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析
2012-01-29江勇
江 勇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永安 3660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国家政策、法规逐步健全完善的外部环境下,高职院校仍需不断更新观念,把握校企合作的深刻内涵和本质,改革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把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推向新高度。
近年来,在校企合作中,各高职院校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与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还存在着明显差距,即校企合作难以深入、持久地开展,因此探索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合作模式尤显重要。
高职院校对于校企合作的探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得到普遍应用的世界性职业教育模式,包括各种以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为表现形式的理论学习、实践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形成了包括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和日本的“产学合作”在内的多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在这些国家产业工人的培养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些国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较早,并与其国家文化、教育体系、产业模式相结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职业岗位、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国家大力推动下,短短十几年,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09年,全国有高职院校1071所,学校总数与当前美国社区学院相当。但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历史已逾百年,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产生至今还不足20年。高速度的规模扩张必然导致内涵建设的滞后,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存在着社会认同度不高、内涵建设薄弱、品牌特色不明显、市场定位游移等问题。
为了推动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不论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还是实验实训条件建设,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它涉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改革等诸多方面。“校企合作”机制能否长期、有效地运行是关系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设领域进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例如,成立职教联盟、搭建职教集团平台、建立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和实习基地、校企合作编写教材、校企合作培训师资等。但在实践中,我们逐渐意识到了一些问题:一是在态度上校企双方难以形成共识;二是在合作层次上多限于浅层次;三是合作方式较为单一。显然,这种低层次的校企合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校企合作”模式应不断深化、不断完善,必须实现新的突破,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内涵分析
国内诸多学者已经意识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的必要性,结合各自院校的实践经验,对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有的专家提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长效机制,是指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活动中,由国家、企业、学生及学校各方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规范、长期有效、符合各方利益及人才培养规律的过程和方式;也有专家提出:在政府支持下,长效机制主要包括合作驱动、需求满足、需求保障等三方面,长效机制的架构对应地可分为利益驱动机制、合作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等。
我们借鉴“关系营销理论”来讨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内涵。关系营销的概念来自于“大市场营销”理念,单靠交易营销建立的品牌忠诚度不稳、重复交易率太低,究其根源是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不同。为了降低顾客的交易成本、提高顾客的忠诚度,提出了关系营销,其本质是在市场营销中与各关系方建立长期稳定的相互依存的营销关系,以求得彼此协调发展。
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应主动与企业接触和联系,相互沟通信息、了解情况,以制度或合同的形式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相互交流各方需求变化情况,主动为关系方服务或为关系方解决困难和问题,增强伙伴合作关系,通过建立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降低交易成本,通过高度参与、紧密联系、重复交易来实现双方的长期合作。
在校企合作关系营销中,高职院校应通过“认识用人单位需求——满足需求并保证用人单位满意——营造用人单位忠诚”的三部曲来获取企业方的积极参与。其中,高职院校毕业生质量、技术服务(培训)水平等能否充分满足企业方的需求并使其满意是关键因素。
要使高职学生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做到在大规模培养的基础上,将市场细分到较小程度——将用人单位视为一个潜在的细分市场,并根据用人单位的特定要求单独设计教学方案,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营销方式,即做到人才培养的“定制营销”——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其开展差异化服务,实施一对一的营销,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促进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形成。
建设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思路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从本质上讲是建立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 “关系营销”,实现途径是高职院校对用人单位需求的“定制营销”,即高职院校根据企业对技术人才的特定需要,开展差异化服务,通过具有高度针对性、灵活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相互交流各关系方需求变化情况,主动为关系方服务或为关系方解决困难和问题,增强伙伴合作关系,通过建立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来降低校企双方的交易成本,通过高度参与、紧密联系、重复交易来实现校企双方的长期合作。
