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材料运用的策略研究
2012-01-29蒋红卫
蒋红卫
纵观各地高考作文题目,淡审题,重人文,以人为本,关注现实生活已是趋势,这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但并不意味着对考生作文能力要求的的降低,相反,对考生语言表达、材料积累与思维水平等综合性要求却愈来愈高。
作文训练的重点放在哪里?严峻的作文教学现状告诉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在语言、材料等形式上大做文章,而应在思维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作文教学语言表达、材料积累与思维训练必须齐头并进。
一、积跬步至千里,深解读开意境
苏东坡曾说“博观而取,厚积而薄发”,说明了积累材料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写作材料贫乏与陈旧是现今中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顽疾。大多数学生在作文时,缺少必要的材料支撑。即使有些学生刻意背诵准备了一些材料,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生拼硬凑,作文显得苍白无力。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材料的数量积累、内涵解读、语言借鉴三个层面上进行努力。
一、数量积累。叶圣陶先生说:“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这是很自然的。”这里的“积蓄”不仅指现实生活的观察,也指书籍的阅读。首先材料的积累应在生活中进行。语文来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材料积累的第一宝库;其次,材料的积累还应该在阅读中进行,大量阅读也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积累知识,积累他人的思维形成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思维品质。观察现实生活的积累和阅读书籍的积累相辅相成,各有特点和作用,不宜偏废。
二、内涵解读。材料的积累仅仅停留在量的积累上是不够的。对材料的多角度解读是更核心的层面,材料的积累过程也应该是思维方法的积累过程。
意高则文胜,意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文章立意要创新,最忌人云亦云,而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即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作文时要敢于打破思维的定式,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积极打开写作的境界。
三、语言借鉴。材料的积累不应该忽略语言的借鉴,即语言材料的积累。语言之于文章,正如肌肤与表情之于人。当读到“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这样的语句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深邃的哲思。语言材料的出色运用,对任何作文而言是极其重要的。
二、多层面积累,多角度透析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面对充斥于生活的海量资讯,如何发现其中合适的写作材料,对中学生而言,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拥有一双敏锐地发现、捕捉、利用生活资源的慧眼,具备整合材料、点拨学生积累材料的能力。这样才会减少学生盲目的阅读,有效高效展开作文教学。
一、生活材料发掘与运用
近几年高考作文特别强调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现实是,不是我们的学生对生活熟视无睹,不是他们喜欢无病呻吟、虚情假意。校园、社会、家庭都是他们作文材料的来源,可是他们找不到情感表达的出口。许多同学出现了以下误区:一是不知对材料进行加工压缩,大多数学生在运用时要么概括得太简单,要么就是把事件不加选择提炼地写下来,显得十分烦琐;二是选取的材料太普通化,没有什么典型性与代表性。这些误区导致许多学生在作文时不敢选用生活材料。
文学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在观察中思考和在思考中观察——思维训练的意义就在于此 (苏霍姆林斯基)。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懂得提炼,懂得选择,懂得思考,挖掘出生活材料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使之与作文的需要合为一体。湖南高考佳作《踮起脚尖》即是对生活材料成功运用的典例。叙写夜深躺在床上的一个时间片段,先是对父母忙于生计不关心“我”而“生气”,父母回家“踮着脚尖向我走来”的细节描写真实而生动,“只有父母那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细腻而真切的内心变化。铺写已然充足,情感自然喷发,将父母“踮起的脚尖”与朱自清父亲的背影等类比,让这种关爱与深情升华到人类情感的普遍性这一高度,使主题更富有深意。
二、人文材料积累与运用
人文材料主要指能体现人文素养和智慧的一类材料,包括传统经典文化、古典诗词、民族文化、制度风俗等。人文材料往往能使作文显出深厚的文化沉淀。人文材料的积累依赖于广泛的阅读,往往令中学生既歆羡又望洋兴叹。其实,我们不妨把视野先拉回到我们手边的课本。
课本材料来源于学生的各科教材,是我们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些材料涉及的面是非常广泛的,包括社会、历史、文学、科技、音乐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我们的语文课本更是人文材料的宝库;再者,这些材料中的大多数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许多材料的出处、内容、所蕴涵的思想等,都是我们学习过程中必须学习的内容,有些是我们精读的内容,有些甚至是老师精讲的对象。但许多同学对课本中现成的材料不屑一顾,作文时千方百计地要在教材外找材料;而有些同学使用教材上的材料的范围太狭窄,总是举那么几个例子,没有新意。其实,每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有许多是巧妙地运用教材中的材料而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高考佳作《品味时尚》,其中一篇在论及永恒的时尚时,举了教材中非常熟悉的材料:“柳永的词一时成为风尚”,并将主题升格“创新是时尚的生命”,“敢于创新的时尚成为经典”。语言平实如话,转承自如。字里行间善于化用,平易中显示出较为丰厚的积累。可见,作文的材料不一定来自于教材外,关键是我们怎么挖掘出常见材料的新意,然后再加以灵活运用。
三、经典材料创新与运用
近几年高考作文阅卷比较排斥考生写古人,道古事,反对总是引经据典,认为这样写抒发的不是真情实感。确实,许多考生作文中动辄司马迁、屈原,满眼李白、杜甫,没有任何个人的情感体验与解读,自然显得感情虚假。然而,是否就此就走另一个极端,排斥引用任何经典的材料呢?
