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跨界校园文化构建途径探讨*——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2-01-29刘锦源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职院中山跨界

张 莉 刘锦源

(1.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中山528404;2.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广东 中山528400)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良好的文化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的教科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构建优秀的校园文化对每一所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职业能力的教育导向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与就业市场的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要求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零距离”对接且很好地融合。因此,将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学生与员工、教育与职业等对接融合起来,创建一种跨界的校园文化,是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质和较强专业技能的人才的创新尝试和迫切需求。

跨界是相对于定界而言的。高职教育跨“职业”与“教育”两个范畴,因此,职业教育不能单讲职业,也不能单讲教育,而是要运用跨界的思维,遵循职业与教育各自的规律,寻求二者之间的沟通点,从而实现个人认知、学习需求与个人职业生涯需求的融合。跨界的校园文化综合体现了与时下大多数企业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相似或接近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以及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和办学成果,是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的文化总和。

建设跨界的高职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人们只有挣脱定界的束缚,才能在跨界中获得成功。所以,就教育论教育是不行的。从跨界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融入更多的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形成有别于普通高校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跨界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校园文化对学校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跨界的校园文化引领学校领导和教师始终将企业的实际需求放在第一位,学校的环境布置、课程内容设置、制度编制及文化活动的举办等一切工作都要遵循这一重要前提进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有的放矢。同时,跨界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初入学校便能感受到浓浓的学术氛围和职业氛围,从入学开始就受其熏陶,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职业素质,从而循序渐进地塑造他们严谨求实、诚信为先、无私奉献、勇于创新、沟通协调等职业素质,使他们成为企业需要的合格的职业人才。

跨界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实现学校学生向企业员工转变的无缝拟合 沐浴在跨界的校园文化当中的学生,能够更早地熟悉企业工作规程和技术要求,最大限度地缩短教学与实践的差距。企业可以按照自身的需要与学院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合力开发课程,实施教学管理。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员工,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锻炼,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及责任心进一步加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同时,企业和学校的这种联合培养模式,可大大减少学生的知识冗赘,缩短上岗适应期,也可为企业节约员工培训成本。通过校企双核办学模式构建多层次实践体系,学生的岗位核心技能、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强化,人才素质大大提高。校企资源的互动整合不仅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岗水平,更能有效缓解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技能人才稀缺的现实矛盾,充分激活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生产就业的重要功能。

跨界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实现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应用技术的对等及相互作用 建立在良好关系基础上的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跨界的校园文化可以发挥其推动校企同步向前发展的优势,释放“1+1>2”的资源整合能力。跨界的校园文化可使高职院校与企业联系紧密,通过人才培养、智力联盟等方式促进双方乃至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企业可为高职院校“推送”行业最新技术标准和专业技能需求,为学校设置优质专业和优化教育模式等提供重要前提;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为企业提供人力智力支持,学校教师可对企业员工进行高等教育培训,及时、实时地为企业员工“充电”。此外,跨界的校园文化可将学校师生的智力、人力与企业的技术、资源紧密地联系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样有利于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和完善,有利于校企共同参与新的职业工种开发、新的职业技能鉴定、行业标准制定和培训教材编写等等。

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5年,现有全日制学生7000余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100多个、校外签约实习实训基地150多家,迄今已有三届毕业生共计3000余人,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在近几年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学院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思路与新途径,加快落实校园文化建设新举措,学院在校容校貌、校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物质文化方面发展迅速,校园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常抓不懈,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如火如荼,对形成一种集积极、务实、职业、创新等优秀品质于一体的跨界的校园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山职院是新建院校,有很大一批教职员工是近几年毕业的青年教师,文化底蕴正在沉淀,经验尚在积累,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逐步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院发展速度不匹配的因素。从发展思路看,学院基本参照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模式进行,尤其是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校园环境的美化,校园内一些标志的设立与学生举办的一些文化娱乐活动等;校园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深入全院师生内心并影响他们学习、工作、生活、共同行动的精神力量还有待进一步凝练。此外,中山职院一直注重将专业教学的职业定向性与技能主导性相结合,通过对学科、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向学生传授完备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行业要求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技能、素质,专业教学就按此要求培养学生。然而,在将企业文化与专业知识融合、行业文化与技能训练浸润方面还需要努力,需要进一步融会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形成自己的独特品牌和特色。

