并引入能力证据,构建一个符合课程特点、综合化的开放性考试体系。根据课程知识结构的特点进行理论考试,根据实验(实践)要求进行实践操作考核,实际操作考核和理论考核共同得出课程最后总成绩。该形式针对专业中实践环节要求较高的课程考试。(6)“操作技能考试”形式。针对实验、实习等实践类课程,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主要目的。

(二)构建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根据专业特点,采用与课程考试考核体系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标准。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要改变一门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考试评定成绩的做法,必须增加平时考试的次数和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具体做法是:

一般理论课程考核 平时占50%,期末占50%。如《高职实用英语》课程即采用这种考核方案。(1)平时考核(20%):包括平时作业、练习、讨论问题、课堂笔记等,注重平时学习阶段的考核,减少学生考试突击的急功近利行为。(2)课堂提问(10%):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表现,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随堂考试(10%):利用一节课进行本次课或本单元知识测试,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4)期末考试(50%):全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考核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课程为依据,运用闭卷、开卷相结合的考试方法。(5)创新能力(5%):培养学生收集、捕捉、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期初或课程进行中提出方案,期末让学生交社会调研报告、数据收集纪录、书面报告、设计步骤、撰写论文等。(6)综合素质(5%):评测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实践型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 如《电工技能》课程就采用这种考核方案。实践性课程有很强的操作性,有些内容必须做一定的训练,所以,平时学习过程很重要。考核包括平时课堂表现、完成训练作业、完成综合能力训练等项目。(1)形成性考核:占60%。出勤(10%),按平时上课到课率折算,到课率低于70%出勤记0分;提问及完成课堂练习(10%);完成训练作业(40%);(2)终结性考核:占20%。主要是综合能力训练项目考核。(3)职业资格考证:占20%。

理论课程采用“过程性和终结性考核”两大形式 如《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就采用这种考核方案。(1)考核项目:大作业、期末考试、出勤情况、职业资格考证情况等。(2)评价标准:大作业,占40%。绘制零件图,根据编程步骤及规则编制好程序并模拟加工出来。(3)期末考试:占40%,主要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4)平时出勤、上课纪律、上课回答问题,占10%。(5)职业资格考证情况,占10%。

[1]陈耀敏.高职高专教育考核方法的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7(2).

[2]许莉.高职考试模式改革的探析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6(8).

[3]赵蒙成.复杂性科学与大学考试制度的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6(3).

[4]杜丽臻.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5]谢文静.高职教育考试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3(13).

猜你喜欢

期末考试考试考核
向着期末考试,冲刺!
内部考核
期末考试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期末考试的正确打开方式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十年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