对待经典材料我们要辩证分析并合理运用。对于一些常见常用的经典材料,我们应当善于启用逆向思维、创新思维,从新的视角去解读。如上海高考佳作《我想握住你的手》,引用鲁迅的材料。鲁迅是高中生耳熟能详的一代文豪,很多学生在以他为作文材料时往往难免落入俗套,但这篇作文却立意深刻,意境深远。作者显然着意研读了鲁迅的文章,了解他的生平,并且读懂了鲁迅。他所用的材料几乎完全来自于教材,但他并不是重复教材中的观点,而是用鲁迅的崇高来批判现代的肤浅与喧嚣,鲁迅的手成了一种精神或人生态度的象征。
(一)热点材料分析与运用
近几年高考作文特别强调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强调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09辽宁卷围绕“明星代言”,09江西卷围绕“蔡铭超拒付兽首拍卖款引起争论”等热点材料命题作文,用意明显。针对近期发生的热点事件、人物和社会现象能够进行分析评述,正确理解和评价,这是考查学生思维、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材料的积累在于“鲜”“活”,此类材料有较强的现实感,充满时代色彩,可以使文章生动活泼,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我们应该怎样在高考作文中有效运用这些材料呢?归结为以下几点:
1.掌握材料的基本事实,学会准确概括
真实、准确、全面地概括材料,避免出现张冠李戴,模棱两可,烦琐冗长等现象,这是作文引材大忌。
2.活用材料的基本细节,学会大胆演绎
要想在文章中尽可能地包含信息,以较少的文字表达更多的情感和认识,必须学会大胆演绎。如高考佳作《我想握住你的手》,全文就用丛飞的一个事例,进行充分想象扩充。另一篇广东佳作《心有天使,诗意人生》全文围绕主旨,从“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选取了洪战辉、徐本禹、李春燕、邰丽华四个人的事例,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他们身上的责任心、报恩心、执著之心和坚强之心,材料之间衔接紧密,流转自如,极具张力。
3.吃透材料的基本内涵,学会多角度解读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内涵,同一材料,也可以揭示出不同的内涵。比如关于百米飞人博尔特的材料,可以论证“慧眼识英才”,论证“坚持”,论证“爱国心”,也可以论证“自信”,甚至可以论证“环境造就人才”“狂妄”等,简单的事例显示了同一材料不同的观点取向。由此可见,引导学生一料多用,“以一当十”,可以在材料掌握不多的情况下免去“无米之炊”的痛苦。同时,这个方法对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也大有裨益。
运用热点材料时,必须掌握必要的材料加工解读的方法。下面以热点流行语“山寨”为例分析。
(1)多层面解读
内涵:“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代表草根文化。
起源:最早源于山寨手机的称呼,指模仿品牌手机。
延伸:由民间IT力量发起运动,从手机向其他产业延伸, 如 “山寨春晚”“山寨刘德华”“寨鸟巢”“山寨版《红楼梦》”等。
意义: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即山寨文化。
(2)多角度解读
对材料的解读可以从多角度辩证进行:
山寨这个词成了民间狂欢的一种发泄,成为一种时髦。
山寨是一种低级的、甚至是恶搞的模仿,是对主流经典的扭曲。
山寨不仅是一种时髦,而且是对主流的挑战和反抗。
山寨凸显了民间的创造精神。
山寨由模仿走向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