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节俗文化与健康系列讲座(二) 春节节俗与健康

2012-01-29温长路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饺子

温长路



中国传统节俗文化与健康系列讲座(二) 春节节俗与健康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 100029)

节俗;春节;健康

1 腊月二十七,去杀鸡

1.1 节俗溯源 鸡是中国老百姓家庭里饲养最普遍的肉食动物,不过在旧中国的普通人家里,养鸡与吃鸡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养公鸡主要是让它“打鸣”,相当于现代钟表的功能;养母鸡主要是让它下蛋,蛋是一般家庭零星花销钱的主要来源。所以,平时人们是不食鸡的,逢年过节才能宰上个把只鸡,取个“吉祥”的口彩,因为“鸡”与“吉”同音。另外,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也象征人们要具有良好的品德。鸡在婚俗中使用广泛,如山东有“抱鸡”的婚俗,让一小男孩抱只母鸡送新人;浙江有“宰鸡”的婚俗,让迎亲的新郎官在女方当众宰鸡,滴血罚酒;长江三角洲一带有“合啼鸡”的婚俗,让一只漂亮的大公鸡穿梭于男女双方嫁娶的全过程;东南沿海一带有“公鸡拜”的婚俗,让公鸡代替出海未归的新郎与新娘拜花堂等。其他民俗中也有与鸡有关的内容,如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杀雄鸡”,把报晓的公鸡杀掉,牛郎织女可以永远不分开了;河南一带“十月一,杀小鸡”,说是鸡血有“驱鬼避邪”的作用;陕西扶风正月二十以后母亲要给儿子缝制“小布鸡”,祈求孩子一年不生病;东南一些地方五月初五要为孩子戴“鸡心香袋”,因“鸡心”与“记性”音相近,希望孩子记性好、长大有出息;云南和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每年都要举行“斗鸡”活动,气氛热烈。国外的西班牙把每年6月的最后一天定为“鸡节”,为鸡舍消毒、在鸡舍周围种花植草,还特别给鸡增添好饲料吃。

从河北武安、河南新郑、浙江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推断,8000年前我国已是养鸡大国。各地出土的作为殉葬品的青铜鸡、木鸡等形象逼真、生机活现,记下了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呆若木鸡”虽然可以形容人的情感,但对真的“木鸡”所具有的高超艺术性是有欠公允的。

1.2 健康话题 “吃是一道菜,用是一味药”。鸡对人类的贡献首先是作为食用,明代词人王磐《满江红》中“煮汤的贴他三枚火烧,穿炒的贴他一把胡椒”说的就是这重意思。鸡肉含有丰富的营养,蛋白质含量高达23.3%,高于猪、牛、羊肉;脂肪的含量仅有1.2%,低于一般的畜禽肉。我国吃鸡中的讲究也很多,如广州人待客必杀鸡,吃鸡时鸡头对准谁,谁就交好运,但只乐不能吃;山东人在红焖鸡上摆个鸡头,对准客人和长者,表示尊贵,因为“万物人为贵”;湖南人则相反,献给客人和长者的是鸡尾,鸡头留着自己吃;北京人要给客人和长者吃鸡腿,认为吃鸡头是不礼貌的。

鸡对人类的另一重要贡献,就是作为药物使用。鸡肉温中、益气、补精、添髓。适于虚劳羸瘦、脾虚食少、消渴水肿、崩漏带下、产后缺乳、病后虚弱的患者。传统上,不同的病采用不同的鸡种:乌雌鸡治积劳损伤、肾虚耳聋(《本草纲目》);乌雄鸡疗虚弱劳伤、心腹邪气(《饮膳正要》);黄雌鸡擅添髓补精、止泄止痢(《日华子本草》);白鸡“利小便,去丹毒风”(《本草拾遗》);黑雌鸡安心定志,为产后增乳(《饮膳正要》);丹雄鸡补益温中,主久伤乏疮(《别录》);反毛鸡攻呕吐反胃、消化不良(《乾坤生意》)。鸡血祛风、活血、通络,治小儿惊风、口眼歪斜、目赤流泪、痈疽疥癣。鸡肝补肝肾,治肝虚目暗、小儿疳积、妇人胎漏。鸡肠治遗尿、遗精、白浊、痔漏。鸡胆治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小儿菌痢、湿疹、痔疮。鸡嗉治噎膈不通、小便不禁、发背肿毒。鸡内金入药最多,为消积滞、健脾胃的良药,治疗食积、腹胀、呕吐、反胃、疳积、羸瘦、消渴、遗尿、喉痹、乳蛾、牙疳、口疮效果最好,尤适于小儿。药理分析表明,鸡内金能增加人胃液的分泌量、酸度及消化力,服药后胃运动机能明显增强、排空率大大提高,且效果维持长久。

