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改革亦应重视语感训练

2012-01-29杨健亨

中学语文 2012年3期
关键词:品味语言文字语感

杨健亨

叶圣陶曾这样阐述:“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言语主体对言语现象的一种直觉,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言、语义、语法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语感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也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

语感,包括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等。通过对说话诵读中的重音、停顿、强调等的把握,对词法、句法、语序的理解,对文艺修辞、言语变异的领悟,学活字词,感知语句,凸现艺术形象,获得文章的主旨。可见语感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人类对自身的语言敏锐感受能力是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语感敏锐且强烈的人,可以对语境中各种语言因素直接进行综合,对说话者及作品的思路、主旨有完整而准确的认知。总之,语感是语言感知力、语言领悟力、语言感应力、语言悬揣力、语言触发力的合力,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核心。

但就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而言,加强语感训练是当务之急,尤其在阅读教学之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阅读教学的语感训练应着力于以下几方面:

一、以读为本,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读,作为感知教材的重要手段,自始至终都是语文教学的根基。诵读是语感训练的基础,是耳治、目治、口治的有机统一。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全身心地投入“读”,就会得其语意正误感受、语言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示范美读,移情动容。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美读是一种时空艺术,一种听觉美感,也是语文教师一项最重要的的艺术功底,需要较高的技巧。教师范读时,字正腔圆,依情赋声,声情并茂,使学生移情动容,给学生以深刻的感染。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这样会有很大收获。比如,教师示范美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伴随着悲壮激昂的琵琶音乐《十面埋伏》,走进这首词中。读这首词,作者忧愤深广,忠义之心如见,须保持豪壮的基调,特别是它的尾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乃全词主旨所在,要读出作者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这样可引导学生步入“意念”境界。

(二)领会朗读,培养美感。叶圣陶说:“必须理解在先,然后谈得到传出情趣与畅发感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读出节奏感,以获得审美感受。比如,在诵读白居易的《琵琶行》音乐描写的那一段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领会琵琶女在弹奏时的心绪,诵读中有急读,轻快情调;有慢读,语调流畅;有小声读;有紧张热烈地读,最后戛然而止,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三)反复诵读,习得语感。课文是感知语言的材料,反复诵读,是习得语感的关键。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熟读背诵,从而真正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巴金先生说自己的写作得益于小时候熟背的名篇 《古文观止》。所以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之说。熟读、背诵过了大量古今中外名篇,就等于储备了许多前人的思想成果,积累了许多感性的语言材料。说话写文章,就会有所思,有所感。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还琅琅的读书声于课堂。让学生熟读乃至背诵优秀的篇目及精彩段落,使学生日渐才思敏捷,语感超众。

二、形成敏锐准确的理解和鉴赏语言的能力

语文属人文学科,很多言语对象涵义很模糊,难以言传,人们只有凭借丰富的语言经验,反复揣摩,静心品味,才能将作品中的知、情、意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情感结构,这样就会形成敏锐准确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揣摩品味,培养语感有以下几方面:

(一)依据语境,品味语感。语境即语言环境,是个别语言赖以生存的“上下文”和“前后语”的集合语言,它对语感起着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包含着语感。有些隐含性语言只能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才能解读蕴藉的深刻含义。品味语感,就是要读出文章深刻的含义,比如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用委婉、象征、反语等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等等,都要能读通、读懂、读透。

(二)分析关键句,品味语言精髓。语感是读者对语言知觉的整体感受,是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复杂心理活动和认识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分析课文时要抓住关键句来进行揣摩品味,进而品味语言精髓,更好地把握文章旨意。句不离篇,尤其对统领句、中心句等关键句,要指导学生瞻前顾后,索其联系,探其旨意。细品文章开头、结尾等关键句,掌握作者思路,对提高语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比如《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开篇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本篇的文眼,领悟了这句话的旨意,就掌握了本文的思路。

(三)引发联想与想象。联想和想象是语感腾飞的翅膀,可以将死板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活泼、色彩纷呈的生活画面。引发联想和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创造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如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诗中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妙笔,读着这样的诗句,不由使人想到在漫漫寒冬过后,万物复苏,伴随着春风的脚步,春雨在夜晚悄悄地降临人间,细细地,密密地,悄然无声,滋润着万物,是何等的善解人意!何等的令人喜悦啊!据此老师引导学生依文想象和联想,不仅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而且也启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创新思维。

三、切己体察,感悟中获得真切的语感

在学习课文语言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去体察语言的意蕴、情感和韵味以培养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切断了语言文字和学生的密切联系,即使优秀的作品也难以使学生感受其中的意蕴,很难产生语感。比如教学《我与地坛》中“深切地感受母爱”时,就可联系自己人生经历中母亲给我的母爱有时不被我理解。母爱总是毫不张扬的,母爱的方式总是平凡的,母爱的心总是深沉的,往往要靠做子女的去体察,去设想,去感悟,才有深切的感受。因此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切的体验,这样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领悟力。

四、强化实践,积累语感

语感训练必须强化实践,使学生养成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习惯。语感是语言对象对人们语言器官长期雕琢的结果,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的结晶,只有强化听说读等实践,持之以恒培养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结构和表达形式的感受能力。

强化实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听讲听读。听讲就是通过听老师讲解或别人讲故事而获得语感。听读,就是通过听别人读文章,读文学作品的方式而获取语感。这种方法要求学生集中精力,捕捉重点,认真思考。

(二)口语训练。语文课必须增加学生说话机会,把口语训练纳入语文教学轨道。课前五分钟演讲,课堂上采取复述改编课文,研讨、辩论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说话。课文开展演讲,专题报告、经验交流、记者访谈等多种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要求学生口语训练要言之有物,准确连贯得体。

(三)诵读识记。诵读识记是积淀语感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名篇的诵读识记,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材料,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同时,它对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语感的形成以及表达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善写多写。教师要督促学生多写日记、周记、读书心得、办板报、手抄报、墙报等。写完之后,自己念一念,听一听,看一看是否以正确的语感为前提。如果写的文章上口入耳,语言运用和表达习惯就会形成“熟套”,敏锐的语感就会形成。

猜你喜欢

品味语言文字语感
品味年画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