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课程考核改革的设想
2012-01-29黄辉
黄 辉
高职计算机课程考核改革的设想
黄 辉
对我国高职院校中计算机课程考核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以期对我国高职计算机课程考核体制的完善能够有所助益。
高职;计算机课程;考核内容;考核方法;考核方式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各种可能,各个国家对于计算机教学都十分重视。计算机专业属于我国高职教学的主要专业之一,其主要目标是培养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并能运用计算机进行实际问题处理的专业人才。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了要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而现实中的职业教育确实存在诸多问题,比较典型的问题便是高职计算机教学考核机制的不科学、不合理、不完善,这也是本文致力于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计算机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任何课程来说,考核只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而不是该课程的最终目的。但在现实中高职计算机课程的考核却出现了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学校只关注考试的最终成绩,并不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知识,只是一味地依赖于考核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而考核内容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试卷权重过大的问题在高职计算机课程考核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考核内容单一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考核方式主要以机考和笔试为主,其中笔试的方式占有较大比重。这种对笔试的推崇直接决定了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核方式。
而采取这种考核方式的原因主要是,教师认为能够最有效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只能是考试。虽然考试的方式较多,但一些具体的考试方式受制于各种环境的制约而无法开展。如对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每一学生采取单独测试的方式,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问题,而这种方式将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参与考试的时间也会大大延长,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较难实现。因此,笔试成为考核的主要手段。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学以致用的技术型人才,笔试考试对于理论的过分偏倚造成部分学生只是在临考前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突击复习,忽视了平时的实际操作。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其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不能因此抹杀掉了实践的必要性。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考核中,一些教师制定的考核方式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如题目过于简单,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水平;或者是选题范围超纲,已经脱离了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内容。对于这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操作水平才是他们学习情况的真实反映。同时,对于实践操作的强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而只强调理论测验的考核方式显然是不科学的,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试卷权重过大
正是因为考核内容单一的缺陷,造成了许多教师以试卷的卷面成绩作为学生的最终评价。考试成绩主要以学生的卷面成绩为主,不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造成一些学生学期末对所考内容进行突击便能顺利过关的现象发生。教师对于试卷的过分看重,容易造成学生中高分低能、理论无法联系实践的现象发生。学生不注重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靠死记硬背来取得优异成绩的病态现象皆源于试卷在对学生的综合测评中所占权重过大。在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例中明确规定学生的成绩应以笔试成绩为依据,其比例达到70%,有的甚至更高。
二、高职计算机课程考核可行性建议
要想将高职计算机课程考核进行深入的改革,应从考核体制方面着手,从课程考核内容、课程考核方法、课程考核方式三方面进行相关改革,从而从体制上解决这一弊端。
(一)改革课程考核内容
1.基础课程统一考核。基础课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其主要是对计算机的运行原理和基本常识进行讲解和阐释,对于这一部分的考核应以笔试为主。统一进行笔试考核具有其特定的优势。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否则,无法跟上今后的学习,即使对于一些操作较为熟悉,也是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如在c语言课程的考核中引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方式进行,通过相关程序题目的设计来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如果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其在实际操作中也会事半功倍,学习起来更有效率也更为积极。
2.核心课程部分考核。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较为枯燥,程序纷繁复杂,如果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清楚计算机每一步运行的原理及公式,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实也没有必要。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之后,对于一些超出其理解范围的操作可以只熟悉操作过程,对于原理及公式没有死记硬背的必要。因此,高职院校在考核体系设计中,应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可以选择性地放弃,只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基本操作便可,对于核心课程的内容可以只挑出重要的部分进行考核。而对于一些必考科目,如网页设计的课程考核不需要笔试,只需提交作业即可。学生可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定主题,教师可提供相关模板,但要求学生只能以模板作为参考,在作业中必须体现出创新并就其创新性做出相关解释。
3.岗位课程灵活考核。岗位课程的目的性较强,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为主。从岗位课程设置的目的来看,岗位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相对于职业能力的考核来说,职业素质的考核方式较为复杂。参加岗位课程培训的学生一般是以就业为学习目的,因此,岗位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适当地引入职场模拟测试,要求学生完成一项设计任务或对一些数据进行处理,这样的方式考察的完全是学生的操作能力。因此,在对岗位课程考核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考核方式。
(二)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1.岗位能力实践测试。对于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是非常实际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在平时的考核中加强对于学生岗位能力的测试。其中比较重要的便是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对于岗位能力的实践测试可以不加任何限制,只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即可。如可要求每位学生提出自己在操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师可就此问题与该学生进行探讨,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可以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提交到课堂上让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即完成了教学的目的,又消除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误区。
2.团队合作能力测试。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无法逃避面对社会的现实,而工业文明带来的是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出于对效率的追求,工作流程被划分为各个环节,人们需要彼此协作才能完成任务。因此,在高职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十分必要,能够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回报社会。教师可设置一些较为复杂的作业,同时,根据班上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混合搭配,可将学习成绩优秀与较差、性格外向与内向的学生分到一组。这样做的效果可以在学生中产生交互影响,在共同进步的同时,能够培养出团队合作的能力。
3.职场环境模拟测试。高职院校的学生最终都会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对学生进行职场环境模拟测试可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职场环境模拟测试的考试方式可采取随机考核方式,老师可安排学生以顾客的身份来提出不同的任务,这些任务组成题库,学生随机抽取相关试题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评估阶段中,教师不参加考核,而是将这些任务的完成品又发放到提出该任务的“顾客”手中,这些“顾客”按照自己的满意程度来给这些作品打分。对于其中评价较好的作品,教师可将其作为范例要求作者亲自为其他同学进行讲解和演示。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1.实践操作替代考核。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应用于实践才是教学的目的,因此,可以用实践操作来替代考核。实践操作的范围可大可小,但一定要针对学生的主攻方向,同时要体现出实用性。如制表、图像处理、多媒体制作等都可作为替代考核的一种方式,但这些选题必须经过教师的审查之后方可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审查的目的一是防止抄袭,二是对这些任务的实用性进行估计。学生在实践操作时应有教师在旁监督、指导。
2.注重技能竞赛方式。竞赛方式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考核方式,同时,也是最能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手段。在高职院校中较为常见的是竞赛机制。如一些模型、广告的设计、数控技术的实际运用,皆可以作为竞赛的主题在计算机专业中展开。同时,竞赛也不能局限于学生的专业,可鼓励学生多参加竞赛,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都能在竞赛中得到培养。学生在竞赛中不会感觉到考试的压力,而是以一种拼搏向上的态度来争取荣誉,无形之中能够增添学生的自信心。
3.重视技能证书的作用。技能证书是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认可。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证书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是因为计算机技能证书的取得,是反映学生对计算机技能方面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掌握。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核,应当将技能证书纳入考核范围,而不能过分依赖于课程考核成绩。计算机等级证书或者相关职称证书都可视为学生的学习成果,应当提高这些技能证书在学习成绩中的权重。在一些岗位课程中,如果学生取得了相关的技能证书,便可提交证明来免试甚至是免修。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高职教育也势必变得更为科学合理。作为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之一的计算机专业,虽然在其考核方式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本着乐观的态度,笔者深信高职计算机课程的考核,也将随着教育体制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深化而更趋完善,更能综合地体现出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的真正的能力水平。
黄辉,男,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专业教学。
G712
A
1674-7747(2012)08-0035-03
[责任编辑 方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