1.3 相关连接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出现的人禽流感病例中,鸡被定为“元凶”,一时间食鸡量直线下降了。1997年5月,我国香港首次发现人禽流感的病人,之后,内地也陆续发现了12例。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科学家们正在积极研究对策。中医学对禽流感的防治有独到的效果,古代医籍中有大量的相关论述。不过,当时没有这一病名,是以“瘟鸡”、“鸡瘟疫”、“疫病”等见称的,先哲们总结出的生石灰消毒法、病鸡掩埋法和创造出的类温病治法,至今看来都是积极的和有效的。2006年岁尾,世界卫生组织与中国卫生部合作在中国召开中医药参与人禽流感防治工作研讨会,寄中医药以很高的期望。专家们普遍认为,对人禽流感的警惕是必要的,但也不必谈“禽”色变、望“鸡”生畏,只要作好畜禽饲养的卫生防疫、重视禽流感的预防,该病可以得到预防和有效控制,不能因噎废食,失去接受鸡肉营养的好机会。

“塒鸡识将曙,长鸣高树巅”。梁简文帝诗说的“闻鸡起舞”,是勤劳中国人的光荣美德,象征着蒸蒸日上、生机勃勃、奋发不息的民族精神,值得永远效仿。

2 腊月二十八,贴花花

2.1 节俗溯源 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贴春联是我国重要的民俗之一。它包括贴在门两边的对联(俗称“春联”)和门上的年画(俗称“门神”)。对联以象征热烈的红色为主,门画则是热闹的多彩图,故有“花花”之称。

最早的春联是绘制、雕刻在桃木板上的神像,主要有祈福、避邪和保护门户安全的意思。王安石“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说的“桃符”,就是我国最早的春联。至于它何时变成书写在纸上的文字、有了节日喜庆的含义、又是谁首创的,古今说法不一。有说是明代的,明太祖朱元璋倡行普及春联,在私访时为大学士陶安和一家屠户亲笔书写了“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双手辟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有说是五代的蜀主孟昹亲自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有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写过“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的春联。有说唐代的,公元723年,刘丘子写下“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的春联;唐太宗也写了“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的春联。之后,春联逐渐在民间普及,并且出现了喜联、寿联、挽联、行业联等,字数上也由四字句、五字句、八字句发展成为多少不等的长短句。据考,喜联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出自儒生冯成修之手,联曰:“子未必肖,孙未必肖,屡忝科名,只因老年娱晚景;夫岂能刚,妻岂能顺,重谐花烛,幸邀夭眷锡遐龄。”是写自己与夫人金钢钻婚(60年)纪念庆典的。寿联始于北宋末年,出自学士吴叔雄之手,联曰:“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挽联始于宋代,出自苏东坡之手,联曰:“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娱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便思卿。”据说是他为挽丫环朝云而作。

最早的门神也是用木头刻制的,是传说中敢于逐鬼神、驱恶邪的神荼、郁垒两兄弟的形象,起源于我国汉代,是立于门上的。成为纸质的门画是后来的事,据说是唐代的事,是唐代名将秦琼和尉迟敬德的形象。据说当年唐太宗李世民患病不愈,得二人守门方可安寝。人们有感于此事,他们二人就逐渐演变为只有守门把户职责的“门丞”、“户尉”了。也有以钟馗形象为门神的,据说是唐玄宗梦中所见,经吴道子绘成影像,并赋予了它“岁暮驱除,可宜偏识,以祛邪魅,兼靖妖氛”的职权。这种民俗的本义在传承中越来越被淡化,逐渐成为喜庆佳节、活跃节日气氛的象征,吴曼云《江乡节物咏门神》的诗中说得明白:“盱目掀髯惯避邪,除书新换记年华。笑君只是春来燕,尽入寻常百姓家。”到了今天,门神大多被象征吉祥、幸福的大“福”字代替,潜移默化中被赋予了崭新的含义。

