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社会学分析
2012-01-29晁秋红
晁秋红,闫 闯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是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时期的需要,是将他们从现实处境中解放出来并提供一个自我证明的机会,它不仅事关政治、经济、教育于一体的社会问题,而且关乎政府、教育部门、农民工自身等多个主体。新生代农民工缘何要接受继续教育?它存在的社会基础是什么?他们的继续教育会带来怎样的效应以及如何保证他们继续教育的顺利进行?对此,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社会驱动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身心发展成熟的成人,寻求第二次教育机会,不单纯是教育体系的呼唤,更是多种社会驱使因素的结果。作为外在驱动力的经济结构调整迫使他们必须这么做,作为内部动力的民生诉求知道他们有权利这么做,作为引力的教育机构经济利益链条有机会让给他们这么做,正是在这样一个三种社会合力的作用下,整个驱动装置才被真正调动。
(一)经济结构调整的强力驱动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致使“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低技术纯体力的行业岗位将越来越少,代替的是更多高级技能职业”[1]。众所周知,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是相关产业的兴旺或颓败,农业劳动或产业在淡出新生代农民工视线的同时,一些中高级技术的行业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从事脑力劳动职业,这与他们的梦想息息相关;另一方面,能够有机会扎根城市,也是他们不安分的挣扎的一条可选路。但是,经济结构调整牵引着其中的参与者要做出适时的调整,新生代农民工也不例外,一味的守旧和愚昧的坚持不是镇守当前低技术、纯体力工作的法宝,也很难顺利通向未来之路。当梦想与现实相碰撞,新生代农民工提升自己以及竞争脑力劳动工作岗位开始变成一种必需品,而接受继续教育则成为其完成自身转型的必由之路。
(二)新生代农民工内心的民生诉求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群体的特殊组成部分,接受继续教育是改变他们现状的强烈诉求。目前我国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与其他社会阶层成员相比,却是经济上的弱势群体,致使他们内心具有众多的民生诉求,譬如:“强烈的离农诉求、融入城市的诉求、争取更多劳动权益的诉求、提升自身文化素质的诉求、获得更多人文关怀的素求、获得维权知识的诉求”[2]等。新生代农民工是未来农民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民生就是关注民生的现在与未来,教育作为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杠杆,正是引导他们改变现状、实现未来的最好途径,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切切实实的民生诉求。
(三)教育机构经济利益链条的引力
教育的产业性是教育物质属性的客观特征。由于教育经费和教育投入等因素的制约,一些教育机构已追求在公益办学为先的理念下实现营利,做到公共产品利用和教育事业发展双赢的运作效果。教育机构运用自身优势,能够充分挖掘市场潜在资源,将教育发展与经济效益很好的相结合,成人继续教育已经成为部分高校或机构高回报的重要产业。在这个经济利益链条之上,教育机构势必依托市场需求,制定出标准的产业资本、产业产品、产品质量、成本核算及社会效益,吸引众多的继续教育者参与合作,各取所需,既能为自身实现经济效益,也可以完成受教育者的专业学历。作为招纳对象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拥有接受继续教育主动性和积极性,谁能抵挡这样的既能实现经济与教育和谐发展又能满足自我完善的双赢局面?因此,教育机构的经济利益链条引力直接推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
二、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社会基础
社会驱动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引擎,保证其继续教育能够在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下真正有一个社会运转的推力。但是,只有靠社会驱动是远远不够的,社会驱动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两者也必须真正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力量助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
(一)知识型社会与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
随着知识型社会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逐渐加快,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与时俱进,是时代的弄潮儿。政府倡导构建知识型和学习型的社会,形成人人有文化,人人爱学习的良好文化氛围,因为国民素质和学习力是国家间竞争的软实力,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另外,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和终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是现代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哥白尼式革命的教育理论,被世界不同制度的国家普遍接受,它的广泛传播促进了对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它提倡教育应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并不因学校学习活动的结束而终结,深入到人们心中的理念即“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哲学。同时,作为第三世界的中国,在国际发展形势中,也使政府提高了对成人进行继续教育的重视,继而推动了社会各团体组织机构为社会成员创造出更全面、更高水平的参与继续教育的机会,使我国的教育体系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显然,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顺应了历史的洪流,可谓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境遇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受教育程度略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等特点。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强烈的融入城市愿望,他们渴望通过培训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增加在城市生存与发展的机会。[3]他们担负家庭责任,怀揣梦想,走进城市,对他们而言,这是他们实现梦想的一次启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他们追求梦想的过程中,知识的有限性不断受到工作上的各种挑战,这是他们面临且必须填平的一道鸿沟。此外,城市中的边缘角色也让他们面临诸多障碍,如城市身份难以得到认同、提升机会有限、努力与回报不成比例等,这些都使他们的梦想之旅举步维艰,在这样的境遇中,他们意识到了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选择继续教育就是他们增加筹码的很好机会,也是他们能够坦然面对都市生活的真正力量。
(三)教育资源的不断发展
教育史家认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教育资源作为人类的社会资源之一,伴随着教育实践不断积累着、扩展着、丰富着自身的精神和物质的内涵,成为今天我们教育事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土壤。当前,承办继续教育任务的机构层出不穷,有正规的中高等普通院校和职业院校,也有非正规的教育培训机构或企业组织等。他们能够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和实践活动,在一定计划内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正规的中高等普通院校和职业院校占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拥有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和体系;非正规的教育机构或企业组织也有相应的优势所在,如“双师型教师”的参与会使整个教学更加有效,且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实习机会。通过正规或非正规教育机构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由社会教育系统筛选机制或受教育者个人放弃教育所造成的机会错失。此外,教育资源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与网络平台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新兴的网络教育社区、教育博客、校园网等平台已将教育资源在网上进行了共享,这样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与地域的概念。总之,教育资源的不断发展,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提供了无限可能。
三、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社会效应
