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农民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研究
2012-01-29李惠,张梦蝶
李 惠,张 梦 蝶
职业农民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研究
李 惠,张 梦 蝶
职业农民是后工业化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职业群体,是农业内部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农民的职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求,我国要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职业农民的培养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职业农民培养模式的改革至关重要。
职业农民;传统农民;培养模式;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并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设想。[1]随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问题便成为政治、经济界的研究热点。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加快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以及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社会各界要求加快推进农民职业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职业农民”成为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而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模式也成为学术界广泛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职业农民的内涵及其与传统农民的区别
(一)职业农民的内涵
狭义上讲,职业农民是把农业作为产业经营,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获取报酬,并追求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的农民。
职业农民主要包括:拥有一定土地等生产资料,实行自主经营的农场主型职业农民;拥有一定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主要从事农业技术工种的技术员型职业农民;专门从事基层农事操作的受雇于农场主的农业工人型职业农民。
(二)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区别
职业农民作为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是在农业市场化乃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职业类型;而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它是社会群体人为等级秩序化的产物。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自愿选择农业作为职业,其具体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素质条件不同。职业农民能掌握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拥有较强的市场经营能力,擅于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因而更能适应和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而传统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经验和习惯,不重视农业科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资金投入,生产上具有很强的保守性和盲目性。
2.流动程度不同。职业农民为实现农产品在市场交易的利润最大化而自由流动,这彻底打破了传统世袭农民的身份和概念,不受地域及户籍的约束,既可以是本地农民,也可以是外地农民,还可以是城镇居民,表现为很强的流动性和开放性;而传统农民是指被束缚在户籍制度下的“土生土长”的农民,具有相对性和封闭性。
3.选择权不同。职业农民是基于自己的知识、资金、经营管理水平等进行的自我选择,具有自主性,它既可以作为一种短期职业,也可以作为终身职业;而传统农民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是“世袭”的,是一种身份、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社会组织方式、一种文化乃至一种心理状态,它具有强制性,不可选择性。
4.经营方式不同。职业农民为实现高额利润,注重突出经营特色,他们主要以花卉、园艺、鲜活食品、经济作物、创汇农业等劳动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经营为主,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完全市场化;传统农民以种植大田农作物为主,生产的农副产品仅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商品化和市场化率低。
5.规模化经营程度不同。职业农民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生产经营目标,一般采用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经营方式,生产规模较大,生产过程复杂;而传统农民主要以血缘为纽带维持和调节生产者之间的关系,生产经营粗放,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生产过程简单化。
二、培养职业农民的必要性
(一)职业农民的培养是适应农村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
中国的现代化包括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最大问题就是实现农业社会化的大生产。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是专业化、协作化,同时,要求引进高新技术,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样会使农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科学,越来越专业,最终形成农业产业的专业化。实现这个过程的关键就是人才,就是职业技术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就是职业农民。从身份性农民向职业型农业者的过渡是农村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农业发达国家,只有拿到一定的农业学历或职业证书,才有资格去继承或者经营农场。其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都很高,农民是一种很富有的职业。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业的现代化过程其实同时就是农业中的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过程。马克思研究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时发现,农业的商品化过程必然会产生一个新的经营农业的“农业企业家阶级”,这些农业企业家把农业变成为工业来办,采取企业化的方式加以经营管理,促进了农业的企业化、资本化的发展。[1]如同现代工业的生产主体是产业工人一样,走上社会化大生产道路的现代农业,亟需一大批职业农民。
(二)职业农民的培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农民始终是农业和农村的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承担者和推动者。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成败。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业面临发展战略转型的历史使命,即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一过程既包括产业结构的转型、产业组织的转型,也涵盖农民生产技术的转型和发展观念的转型。
