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文言文的朗读训练精致到底
——由《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案的研磨看文言文的有效朗读训练

2012-01-29李爱梅

中学语文 2012年4期
关键词:教者孟子文言文

李爱梅

文言文是传承古典文化与思想的课程,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式是朗读,但纵观我们的课堂,要么为读而读,要么重分析少朗读,要么读和品机械分离。如何才能让文言文的教学回归到语文的本质属性中,真正发挥好文言文的作用呢?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将朗读训练精致到底。何为“精致到底”?首先,强调文言文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是要引领学生真正进入文本,理解古文表达的妙处以及古人的情怀。其次,强调文言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策略,是要用多种方式引领学生读顺、读懂、读进去。其三,强调文言文教学活动的朗读教学精细化。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层层引领,最大限度地发现文本言语的精妙所在,为更深层面上读好文本、理解文本服务。

课堂的第一个篇章——熟读篇

且看案例:

【投影】

三才者何?

三者轻重利害如何?

天时不如地利者,何也?

地利不如人和者,何也?

得道者,何如?

失道者,何如?

寡助,若何?

多助,若何?

彼二者争战,复若何?

请看其中一个片段:

师:寡助,若何?

生: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师:寡助何解?

生:帮助他的人很少。

师:谁能说一个含“寡”字的成语呢?

生:薄情寡义。

生:寡不敌众。

生:孤陋寡闻。

师:怎么读这句呢?

生:要重读“寡”。

(学生读)。

……

师:彼二者争战,复若何?

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师:请说之。

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君主,攻打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

师:所以……

生:所以君子不战也就罢了,打仗就一定会打赢。

师:这里的君子是指得道的还是失道的?

生:得道的。

师:前面一个字还提示一下,“以天下之所顺”的“以”是……

生:凭借的意思。

师: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好,请坐!

师:经过这一番的问答,同学们对课文的大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老师想把这一连串的问题来次系统的提问,大家系统地回答,争取把我们刚才的理解深化到我们的头脑中去。准备好!

师:三才者何?

生:(齐答)天地人

师:用于战争,指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因素是——

生:(齐答)天时、地利、人和

……

【赏析】

这是一处经过精心预设的教学环节,执教者是我县优秀教师李良永,执教篇目是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执教背景是2011年11月的湖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教者功底扎实、教风潇洒,以绝对优势获得一等奖的第一名。整堂课采用“熟读——精思”的两个篇章,依次按孟子其人——孟子其文——孟子其道三个环节展开。

此环节是在了解孟子其人以及教师范读课文后的第二个环节,即“熟读篇”中的第一层次——问答式朗读,目的是引领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疏通文章句意,从而积累字词、朗读等方面的知识。首先教者没有抛开文言中的“言”,大胆将疏通字词这一环节在课上呈现;其次,教者不走寻常路,用对答的方式来引领学生理解词语,疏通句意;再次,教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疏通句子。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轻松的对答过程中,教者贯穿了恰当的朗读训练,既读顺了句子,又理解了句子。加上教者大胆采用半文言的教学语言,使课堂氤氲在浓烈的古典文化的氛围中,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和与会者。

此种类型的精致化朗读训练,几乎贯穿了整个课堂。再看第二个片段:

【投影】

师:你最喜欢读哪个句子?

生:我最喜欢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师:理由何在?

生:因为这个句子很有哲理,读起来也有味道。

师:你很聪明,不仅从句式上谈了你的理解,还从内涵上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请看屏幕:

【投影】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道之得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生:我觉得原句好。

师:他们之间的差距是?

生:寡助之至,它没有直接说道之得失和国家命运的关系,先是说自己的亲戚会如何对待,众叛亲离后,国家的命运也就危在旦夕了。

师:也就是说原句比改句说得更加的详细、具体、透彻,咱们讲道理就要讲一个“透”字儿,然后从句子的句式上来看,还发现什么不同了吗?

生:原句的对仗工整,十分整齐。

师:非常聪明,一下子就把握住了,原句非常整齐,属于对偶式的句式。其实内部从句式上说是对偶,从意思上说还形成了什么?

