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信仰教育与利益教育
2012-01-29杨福毅杨瑜艳
杨福毅,杨瑜艳
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信仰教育与利益教育
杨福毅,杨瑜艳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既要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又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组织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内容,采用多样式的教育方式,运用开放式的教育方法,加强学生信仰教育和利益教育,促进学生按照其成长规律健康地、全面地发展。
大学生;思想教育;信仰教育;利益教育
一、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
人们常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没有崇高信仰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随时会沉没急流之中。”
当代的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学期间,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做人的根本,这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教育大学生明确: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学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刚跨入大学时,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进行了勾画和设计,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但是,在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关系,目的不够明确,难于真正理解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深刻内涵,难于真正做到将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对这个重大的人生关系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祖国、民族意识淡漠。个别学生甚至认为,“东方不亮,西方亮”、“理想、理想有利就想”、“我的理想不在中国”等。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学生对祖国的历史学习了解不够,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史。他们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本质关系。周恩来同志早在中学读书时期就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大学生必须认识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忱。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确立科学的信仰,重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和民族自信
公民有信仰自由,这是宪法赋于每个公民的权力。但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尽力教育我们的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民族自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所了解,他们不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完全破灭,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了解的程度还没有上升到信仰的高度。同样,大学生对我们的民族也有所了解,并不是丧失民族自信,是因为他们横向比较多,纵向了解甚少,不少人陷入了一种失落感的怪圈。笔者曾对某高职院校四个班的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请他们谈谈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生平和他们的主要著作,其理论观点是什么?其结果是70%的同学答不上来或说得不确切,可他们当中却有85%的同学却在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一栏中填上了“不感兴趣”,他们当中不少同学,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都不了解,却毫不犹豫地说“不感兴趣”,这不能说明他们信仰破灭,只能说明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了解太少。当前各级种类学校政治理论课虽然基本都作了安排,但课时仍存在不足,存在教师的教学赶进度,学生的学是为了应付考试的现象,不少学生甚至少数老师认为这些理论著作通俗易懂,学生自己能看懂,这就使我们缺乏对学生进行全面、准确、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以必须用“先学而后信”的观点作为我们思想教育的基点,让年青的大学生们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引导他们选择并确立崇高的信仰。在对待民族问题上,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民族自信、自强、自尊、自爱教育,启迪学生振奋民族精神,指导学生多学习我国的历史,使他们全面、系统的了解我国的发展历史,使学生真正了解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从来就没有因外敌入侵而屈服,使学生深感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为我们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感到骄傲和自豪,从而激发我们的学生对祖国深沉的爱,对我们的祖国充满信心和希望。[1]
三、在思想教育中将信仰教育和利益教育二者结合起来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有目共睹。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人民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2]作为生活在祖国大陆的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没有理由不教育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的中国,信仰社会主义。
但是,我们必须全面把握学生实际,当代大学生,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兴趣爱发好不同、个体素质的不同。各自都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必须准确把握他们的利益需求。如他们中有对学业有更高要求的,也有对未来事业有执着追求和向往的,也有对现状较为满足的,也有爱情至上的,还有不思进取意志消沉者等,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针对他们特殊利益需求进行信仰教育。如在进行思想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时,我们不仅讲奉献也允许他们谈个人的发展,把讲奉献和讲个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又如在进行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教育时,同样,允许他们谈个人的发展,把道德教育和信仰教育与大学生个人的现实利益结合起来;其次,要使他们明确各种利益观念、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获取正当的个人利益,谋求个人健康发展,同时,又要教育他们如何把个人的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特殊利益与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全局利益、普遍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避免“一头热”的倾向,也只有在明确各种利益关系的基点上确定信仰的选择,才会免于空洞,不流于形式,把信仰教育与利益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构建层次丰富、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思想教育模式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多层次、多色彩、多元化、多类型共存,反差较大的复杂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水准参差不齐。在们进行思想教育时,必须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构建层次丰富、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思想教育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内容,采用多样式的教育方式,运用开放式的教育方法,加强学生信仰教育和利益教育,促进学生按照其成长规律健康地、全面地发展。如对待贡献与索取的问题上,有的学生认为“人生在于奉献”;有的学生则认为“多奉献,少索取”;还有学生认为“先奉献,后索取”;甚至有的学生主张“不奉献,光索取”等等。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应当允许共存;针对学生们的不同认识,应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或鼓励、或引导、或教育、或创新。再如,一些基本素质较好,理论水平较高的学生,对许多流派都有涉猎,为了防止他们良莠并蓄,则关键在于注意正确引导和选择,而对那些自身素质较低,理论水准不高,缺乏系统理论学习的学生,必须注重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采取“补课式”或“提高式”教育方式,着重加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另外,也可以在学生中开展“人生与信仰”,“学业与爱情”等各种学生思想热点大辩论,也可以“寓教寓文、寓教于乐”,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使他们在健康、积极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总之,应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各种具体工作和学习中去,工作中做到耐心、细心、关心,思想教育工作定将会有新的突破。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课题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1-6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92.
杨福毅,男,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副院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杨瑜艳,女,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710
A
1674-7747(2012)08-0079-02
[责任编辑 方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