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智慧的语文课堂教学
2012-01-29李建邡
李建邡
记得英国哲学家怀德海在其教育代表作 《教育的目的》中有这样一段话:
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
怀德海的观点虽然过于绝对,但现代教育智慧的缺失是不争的事实,现代教育确实染上了很多功利色彩。就语文教育而言,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语文教育似乎成了对付升学考试的机械之学、记忆之学。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也只是为了让学生不加批判地获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在语文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这种带有浓厚“应试”色彩的教育,怎能生成智慧的教育呢?
现在,教育领域正积极地进行课程改革。这一改革是围绕着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明确地昭示了新课改的目标定位——即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改设定的教育目标是对“应试教育”的彻底颠覆。而要真正达成新课改确立的教育目标,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追寻真正的智慧教育。
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对语文教育的现状,根据语文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理应在追寻语文教育智慧,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智慧方面作不断的探索,兹将本人的思考和实践简述如下:
一、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对传统教育的彻底颠覆,是实施智慧教育的必由之路。“以生为本”首先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变他人指向为自我取向。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必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一类涉及到学习积极性的,专家称其为学习动力系统,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另一类心理活动是有关认识过程本身的,专家称其为学习智力系统,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这两个系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直接关乎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自觉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使之自觉产生学习愿望,自我取向和主动发展,变“被动”为“主动”,变“外灌”为“内导”。
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主体作用尤为重要。有些教师越俎代庖,课上喋喋不休,不顾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状况,一个劲地满堂灌,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缺失。而智慧的语文教学,就应该让位于学生,启发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体悟。对此,叶圣陶早就明确指出:“逐句循诵,摘出不了解之处所,然后应用平时阅读的经验,试把那些不了解的处所自求解答,得到解答,再看注释或参考书,以检验解答得对不对,如果实在无法解答,那就须看注释或参考书,不了解的处所弄清楚了,又复读一遍,明了全章或全篇的大意。最后细读一遍,把应该记忆的记忆起来,把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把应该研究的研究出来。”叶老的观点,充分说明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真正本色的教育,才是“以生为本”的智慧教育。
二、体现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语言,离开了语言,那么语文教学就无从谈起。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的交际工具。而语文课程作为工具性又派生出语文内容的人文属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以语文教材的情和理去启发教育学生,使他们能分清真伪,明辨善恶,培养高尚的情操,走真善美的人生之路。语文课程这种特有属性,要求我们将语言教学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老舍先生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思想内容和语言是血与肉的关系,是分不开的,没有高度的语言艺术,表达不出高深的思想。”
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在文道结合方面存在一些误区。有的老师过于强调语文学习的“人文性”,将语文课上成了抽象的思想政治课,使语文课没有丝毫的“语文味”。也有的老师一味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孤立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忽视思想的熏陶和教育,致使语文课的“人文性”严重缺失。这些现象都违反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都是缺乏语文教学智慧而应该加以矫治的教学行为。
在语文课堂中要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就必须加强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和体味。要引领学生在对文本解读的语言实践中不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叶圣陶先生对此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要达到对作品的透彻理解,对语言就必须“分析、比较、演泽、归纳、涵泳、体味”。他还指出:“还要领会那话中之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细细吟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工夫。”因此,智慧的语文教师,必然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反复揣摩、静心涵泳、抉微发隐,将作品中的知、情、意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以完成知识和能力的自我建构,并形成潜意识的领悟和咬文嚼字的习惯。
三、营造多元互动的诗意境界
追求智慧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首先必须要在语文课堂上充分体现“智慧”的元素。毋庸讳言,当下的语文课堂“单向灌输”、“沉闷乏味”的现象并不鲜见,这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尽可能改变课堂教学现状,采用各种策略营造出多元互动的诗意课堂教学境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为“一元”,教师是“主导”,为另“一元”。所谓“多元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建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模式,有利于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资源的共享、能力的提升和教学的创新,也有利于营造生动活泼的诗意课堂境界。
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民主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居高自傲,盛气凌人,以绝对权威对学生加以训诫,而应该变教学权威为平等中的首席,“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对话。教师要想方设法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建构起班级成员之间良好的互动模式,同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多元互动的教学过程。教师可精心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围绕问题激活思维、表现情感。
四、开拓多维开放的教学空间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语文课程的实施,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它课程的沟通,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的应用能力,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实现新课程提出语文教学的新标准,语文教师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具体地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选取开放的新的课程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教材自行进行增删处理,并应及时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拓展性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对经验世界的建构,它具有人文性、民族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我们选取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既可以大量引进文学的、艺术的、哲学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感悟经典、体味经典。也可以引进大量的关涉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现代科学的作品,使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沟通;还可以引进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体现时代风尚和发展的鲜活的文本材料,把时代“活水”引进课堂,努力打通课堂与社会、课本与生活的通道。这样,开辟学习、运用语文的空间,使学生广闻博见。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活动。语文课堂教学要有生机、有活力,就必须拓宽语文课程学习的形式和渠道,语文课堂教学,实在有广阔的天地,我们可引领学生走向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学生去观察、去体悟、去倾听小溪流水的淙淙声,去倾听白日里飘雪的水滴声和云雀的歌唱声……进而让学生去领悟天人合一、大道自然的思想。我们还可将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引入课堂,开设环境展示和讨论课、社会生活体验和评述课,使学生加深对环境和社会的认识。在语文阅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开展读书心得交流、读书演讲、课本剧表演、诗歌诵读比赛、新书推介、文学作品评论等各种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地拓展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教学空间。
(三)构建开放的语文评价体系。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要从原有的教师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既要有教师的评价,更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要建构自主的学习评价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然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体,因此,语文教师要把评价权还给学生。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帮助学生设置自我评价的具体方案。方案设计要根据不同年级设定多维的评价指标。如高二年级,设定了听、说、读、写四项评价指标,然后,确定了A、B、C、D的评价等级,让学生自评、互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评价作用。这样的教学评价对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准确地监测和调控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具有积极的作用,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
以上仅是从四个方面简要论述了智慧的语文教学实施的策略,即要实行智慧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努力成为具有较高教育智慧水平的智慧型教师。这就首先要求我们不断地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并始终对此保持浓厚的兴趣和很高的热情;其次,我们要大力倡导教师向研究型发展,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教育实践中认真执着于语文教育规律和语文教育现实问题的研究,这种研究是达成智慧型教师的一种有效手段。只有将学习、实践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娴熟地驾驭、深刻地洞悉以及灵活机智地应对复杂多变的语文教育工作,从而不断生成、内化成自己的教育智慧,使自身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目标追求,进一步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由知识型向智慧型的转变,为实现语文智慧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