要做到“定制营销”,就必须建设具有高度针对性、灵活应变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在建设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意识到校企合作的核心工作就是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而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通过高水平的 “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来实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既要了解并掌握行业、企业的高新技术,又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并能够通过理论、实践课程建设打通理论和技术间的壁垒。校内的实验、实训工作只是一种辅助手段,高职院校只提供基本的技能训练,用人单位则提供适应性实验、实训的锻炼平台,进而达到高职院校提供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的适用性人才基础,用人单位承担具体的实训教学任务的双赢局面。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关系营销体系”的举措
基于关系营销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是一个长期探索、实践的过程,除了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结构和机制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已有的观念进行变革,从关系营销的本质特征出发,高职院校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双向沟通 在关系营销中,沟通应该是双向的,只有广泛的信息交流、共享,才能使校企合作赢得用人单位的支持与合作。目前,校企合作处于浅层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高职院校没有主动、深入地去了解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作为人才供给方的高职院校应主动与用人单位以制度或者契约的方式建立定期接触机制,通过不断沟通认识企业的需求,加深双方的相互了解,建立信任关系,为进行更加深入、广泛的合作奠定基础。
合作 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协同,因此,合作是“双赢”的基础。但合作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的,用人单位并非不愿意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才,但如果高职院校一上来就要用人单位接受参观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而其提供的人才又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企业就不愿意承担这些义务。高职院校应转变观念,把用人单位视为共同创造价值的伙伴,密切关注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更好地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使两者间的关系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双赢 即关系营销旨在通过合作增加关系各方的利益,而不是通过损害其中一方或多方的利益来增加己方的利益。当前,校企合作首先在宏观政策支持上存在较大的缺位,企业为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往往要提供学生食宿和岗位,保证安全等,如果企业的收益无法得到保障,企业往往不愿意保证这种投入。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难以建立的关键就在于用人单位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自然就形不成长效机制,双赢的局面也无从谈起。校企合作要达到长效、双赢的效果,就要求高职院校能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的“定制培养”。
亲密 关系营销不只是要实现利益互惠,还必须让参与各方能从合作关系中获得情感需求的满足。但关系营销中所谓的 “关系”绝对不是庸俗的人际关系,而是组织间的信任、融合的关系。目前,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间远没达到组织间信任的程度,许多院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大部分来源于校友所在单位提供的岗位,一旦校友更换了工作单位,这种合作多数终止。因此,这种亲缘关系或业缘关系营销形态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要建立组织间的信任,需要让用人单位透过高职院校所传递的信息,了解高职院校有能力按时保质提供其所需要的人才、培训或技术服务,增强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能力的理性认识,产生对高职院校的可靠性信任。理性层面的可靠性信任是建立信任的基础。如果在互动交易过程中用人单位感受到高职院校的关心、尊重等感性关怀,就会进一步形成用人单位的诚实性信任。在可靠性信任和诚实性信任的双重作用下,用人单位才能与高职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相互关系,为长期合作奠定基础。
控制 关系营销要求建立专门的部门,以跟踪顾客、分销商、供应商及营销系统中其他参与者的态度,由此了解关系的动态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和不利于关系各方利益共同增长的因素。因此,高职院校也要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且这一机构应该是学院的一个职能部门,因为校企合作工作涉及的范围广、层面高,绝不仅仅是一个系或者说某个专业所能协调的,因此,必须建立一个高层次机构对校企合作工作进行管理。这一机构对内协调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关系,对外向用人单位发布消息、处理意见等。除此之外,该机构还应担负收集信息资料、参与高职院校决策规划的责任,通过有效的关系营销活动,使高职院校目标能顺利实现。
定向培养,定制营销 定制营销主要有合作型定制、适应型定制、选择型定制、消费型定制四种形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应该属于合作型定制,用人单位虽然知道其所用人才需具备的素质,但并不了解如何去培养、培训这些人才。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通过直接沟通了解需求,制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这种定制培养人才并不一定是大规模或以班级形式的定制培养,可能是几个人甚至是专人的培养。因此,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制定出既能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又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某种专门技能训练,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应企业专业岗位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关系市场营销的最终结果,将为高职院校带来一种独特的资产——市场营销网络,即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联盟。
结语
高职院校通过“定制营销”建立校企双方的“关系营销”来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机制的合作模式,通过高度参与、紧密联系、重复交易能降低校企双方的交易成本,实现双赢的目标。
[1]费小平.构筑校企合作联盟建立长效运行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47-49.
[2]刘范一.美国加州社区学院管理服务体制及其启示 [J].高教探索,2007(3):65-67.
[3]刘范一,邱力生.打造核心竞争力:合并转制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关键[J].高教探索,2008(5):102-106
[4]冯建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问题研究 [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4):125-128.
[5]虞璐.构建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J].企业导报,2010(12):100-101.
[6]范延晶.关系营销概述及发展前沿[J].北方经贸,2011(6):56-57.
[7]田永华.定制营销——21世纪营销新趋势[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