学院校园文化构建的途径

中山职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继续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院总体规划,以营造浓厚的学习与职业氛围为目的,坚持跨界发展,塑造富有高职院校共有的校园文化特点,又体现中山市当地企业文化特色,且具备文教功能和职教氛围的高质量校园文化。

学校与企业的对接 市场上的企业是千差万别的,以往的校企合作一般是学校与某个企业单独签订合作协议,规模小、行业窄,合作时间容易受到企业业绩影响。因此,要将二者更好地对接起来,除了与优秀企业合作之外,更应直接与各大总商会和基层商会合作,并且聘请企业人才为客座教授,邀请名企“入驻”校园,拓宽校企合作途径,更新校企合作模式,缩小校企合作缝隙。中山职院积极拓宽校企合作之路,与中山市工商联(总商会)、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商会、东区商会、石岐商会等近30个基层商会以及广东全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国光电器有限公司等200余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且聘请世界级手模大师马乐山,市工商联主席、广东明阳风电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传卫等97人为客座教授,聘请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副会长姜大源等45人为顾问,还邀请了马乐山工作室、王伟涛音响工作室、周雪芹刺绣坊等知名企业的工作室入驻校园,还在校外签约实习实训基地等,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学校与企业的链接纽带。中山职院通过与企业“你来我往”的亲密合作,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全学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实地体验了解市场环境下的企业需要怎样的员工,个人需要掌握哪方面的技能,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等等。企业家客座教授和专家顾问的言传身教,则可使企业的文化、思维、行事方法得以融入校园文化,使学生时刻感受到市场和企业的氛围,并在耳濡目染中不断进步。只有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建构起来并且稳固畅通,才会有其他桥梁的架设和建立,这是跨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实现保障。

学校精神与职业精神的对接 所谓学校精神,是指学校在办学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比校风、学风更深刻的文化特征,是学校文化的精髓、核心,是学校之魂,与时代、地域密切相关,是学校和社会互动的产物,也是学校与各种文化碰撞的结晶,并会随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高职院校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会逐渐积淀出特色鲜明的校风、学风,并凝练成具有独特品格的学校精神,而这些也需要职业精神的参与和融入。这也是跨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企业与学校文化互融和拓展的关键。中山职院以人才培养和技能训练为核心、以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的渗透为重点,以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凝聚师生的共同价值理念,扎实推进学校精神建设。通过几年的实践,学院沉淀出“修德、砺能、笃行、创新”的校训,形成敬业、务实、勤奋、开放、自由、活力、激情、创新的学院精神,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科学的价值观念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而且了解和熟悉企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业精神,奠定了良好的职业素质,能够以一个合格建设者和改造者的身份走向社会。