师:得道——失道,多助——寡助。

生:对比。

师:进行对比之后,“道”重不重要就非常鲜明了。作者为什么用对比的形式来说,就是让自己的观点表达更加鲜明,说理更加具体而透彻,文中像这样的对比的句子还有很多,例如,开篇的第一句,齐读一下。

生:(齐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在摆事实的过程当中,作者也用了意义上的对比,你看,作者在论述“天时不如地利”的时候,作者一方面强调城池之小,另一方面强调攻势之猛,城小攻势猛却不能取得胜利,什么道理呢?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经过这一番对比,作者阐述的观点就水到渠成。

师:好!咱们继续就有这样对比关系的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重读的处理。

师:(起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生:(齐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师:(读)得道者多助。

生:(齐读)失道者寡助。

师生同读: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师:你还喜欢读哪个句子呢?

生:我喜欢读“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师:理由何在?

生:这句用了排比的手法,表达的意思更有说服力。

师:老师有个不良嗜好,喜欢改句子,请看大屏幕;

【投影】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

师:请同学们小声读这三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生:第二个句子读起来很没劲。

生:第三个句子读起来像说话。

师:原因何在?

生:第一个句子列举了几个方面,表达的意思更有力,读起来也更有味道。

生:第一个句子还用了双重否定句,语气更加强烈,更突出城池之高,条件之优越,而守城的人弃城而逃。

师:对,更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那么这样的句子怎么读呢?

生:语速由慢到快,语调由低到高。

师:一起来读。

(生读)

师:请全体女生读第三句,全体男生读第二句,全班读第一句。

(生读)

师:文中还有一组排比句,请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师:这组排比句和上面的有不同吗?

生:这组句子在意义上构成了排比,但又不是一般的排比。

师:你很聪明!说出了你独到的理解。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生:好像在表达上越来越强。

师:太聪明了!请看“域民”“固国”“威天下”三个词语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域民”是限制的意思,“固国”是巩固国防的意思,“威天下”是震慑天下的意思。

师:你能再把这几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一遍吗?

生: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师:非常好!是的,用心领会我们就会发现,这组排比句在意义上是层层递进,构成一种逻辑关系。那么对于这样的句子怎样读呢?

生:读得越来越快。

师:对,在语速上要越来越快,语调上要越来越高。我们一起来试读一遍。

(生朗读)

师:请看大屏幕。

【投影】

孟子其文:对比鲜明 排比铺陈 句式工整 气势磅礴 说理透彻

师:再跟着老师朗读一遍。

(师带读)

【赏析】

此环节是熟读篇中的第二个层次——品味式朗读。此环节又分为两个小的层次——理解对比、赏析排比。目的是引领学生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从表达上领会句子表达的妙处,从而明白孟子文章气势磅礴的风格,并读出这种气势。教者在提问的时候,最初设计的是“你觉得哪个句子最有气势?”结果学生不敢回答,后来改为“你最喜欢读哪个句子”发问,学生没有了畏惧心理,畅所欲言;在引领学生朗读时,没有平均用力,没有就读谈读,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每种修辞选择一个重点句子进行改写,引领学生对比朗读,深入品读,从而发现并领悟原文表达的妙处,并进一步带动其它类似句子的理解。既引领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本,将朗读训练落到了实处,又培养了学生咬文嚼字的能力。学生品得投入、读得有味。

再看课堂的第二个篇章——精思篇

师:议论性的文体怎样更好的理解呢?老师认为最关键的是要理解行文思路。老师把这篇文章进行了三种分法(两层、三层、四层),请对照屏幕在书上做下标记,思考片刻后请告诉大家,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好?(屏显略)

生:我认为将文章分成两部分好,第一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的是军事,而后面论证的是政治。

师: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这就是议论文中的“引论与推论”的关系,由个别的观点推广到其它的方面。

师:三分和四分法有没有道理呢?

(思索片刻后)

【投影】

二分法:本论——推论

三分法:引论——本论——结论

四分法:起——承——转——合

师:请同学们结合投影再来谈谈三分法和四分法的道理何在?

