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学科美育的基本途径
2012-01-29石卫国
石卫国
中职语文学科美育的基本途径
石卫国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学生品格、情感的陶冶具有积极作用。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进行美的教育,提高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审美鉴赏力。
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情感体验
中职语文课有很强的思想性,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因此,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中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寄寓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自觉接受审美教育。
一、精心设计,创造美的氛围
美的氛围能够使学生接受语文教育成为一种自觉活动,这对提高语文教育质量极为有利,教师要把学生领进作品的意境中,进而探索其深意。
(一)引人入胜的导语
好的导语,可以使学生产生愉悦与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例如,讲授《淡淡的深情》一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满文军的歌曲《懂你》后导入,“在这优美的歌声里,我们更加深切地懂得是母亲把生命给了我们,把爱全给了我们,把整个世界给了我们,孟郊有诗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爱是世界上最细腻无私的爱,我们真的懂得母亲吗?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常跃强的《淡淡的深情》”。教师通过娓娓动听的导语,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一开始就享受到美感,进入美的意境。
(二)声情并茂的分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人们对它的感受,不像对其他艺术门类来得直接,因此,对文学美的感受,更多的是分析作品描绘的意境和形象。教师可以通过准确的语言,贴切的比喻,辅之以手势、表情,形象地、富有情趣地再现作品的人物事件,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回忆,激发他们的联想,使学生步入优美境地之中,达到文情融合,物我合一的境界,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美的升华。
(三)整洁美观的板书
好的板书凝聚着教者的智慧和艺术,不仅能向学生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引发思考、,还能给学生以美的视觉享受,使学生赏心悦目,兴趣盎然。因此,在设计板书时,应力求做到内容的完善美,语言的精炼美,构图的造型美,字体的俊秀美。这样可以营造激发学生审美心理的诱因和创造美的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二、以情激情,创设美的意境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他虽然说的是艺术活动,却道出了审美教育活动的规律和基本方法——“以情动人”。也就是以施教者的感情来打动受教者的感情,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净化与升华。教师应努力发掘教材所饱含的真挚情感,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使他们准确地把握教材和作者的感情脉搏,在融洽、轻松的气氛中受到美的感染和教育。具体来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活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潜心品味作者蕴含的情感
教师在备巴金的《灯》这篇散文时,就一定要认真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这篇散文感情较难把握,教师若不细细钻研,学生也就无从感受作者的思想,更谈不上美的熏陶。
(二)把握文章脉络,精心安排教学
组织安排教学程序,要弄清教材中情感的源头、趋向、起伏、强弱。既要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又要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全文充满了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作者的感情甚为复杂。这就需要教者联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家笔下的每一处景色,反映的是何样的感情,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加强朗读,诱发通感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想象,感受作品意境,并能引起群体效应。听别人读,可以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产生共鸣,受到感染,怡情怡性,自觉接受语文教育。因此,在讲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对精彩篇章、句段反复咀嚼,细细品味言内之义与言外之义,领略其中的情趣、意趣。例如:孙犁的《荷花淀》,有一段描写水生嫂劳动的文字,既描景状物,又写人精神境界,形象和意境的创造十分鲜明生动。这种情景相生的意境,广阔而深邃,使作品具有如诗如画般的美,这样教师从朗读中引导学生仔细体味,学生一定可以晓谕其中的美感,从而增强艺术审美感受能力。
三、转移情感,培养美的想象
审美想象是审美移情的深刻化,即人在审美观照中,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对象之中,使之物化,从而体现出人的性格思想。别林斯基说:“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体验来“想象”,让具体形象在他们头脑中“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至少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启发学生想象。
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作品是如何展开想象的。如《过万重山漫想》一文,上下贯古今,纵横千万里,是通过相关联想展开想象的。这种想象是建立对具有首创精神,敢为天下先的第一人的歌颂之上的。
其次,通过想象性作业,训练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其作业可以是一幅画,可以是一篇仿写,也可以是一次观察。但都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讲完《沁园春·长沙》和《水调歌头·游泳》这两首词时,可布置学生用写意的笔法绘出一幅“湘江秋色图”和“未来建设图”。这样,通过绘画,可加深对词的意境的理解,不理解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直观得到理解。
总之,培养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人是中职教育的目标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坚持寓教于乐,在生活、文本中不断地挖掘美,创设美的情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美的体验,受到美的熏陶,达到语文美育的境界,从而为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探究注入新的活力。
石卫国,男,泰兴中等专业学校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学。
G710
A
1674-7747(2012)08-0025-02
[责任编辑 方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