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技术需求对接按照企业技术需求打造专业特色,是中山职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高职院校的建设重点不是学科建设,而应是以培养未来职业人为目的的专业建设,因此,打造适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是中山职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山职院在专业建设上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根据企业需求、行业技术和职业岗位的需求考量和设置专业,每年都会调整和更新专业及精品课程。同时,深入挖掘专业理念,通过专业理念引导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内涵。高职院校的专业理念应该来自专业所指向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理念,吸纳职业理念中最优秀的核心内容,通过对这些核心内容的提炼,加工升华,形成本专业的专业理念。中山职院首先寻求每个专业指向各个职业组成的职业岗位群,进而在这些职业群中提炼出具有共同本质的职业理念,再通过加工升华,形成该专业的专业理念。用先进的专业理念引导专业建设,可以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需求对接 坚持就业导向的质量观,使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需求精准对接,是中山职院校园文化中的质量文化。高职院校的质量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是围绕质量问题所产生的一切活动方式的总和,这些活动体现的是高职院校独特的质量价值观念。中山职院将培养学生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观确定为“符合外适”,即要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从由学校设计的所谓“合格人才”,向社会“满意人才”转变,从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准职业人”转变。因此,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培养优质的质量文化,营造高标准的质量氛围,在校生尤其是毕业生的质量标准必须与行业的职业标准协调一致,而且这一标准不只是由学校单方面制定的,还必须由教育成果的使用者即企业参与制定,同时,还要听取学生和家长的建议。中山职院规定每位任课教师必须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需求,每位教师必须每年都与1~2家对口企业保持亲密良好的关系,并且要与企业签订协议,开办企业冠名班,按照企业的需求培养学生,同时,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始终追求高水准的质量文化,以企业需求为参照,以学生成功就业为目标,为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需求的良好对接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学生与企业员工对接 美国管理专家彼得·圣吉先生认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其核心竞争力就在于企业中的人是否比竞争对手学得快。”因此,我们尽早地向学生灌输竞争性学习理念,让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熟练地掌握一门或多门专业技能,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注重学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对接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我们创新学习途径,将学校实训室延伸成为企业实训基地。中山职院在建校之初便洞察到“车间与教室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技师与师傅合一”的“四合一”实训模式的重要性,在校外工厂设立了实训实验室,变车间为课堂,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员工为教师,让学生尽早了解并接触生产一个合格产品的全过程,熟悉企业运作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此外,还加强学生实训组织纪律性教育,遵循企业规范进行管理,并且尝试进行项目化教学。中山职院积极开展了课程项目改革和项目化教学,让课程变项目,学生变员工,很好地将学校学生与企业员工对接起来。

校园环境与企业环境的对接 学生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校园度过的,优美的校园环境无疑是陶冶情操智的无声教科书。这就要求我们在校园环境布置方面进行有选择性的加工,将校园环境模仿成企业环境,营造一种身在企业的氛围,并形成引导、勤奋、进取、创新、传承等辐射作用。中山职院在校园内设置了各类雕塑近百个,其中,不乏螺丝、模具等具有职业特点的雕塑;校园内引进了茶艺室、王伟涛音像工作室、周雪芹刺绣坊等众多“校中企”;设置了大学生创业园中心,吸引众多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几乎涉及各个专业层面。这些都是中山职院在校园环境与企业环境对接方面做出的努力。此外,学院还从设备采购、实训场地建筑、标准化及质量安全、人员配置和要求、管理水准等方面模拟企业环境,充分体现生产现场的特点;按照企业岗位对实操技能的要求组织实践教学,使实训教学贴近企业运作,更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苛刻性和变化性。总之,校园环境的建设要考虑并注重企业环境因素,进行模块化、模拟化、仿真化处理,使之既具有一般高职院校的特征,又能使学生感受到在以往普通校园里无法感受到的那种职业氛围。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融合,要特别注重途径和方式,如果校园文化建设只是简单引入企业文化内容,而不加以消化和融合,就难以凝练出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校园文化。因此,寻求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对接途径并且将二者进行有效融通是关键。一方面,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融入企业文化的精髓,同时通过毕业生将校园文化反馈回企业,两种文化之间要相互借鉴,相互包容;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必须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项主体内容,并要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具有企业文化导向的跨界的校园文化,会丰富高职院校教育的内涵,并区别于其他高校,体现出高职院校特有的职业特色。

[1]侯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结构与功能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4):60-66.

[2]姜大源.漫话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哲学思考[M].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1):1-6.

[3]朱巧芳.试析高职校园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3):100-103.

[4]李延保.现代大学精神与历史传承[N].中山大学校报,2004-09-06.

[5]朱发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色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6]万力.人是企业产品质量文化的核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3(3):58-59.

[7]李志宏,王伟,李津石.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J].职业技术教育,2003(27):22-24.

猜你喜欢

职院中山跨界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工匠精神融入艺术职院音乐剧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与策略研究
简析新会计制度下的职院经济管理工作创新
关于职院图书馆赠刊管理与有效利用分析
历史上的“中山人”
跨界设计
跨界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