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2012-01-29李秀华
李秀华
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李秀华
以职业标准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如何培养市场所需的人才,基于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推行的双证书制度,在深入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将考证内容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达到了行业的需求,拓宽了学生的就业市场,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均得到了提高。
“课证融合”;区域经济;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导向
一、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把职业考证项目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标准相统一,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职业考证内容相融合,使学生毕业时实现“双证”,甚至“多证”,实现高就业率和优质就业目标的一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从微观上来说,“课”代表专业课程,“证”代表职业考证,“课证融合”是指专业课程与职业考证相融合,这是“课证融合”的初级形态。从宏观上来说,“课”代表专业人才培养,“证”代表职业岗位要求,“课证融合”是指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融合,这是“课证融合”的高级形态。
人才培养定位、职业岗位标准和职业考证项目的确立是实施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用型、操作型的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每个专业的开设都应结合区域经济特点,通过对区域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就其人才需求做大量的市场调研,从而明确是为哪个职业岗位或哪类职业岗位群培养人才,即确立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1]其次,根据对应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标准,明确对应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从而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最后,还有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确立对应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考证项目,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
二、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模式下国际货运代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一)设计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绝大多数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都是以学科体系为主,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各专业课程的设置是按照专业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设计。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是以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为教学主目标,缺乏对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是偏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记忆和堆积,忽视或缺乏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培养,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懂一大堆专业知识,但是不懂具体业务操作,不具备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各项职业素质。以学科体系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很难满足职业人才培养要求,不能培养胜任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而不适用于高职专业课程体系。
如何服务区域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实用型人才。作为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物流教研室的老师,承担了学院关于物流货运代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课题研究。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地处顺义区,是顺义区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开设物流专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顺义空港物流区聚集着北京一百多家国际物流企业。在进行课题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北京的国际物流公司近三分之二集中在顺义和朝阳地区。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是联系货主与承运人的桥梁。入世后,该行业对外资全面开放,空港物流基地将与海关、商检紧密配合、整合资源,加速北京市第一窗口、第一口岸——首都机场口岸的大通关建设步伐,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培育国际货代产业集群。我们正处在一个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活动空前繁荣的全球化时代,无论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标志和运行过程等做何种诠释,蓬勃发展的国际物流无疑是其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现代化的国际物流在实现货物在国际间高效率移动的同时,极大地推动着国际商务活动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促成了一种极富活力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三流联动的交互网络。可以说,国际物流实现并加速着全球化的进程。目前,国内大学的专业设置中还没有国际物流专业,因此,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培养国际物流实用型人才,成为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物流人才培养定位要服从区域经济的发展,课程设计和人才培养方向应以就业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将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2]国际货运代理岗位从业资格证书成为目前唯一权威的国内国际货运代理专业人才从业资质的认证方式。该证书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受到了国际物流企业的密切关注。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贸易的派生,国际货运代理是国际货运的派生,而物流业的发展是国际货代的发展趋势。[3]据权威机构调查,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仅北京就缺20万。现在最为抢手的物流人才就是那些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高技能型人才。[4]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确立人才培养定位、开发职业岗位标准和选定职业考证项目后,应设计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设计思路包括:(1)对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进行科学化、标准性规定,以及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标准化设计;(2)用职业岗位标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并考虑学生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3)用岗位职业能力来描述人才规格,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4)融合学历证书与岗位职业证书,把职业考证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要求融合到各专业课程中。
(二)与“课证融合”教学模式相适应的专业教材
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教材不仅能传授知识,而且能使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这不仅是一个教学理念的转变问题,而且是一个教学实践的操作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材是教师用来教学的材料,也是学生用来学习的材料。既然是课证融合,所以选用的教材是全国考证通用的教材,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加突出,更加深刻了解考试的内容和行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学生学习起来针对性和积极性。但是,在使用本教材时,不仅是我们感到教材自身有一定问题,而且通过与其他院校的老师交流后,也有同感。大家一致认为考证教材专业性强,理论性强,符合就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但缺少实践训练环节。实务课程除了要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外,高职专业教学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突出实践环节的实训。而且物流专业的学生在国际物流方面的专业基础薄弱,对有些专业理论和知识更需要反复训练和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本门课的核心技能,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
在通过在大量的市场调研基础上,我们发现货代专业英语方面的教材很少,配合货代双证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的教材几乎没有。[5]课题组成员通过反复研究、商讨,决定编写一本既能配合双证书教学的货代专业英语教材,又能兼顾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专业教材。于是,我们向出版社提交了一份编写一本适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专业英语的教材的论证报告,在全国物流专业教师的专业研讨会上,提议得到了行业专家的一致通过,并委托清华大学出版社来出版我们开发的物流专业英语教材。课题组部分教师联合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的老师和其他院校专业教师一道,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历时半年,终于完成了《物流单证英语》的写作,现已出版发行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三)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模式下国际货运代理人才培养的实施效果
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国际物流行业证书的考核内容与要求,在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了改革,增加国际货运代理实务、国际货代专业英语和国际报关报检实务等专业课程。根据证书考试大纲的要求,我们将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课程的内容与考证内容相协调,并将课程的考核方式、题型等参照考证的形式。
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增加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2009年,学院首次在物流专业学生中组织考证,由于教学计划的调整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在参加全国货运代理从业资格证书考试中,学院考生通过率高于全国平均通过率。毕业时所有拿到货代证书的同学均被企业录用,有的学生一次被三家企业看中。由此可以看出,国际货代专业人才在服务顺义区域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一)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职业化。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需要进行广泛跨职业迁移性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有效解决职业特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职业性。[6]
(二)课程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必须遵循“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积极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的原则。高职的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物流行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在物流管理职业资格规定上有了一定的标准,因此,在课程建设上,应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7]
(三)突出实践教学
在实施能力本位课程时,在课程上应突出实践教学的比例,这反映了“课证融合”教学模式下课程结构对能力本位课程的要求。(1)能力本位课程的需要;(2)有利于高职课程的稳定和高质量地实施;(3)与国家职业技术资格认定相结合,科学地开发课程;(4)具有灵活、实操性,可及时根据课程内容和岗位需求,进行课程教学方法的更新,保持课程的最佳教学效果,同时,又可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达到因材施教、人人成功的职业教育目的。
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其本质是使学校教学与职业岗位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旨在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因此,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就业导向的关键。
[1]李成云.依托区域优势发展特色科研[J].中国高等教育,2009(8).
[2]王汉荣.对“双证书”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5).
[3]王斌义.国际物流人员业务操作指引[M].北京:对外经济大学出版社,2009.
[4]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国际货运代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9.
[5]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货代专业英语[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9.
[6]成和群.评价学中的理论分析[EB/OL].http:www.zhongguolunwen.com.
[7]孙玉.发展性评价的现实意义 [J].延边学院学报,2008(3).
李秀华,女,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物流。
G710
A
1674-7747(2012)08-0013-03
[责任编辑 秦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