我国传统农业是一种经验型农业,而现代农业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其就业能力的形成需要依赖于对农业知识技能系统、专业的学习和培训。[2]现代农业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把产前组织、生产过程和产后服务有效组织起来,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这就要求现代农业的从业者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相适应,实现职业化。可以说,没有职业农民就没有现代农业。因此,大力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造就一代新型农民,特别是培养一大批合格的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之计。
(三)职业农民的培养是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效益和增加生产经营收入的必然要求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的加大,一些头脑灵活、素质较高的农民以新型农机具为主要工具,以代耕、代播、代收、代经营等为主要服务内容,为分散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农户提供耕作服务,从而获取与从事非农领域工作相近或更高的收入,成为职业农民。与此同时,随着农业科技的大量推广运用,农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一大批农业富余劳动力逐步离开土地、农业,转变为工厂的产业工人和市民,而继续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领域的分工分业更趋细化,实现岗位职业化、职能专业化,渐渐成为职业农民。
三、职业农民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
(一)建立农业农民职业准入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才评价制度逐渐与国际接轨,我国职业准入制度已初步确立,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人们择业的“通行证”。到目前,我国已为23个行业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明确规定了90多个必须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工种。实施职业资格制度推动了我国人才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国家有关部门还在许多专业领域加快实施职业资格特别是执业资格制度,并逐步实现与世界各国进行执业资格互认,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完整的执业资格制度体系。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实际上也是一种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农业要真正实现现代化,使农民职业化,就必须参照其他技术性行业实施职业准入制度。
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职业农民职业准入制度。例如在德国,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农民,就要经过严格的实践劳动锻炼和理论学习过程。德联邦法规定,进入农业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受教育之初,就要与有农业师傅人员管理的农场(或养殖场)签订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合同,并按法律要求在农业协会登记备案,在农业师傅的指导下参加农业实践劳动。在生产实践和理论学习达到联邦法要求的资格后,学生需要参加全德农业职业资格考试,考试合格取得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后方能成为农业工人。三年的农业职业教育毕业取得初级农民资格后,要经过五年的生产实践并通过国家考试,才能取得农业师傅资格,方能享有政府对农民实行的各种补贴政策。
我国国情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差异,职业农民的职业准入制度在我国能否建立、是否可行?很多研究者认为,中国的农业本来就很脆弱,如果再实施职业准入,一是可能根本就没有效果,二是可能进一步冲击农业的基础地位。对此观点,笔者并不认同,因为一方面,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存在质的区别。职业农民代表了一种高层次的职业,从内涵上理解,包括农业工人、农业商人、农业技术专家,等等,实施职业准入并不是覆盖所有传统农民;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农业也是国家的基础产业,涉及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建立职业农民准入制度,有利于提高农业的地位和产业化程度,同时,有利于国家对农业的扶植、监督和管理。
只有建立职业准入制度,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才能具备有效的抓手。建立职业农民的职业准入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国家有关部门需要从实际出发,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在深入研究和实践论证的基础上适时建立。
(二)改革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先后启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动员教育系统的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努力培养新型农民。“2000年以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毕业生累计达到5亿人次,其中2007年培训4 554万人次。教育部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2004-2007年共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1.38亿人次”,农村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职业农民的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培养职业农民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农村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改革。
1.教育目标上强调“异地转移”与“就地职业化”并重。由于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相对比较脆弱的农村经济,社会系统面临的劳动力人口压力相当大,为此,在很长时期内,我国政府都会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到2020年,我国还将有2.2亿农村富余劳动力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3]目前很多城市进行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选择的一个突破口都是转变农民的身份。但从农村实际情况来看,虽然“转移”政策取得很大成效,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综合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大量农民工到城市打工,导致一些新的问题开始在农村不断出现,如留守儿童问题、常年两地分居所带来的家庭夫妻矛盾问题、空巢老人问题、外出人员管理问题、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步伐。如果只重视异地转移,而不重视就地职业化,只能培养一批工业上的新人才,而不是农村建设中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由此可见,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做到二者并重,两条腿走路,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加快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健康发展。
