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施素质教育探讨
2012-01-29段谟意
段谟意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1)
“十二五”时期,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形势下,南京应该成为“长三角”辐射西北部和长江中游的区域经济中心,成为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要实现这一目标,培养高素质的综合人才是关键。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教学的一门公共课,是培养高素质的综合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重要环节。由于每个在校大学生都要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牵涉到的学生多,其影响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不仅要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任务,更应把素质教育贯彻到整个教学环节中,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文化已经融入了各个专业的教学过程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成为当代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平台。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和信息素质。由于国内不同地区的教学水平及生源的差异,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已经成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延续、加深,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仅仅讲授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很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为了完成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没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并且教学定位、评价体系、教学模式也都比较陈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陈旧的教学定位 近年来,在许多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获得计算机技能证书。起点从零开始,内容包括职业道德、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中英文录入、Windows操作、Word 基础、Excel基础、PowerPoint基础和网络基础等基本知识和基本功能,采用以介绍知识点和基本功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以让学生获得计算机技能证书为教学目标,但实用性不强,教学定位陈旧。认为只要学生的基础理论扎实了,计算机水平也就提高了,忽视了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不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定位,显然不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为高职教育的特色、立足之本就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陈旧的教学模式 许多职业技术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采用一周2~4节课上一个学期的形式,最多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是按照知识点层层推进,没有引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这样一来,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模式单一、陈旧,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没有紧跟社会的需求,没有构建多媒体、理实一体化、网上调研、市场调研并存的立体化教学模式,面对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显得很不适应。
陈旧的评价体系 许多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评价就是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等级考试,如果学生获得计算机技能证书,这门课程就算通过了,这种只注意结果、不注意过程的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计算机技能,甚至学生的职业素质到底提高了多少都无法衡量。
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要,如果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育过程中能突破上述陈旧的模式,并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强烈的机遇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从而努力形成机遇优势、创新优势、竞争优势,不仅能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拟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对如何面向应用、服务社会,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突破陈旧的教学定位,培养大学生强烈的机遇意识,努力形成机遇优势
面向社会,一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以致用,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应通过调研和分析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将用人单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提出的需求制作成仿真教学案例,为学生营造出一种仿真的实际办公情境,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数据处理能力、文档编辑能力、文件检索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处理这些实际问题、真实案例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面向应用,一切以提高技能为导向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技能培养,努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强的基础技能型人才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知识并不等于能力,更不等于技能,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书本知识,更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本科教育更注意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完整性有很大的不同。为了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在两个方面的职业技能:一是利用计算机处理复杂办公事务、进行文档编辑的技能;二是数据处理、信息检索的综合技能。通过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教学实践,要树立“服务学生、面向应用、培养创新意识”的全新教学理念,构建“技能、实用”两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在校内或在兄弟学校之间举办信息技术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全省、全国的信息技术竞赛,以此丰富学生的课外业余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在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同时,还能拿到全省、全国的竞赛获奖证书,那是非常好的事情。信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难得的历史机遇,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机遇,培养大学生强烈的机遇意识,努力形成机遇优势。
(二)突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努力形成创新优势
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地区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计算机教育的程度不同,有的学生在中小学已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而有的学生在中小学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所以,在开学初,应进行摸底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分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班和计算机应用高级班。计算机应用基础班从零开始教学,先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然后,再结合案例讲应用;计算机应用高级班直接结合案例讲应用。
将分散式教学模式改为集中式教学模式 旧的教学模式是不管学生原来的基础,一周都是4节课,上一个学期,现应改为基础班集中上课两周、强化班集中上课一周的教学模式,集中式教学的优势是教学连续性更强,教学效率更高。
讲授大班化、操作小班化 由于每个在校学生都要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紧张的情况。所以,应建若干个供100人以上使用的大机房,在讲授时采用大班化教学,而在操作时,为了更好地达到操作效果,应采用小班化辅导的方式。
采取知识整合的情境教学法 要精心设计基于任务的仿真案例,采用知识整合的情境教学法。即对来自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二次加工,根据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将计算机实际操作步骤嵌入仿真案例中,利用这种方法将课程教学标准中要求的知识点巧妙地、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学生通过这些完整的仿真案例不仅能学到有关知识,而且能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完全置身于仿真的职场环境,并亲身感受这些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和应用。这种知识整合的情境教学法的优势是能最大限度地训练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和综合操作技能,并使学生提前感受真实的职场环境。
构建“技能、实用”两位一体的全新教学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用为导向,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应用到每个领域,在大多数情况下,计算机应用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只需要一些简单的计算机应用实际操作技能,要求熟练掌握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这正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任务。我们应放弃过去以知识点的层次递进为体系的传统教学方法,以来自社会需求的典型案例为突破口,突出技能、强调实用,构建“技能、实用”两位一体的全新教学体系。
以创新型教材建设与精品课程网站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 (1)创新型教材建设。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离不开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有创新型知识,所以教学内容应瞄准计算机软硬件的最新技术,引入最新软件版本,介绍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让学生学到最新的计算机知识。教学案例应该全部来自现实工作或企业实际需求,通过案例对知识进行整合应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应时刻把握计算机的最新知识,努力构建创新型教材。(2)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应大力开展OER(Open Educational Resoures,公开教学资源)运动,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一起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知识共享,让大学生在学校的任何一个角落里都可运用网络免费使用、免费学习。
服务学生、面向应用、努力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 要树立“服务学生、面向应用、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理念,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意识创新为中心”,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高职教育是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之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突出创新驱动。其次,学校要有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简报编排的案例,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法,激励学生编辑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版面。再次,在课外由教师引导,学生自行组织大学生创新团队,将课堂上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专业中,通过课堂、网络、大学生创新团队等多种形式拓展课堂教学。通过以上措施,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努力形成创新优势。
(三)突破陈旧的评价体系,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努力形成竞争优势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操作性和应用性都很强,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突破陈旧的评价体系,采用质性评价方法。
所谓质性评价方法,就是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学习契约、作品、电子文档等资料,全过程地记录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和思考,通过过程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最终综合评定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成绩,而不是仅仅以一个简单的分数进行评价。这样不仅能具体、直接地记录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且能较好地全面反映学生发展的状况,对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另外,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设置情境,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让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看哪个组任务完成得好,完成得快,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参与者,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努力形成竞争优势。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不是通过一门课的教学就能使大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全面引导学生抢抓创业的机遇,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形成机遇优势、创新优势、竞争优势,从而在“十二五”期间抢占先机,是完全可行的。
对我校在校学生跟踪调查的事实证明,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努力培养大学生的三个意识,形成三个优势,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校大学生的机遇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普遍加强,在全省及全国各类技能、技术大赛中屡创佳绩。
[1]王锡耀.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38).
[2]魏永红.任务型教学研究(认知心理学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Bell B.Learning in Science:the Waiksto Research[M].London:Routledge Falmer,2011.
[4]林红.“模块式任务先导”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践[J].广西教育,2009(18):92.
[5]黄尧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11(5).
[6](德)雅斯贝尔.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3.
[7]教育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