继续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自我提高的一个平台,在社会驱动和社会基础的作用之下,是“成就其发展的必由之路”[4]。不可否认,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存在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效应,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有利于社会调解和个体同化。
(一)体现教育公平
何为教育公平,从不同的视角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但是通常教育权利与教育机会是教育公平的题中之义。个体的教育权利不因其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的不同而不同,即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5]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社会存在的一个重要群体,是有理想有追求有健全心智的人群,接受教育是其发展自身的基本权利,教育公平这块“蛋糕”也应该有它的一份,继续教育正好扮演着助推手的角色。教育机会,顾名思义,就是个体接受或获得教育的机会。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年轻气盛,志向远大,但是大部分人只拥有初高中学历,故而他们渴望提高自身教育程度。而继续教育充当了一个重要媒介,将教育公平和新生代农民工联系在一起,使他们有机会接受人生中的第二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大部分人没有完成高级学历教育的遗憾。
(二)提高职业素养
新生代农民工本身职业期望很高,离农诉求强烈,渴望融入城市生活。继续教育对他们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他们必然会以自身条件为依托,认清自身的发展现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掌握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技能,以便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找准未来的发展方向”[6]。不容置疑,继续教育可以提供他们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和扎实的专业技能训练,这会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和职业技能操作的能力,并且会带动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诸如维权意识的增强、犯罪率的降低、职业生涯的认识等。另外,继续教育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人生价值取向,摆脱劳动者群体的社会地位,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因此,继续教育可以成为维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纽带。
(三)促进社会流动
继续教育不但有助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关键是可以引导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变,有一种潜在的社会流动作用,即继续教育将新生代农民工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转变。社会流动会更会引起社会整体结构和社会要素的变化,并且大多数人流动的方向和频率反映着社会变迁的方向和速度。[7]此外,社会流动会带来社会分层,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的社会财富、权利及声望等,改变其社会地位。更进一步说,新生代农民工通过继续教育发展了自身的综合能力,使其在地理空间、职业和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发生变化,其实这在本质上又助推了社会流动。所以,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就会产生从继续教育到社会流动,从社会流动到社会分层再到社会流动的循环效应。
四、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制度保障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福祉性教育活动,为了保障继续教育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我们必须要考虑到摆在面前的阻碍因素,解决农民工能否进行继续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成效等问题。所以,必须通过相应的制度和机制保证,才能真正的做到继续教育促进社会、组织与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降低入学门槛
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实质上是在新的教育机会面前的人生选择,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学历呈现多层次化,一项有关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调查显示,具有初中学历的占58%,初中以上学历的占20%,初中以下学历占30%,文盲仅占2%左右。[6]由此可见,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学历阶段徘徊。但是,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自小就跟随父母移居城市,或是在农村初中(高中)一毕业就到城市“谋出路”;即使出生、成长在农村,他们在务工前也同城市里的同龄人一样,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读书。[8]这就很大程度上说明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脱离学校的时间很短,即使学历低,但是身上还留着学校教育的“余香”。因此,作为教育部门,应当在制度上降低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入学门槛,做到敞开大门迎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
(二)增加教育经费
教育投入是新生代农民工实现继续教育的必备资源,也是教育机构对其顺利进行培训的保证。新生代农民工收入低,经济能力薄弱,在面对较高教育费用的继续教育面前,很可能承担不起高昂的教育学费而放弃继续教育,这会与我们开展继续教育的目标相背离。因此,理想的机制应当是实现教育经费多元化,投入主体多元化。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作为当前我国发展进程中的关注重点,政府要加大对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企业也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与政府、学校相合作,打造出既轻松又能够使参与者均受益的继续教育圈,在这样的机制中,他们共同分担继续教育经费,农民工在经济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就可以接受知识和技能培训,这样才能保证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顺利实施。
(三)颁发认证文凭
得到相应的技能培训之后,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环境严峻的形势下,他们能否仅凭自身技能就可以在新的职业生涯中得到企业或组织的认可,现实表明,社会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以文凭论人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所以,在高学历与技能之间的较量中,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起点低、学历低的特点,还会使他们在激烈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然而继续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能够真正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劳动力需求,从而提升自我实现自我。文凭是他们接受培训及教育的证明,这是他们与其他同等学力的人公平竞争的依据,为了避免继续教育的努力不被认可而致重返原点,新生代农民工在培训之后要得到教育机构的正规文凭,颁发相应学历的文凭证书,这可以为他们扫除一些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也可以减轻他们选择继续教育的担忧。
[1]孙学敏,朱凤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57-59.
[2]杨树虹.新生代农民工民生诉求与继续教育对接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23-24.
[3]杜永红,李鑫.城市融入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2(18):49-52.
[4]刘寿堂.继续教育:成就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必由之路[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70-71.
[5]夏家春.对教育公平的思考[J].学术交流,2004(7):161-163.
[6]何峰.论继续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影响[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5-7.
[7]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2.
[8]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06-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