生:文章的第一句话是引论部分,由作战谈到治国。

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应该是作者的结论吧。

师:很好,这就是三分法的理由。作者由“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证引出治国之道,最后作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我认为第三种分法更有道理。第一句可看做是文章的引论部分,第二、三层属于议论部分,第三段就是文章的联接部分,最后得出结论。

师:谢谢你的精思!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关于议论文的“引、议、联、结”即“起——承——转——合。怎么合的呢?请将“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改为“以得道攻失道”。来读一遍。(生朗读)

师:这就是孟子的文章。开头两句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下文就其“天时”“地利”“人和”进行比较,分别得出“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利不如人和也”的结论,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接着把文章深入一层,指出“人和”在于“有道”,最后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文章论据有力,观点统帅材料,材料说明观点,一层紧随一层,逐层深入地阐述了自己的主张,什么主张呢?请看大屏幕:

【投影】

孟子其道: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要求统治者以“民为贵”、“施仁政于民”,通过“道”来实现“人和”,进而实现天下大治的政治理想。

“仁”与战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仁”与治国——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仁”的内涵——仁者爱人。

“仁”的极致——仁者无敌。

师:请大家大声朗读。

(生朗读)

……

【评点】

这是课堂的精思篇,是熟读篇的深入,也是引领课堂由“言”走向“文”。目的有二:一是明确文章的结构模式,进一步理解孟子文章无可辩驳的论证力度,帮助学生理解进而积累关于议论文的知识;其二是通过明确文章的结构模式,理解孟子的主张。教者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最初是用提问的方式进行的:全文围绕哪两个话题阐述?两个话题如何合而为文?孟子论述的背后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结果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全凭教师灌输,后来改为此种方式,学生稍作思考就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不仅明确了文章的结构,又对孟子的主张有了一些认识,更积累了关于议论文结构方面的知识。此过程同样是和朗读训练结合在一起。课堂最后,学生基本都能背诵全文,基本实现了议论性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这三个教学片段,大体能给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如下启示:

首先,语文教学要明确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凡是选定的话题,必须在教学中舍得花费时间,把问题挖深挖透。而可有可无的内容,则毫不吝惜地删除。力求让所有的教学问题,都具有真正的教学价值。如此,语文教学才能有效进行。

其次,任何一篇文言文的教学设计,都可以在精致朗读训练方面精益求精。这里的朗读,不是为读而读,不是为了完成一个教学任务,落实一项教学流程,而是要将语句的内涵意义植入学生心灵,使学生在形成情感共振的同时,进而形成自身的独特思考。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生命才能得到滋养。

第三,“文”与“言”并非天生对立。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善于挖掘教学素材,将“言”与“文”巧妙融合在一起,将文本中那些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训练点的内容抓住,理解、诵读、品析三者合一,并通过精当的训练予以落实。如此,文言文的教学才能做到“言”“文”并举。

第四,任何一个教学话题的设计,都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在设计问题时,多问问自己,表述是否明白清晰?学生是否有话可说?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时候学生不能踊跃答问,不是学生基础不好,而是老师的问法不贴近学生的心灵和认知水平。所以,语文教师除了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学生。如此,才能欣赏到思维的风景。

第五,语文课堂要有味道。首先要追寻语文味,在课堂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给学生以文化的熏陶。另外,教师的语言要有语文的魅力,文言文的教学则可以营造一种古典文化的氛围。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真正的专业尊严,不盲从教材与教参,要有自己的个性。如此,课堂才能做到真正的精致。

第六,文本是教学的根本,要充分用好,用足。很多时候,语文教学中的拓展迁移,多是因为未能更好挖掘出文本本身的教学资源,特别是文言文的教学,一般无需借助其它内容的拓展,而是通过对文本本身的分析理解,引领学生抵达一定的思维深度。如此,文言文教学才能摇曳多姿。

第七,语文课堂要给予学生更丰厚的信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将所理解的内容进行内化,从而自觉建构知识的框架。如此,才能真正诠释“向课堂要效益”的要义。

猜你喜欢

教者孟子文言文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文言文阅读专练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磨刀不误砍柴工
会背与会默写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