2.教育载体上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协会的作用。近年来,合作社已经在逐步改变农民传统的存在方式,推动着职业农民的不断产生。在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协会中,除了社员(包括合作社理事长)这个群体,还有两大类“职业农民”,一类是受聘于合作社,专职从事技术指导服务的植保、农机等技术人员和财务人员,一般都是大中专毕业生;还有一类是服务于合作社生产基地,长年领取工资的“非社员农民”。他们大都拥有熟练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合作社内长期从事某一项具体的工作。由此可见,合作社已经成为“职业农民”的摇篮,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2011年4月29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十分重视合作社的发展。
3.教育手段上突出示范性教育的引领功能。目前,先富起来的一批职业农民是在农村改革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新型农民代表,是农村改革发展事业的重要推动者,是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也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现有职业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1)激发农民增收致富的激情。通过现有职业农民的成功经验带动村民寻找增收致富门路,在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为村民提供帮助;(2)实行农业技术上的传、帮、教。目前,农村的技术培训机构不够完善,培养经费不足,农民忙闲时间难以掌握,采用集中培训方式学技术难以见成效,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教作用,是当前帮助农民熟练掌握一至多门技术的有效办法;(3)示范传授经营方法。现在许多农民由于经营无方、经营不善,往往是亏损多赚钱少。必须帮助农民掌握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能力。
(三)加大政策支持和立法力度
职业农民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之后,已在世界各国引发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制度的巨大变革。
如在美国,不到人口总数2%的职业农民不仅养活了本国人,而且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农业企业资产有9 000亿美元,年产值高达1万亿美元,比中国200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还多。[4]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业从业人员的职前职后教育培训及后备农民培养,具有完整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不少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将农业生产经营、农场继承和管理与接受农业教育的程度挂钩,建立起严格的农业就业制度,通过法规、政策资金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如英国从1981年到1995年,先后发表和颁布了5个与农业职业教育有关的白皮书和政策法规,为本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爱尔兰也有完备法律支持国家的农业和农民教育,1973年被接收为欧共体成员国以后,政府当年就发布了161号指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三级分支(大区、县、小区)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还制定了农场经营合格证书培训计划和有关的奖励政策,明确规定农场经营合格证书是申请农业开发、设备安装补助(5 600英镑)的唯一凭证,极大地鼓励和调动了农民学农务农的积极性。
二十世纪下半叶,韩国针对农村青年人数急剧减少,尤其是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农民离开农村和农业的现象,在1980-1990年期间,先后制定了《农渔民后继者育成基金法》和《农渔民发展特别措施法》,将农渔民后继者基金更改为农渔村发展基金等,为培养农业后继者和专业农户从法律上提供了保证。韩国甚至还修改《兵役法》,将农业后继者定为“产业技能要员”而免征兵役。
上述经验都可以成为我国培养职业农民的有益借鉴。当然,由于市场经济存在两面性,在政策立法支持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同时,也应该建立职业农民的约束机制,包括健全职业农民协会章程、合同约束、机构约束,等等,使之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在当前新农村建设日益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渐进式地构建职业准入、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及出台扶植政策法律,可以期待职业农民将成批涌现,进而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开辟一条破解之道。
[1]郭智奇.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J].教育体制与政策,2011(6):52-53.
[2]张慧.社会主义新农村视角下农民经济利益[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7):24-25.
[3]何强.对于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7(4):11-13.
[4]邓聿文.从传统农民到职业农民[J].科技信息,2003(12):19-20.
On the Reform of Training Code about Professional Farmer
Li Hui,Zhang Meng-die
Professional farmer is a kind of new professional group since the post-industrial era.Professional farmer is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agricultural internal division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The trend of profession of farmer is an objective demand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We need to transfor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Therefore,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farmer is becoming one of the most urgent task.The reform of training code about professional farmer is playing a crucial role.
professional farmer;traditional peasant;training code;reforming
李惠,女,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学;张梦蝶,女,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学。
G719
A
1674-7747(2012)01-0066-05
[责任编辑 金莲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