2.2 健康话题 作为一门艺术,春联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而不断变化、发展着的。透过它,可以窥视我国书法、绘画和文学水平辉煌历史之一斑。而它们与健康的关系,虽属于边缘学科领域,有许多内容值得重视。古有“寿从笔端来”之说,它道出的正是它们长寿间的辨证关系。关于书画与健康、长寿的关系,《瓯北医话》认为:“学书用于养心愈疾,君子乐也。”《心术篇》认为:“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气,散心中郁也。故书家每得以无疾而寿。”《临池管见》认为:“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古画论》认为:“无疾而游,盖画中云烟供养也。”他们所说的,正是书画可以促进健康、长寿的真谛。不动则衰,作为一种运动,书画创作不仅活动了四肢、全身,而且活动了头脑,是动与静的完美结合。运笔之势,相当于太极拳之类的作用,通过外炼形、内炼气,调动起全身参与,好像对各组织、器官进行了一次按摩,使呼吸匀称、心境平静、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活跃、抗病能力提高。久而久之,健康、长寿自然就慢慢向你靠近了。有报道说,运用毛笔写字,对肩周炎、腰酸背痛、神经衰弱、四肢麻木等慢性病有较好治疗效果。朱德委员长75岁时患肩周炎,经多法治疗效果不佳,后仿效古法,坚持悬肘运腕每日写大字数张,后来不仅使肩周炎得到了控制,而且使身体更加强健,活到91岁高龄。英国专家的一项研究表明,书画家的用脑方式与常人不同,他们更多地使用了大脑的前半部分,该部分主管复杂的思维和情绪。

2.3 相关连接 我们说书法绘画有利于人们的健康长寿,决不是妄言,古代书画家中大量长寿老人的实例可资佐证:唐代的欧阳询,寿85岁;虞世南,寿81岁;柳公权,寿88岁;颜真卿,寿76岁,是被杀害致死的;明代的文征明,寿90岁;文嘉,寿83岁;董其昌,寿82岁;清代的刘墉,寿86岁;梁同书,寿93岁;包世臣,寿81岁。在近代的书画家中,王世敏,寿88岁;黄宾虹,寿92岁;何香凝,寿94岁;齐白石,寿97岁;张大千,寿84岁。在我国现代书画家和外国的书画家中,寿过90者更不乏其人,刘海栗,寿98岁;冯钢百,寿100岁;启功老人93岁离世,是2005年刚刚经过的事。有人对明、清两代书画家、高僧和帝王的寿命进行的比较结果是:书画家的平均寿命为79.7岁,高僧为66岁,帝王不足40岁。而帝王中仅有的超过80岁高龄的4个人(梁武帝、唐武后、宋高宗、清高宗)偏偏又都是书法爱好者,难怪有人说书画家是“长寿团体冠军”。这虽然属于回顾性的总结方法,但确实是实践中存在着的一个值得品味的客观现象。

“一笑玩笔砚,病体为之轻。”陆游的话真是说到家了。写春联、画年画,在欢乐中获得艺术享受、获得健康长寿,真乃高雅非常之法。

3 腊月二十九,去罐酒

3.1 节俗溯源 俗话有“无酒不成席”之说,人们把酒作为人际交往的必要礼节和高雅行为。春节亲人团圆、友朋会聚,自然不能不喝酒了。

酒在我国历史悠久,《吕氏春秋》、《战国策》中均有考证。《酒经》一书述说最详,“帝女仪狄造酒”基本成为史学界比较一致的说法。至于《史记》中有关“商纣以酒为林,以肉为池”的记载和《短歌行》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名句,则是中国古时酿酒业兴旺发展的又一佐证。近代在全国各地出土的古代各个时期的酿酒具、饮酒具、贮酒具、运酒具及造酒遗址,几乎没有时代和地域的空缺,酒作为“全社会流行产品”的说法大概没有人会提出质疑。有人统计,在古代各种正史、野史中提到酒名字的就有300多种,可见上面的说法并不夸张。

饮酒之风盛行是自古就有的事,这可能与我国古时饮料比较单调,酒作为这类食品的代表而被广泛运用有关。酒被总结出兴奋心情、活跃气氛、加强友谊、消除忧愁的诸多好处,认为饮酒能给人带来快感和精神解脱。宋代学士钱易题在徐州燕子楼屏风上题写的“人生百岁能几日,荏苒光阴如过隙。樽中有酒不成饮,身后虚名又何益”的古风所表现的,就是这种心态。

古时的酒大都是以缸、坛之类的大型瓷器盛装的,普通老百姓家平时没有条件贮存这么大数量的酒,也买不起这么多酒,于是就有了“二十九,去罐酒”的民俗,春节前用小容器去买一点散酒以助节兴罢了。

3.2 健康话题 “三杯美酒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适量饮酒,对人有益。关于酒的功能,大体可分为社会功能和医学功能。作为社会功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把它称为“官务”,无非用于人际交往,寒喧之外,“饮家惟取其味”罢了。作为医学功能,《本草纲目》中论之颇详,说酒“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湿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养脾气,扶肝,除风下气”,“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遣助兴”等。说理之外还要举出实例,让人信服不疑。如说到酒能避恶邪气时,李时珍引用了《博物志》中的一则故事:“王肃、张衡、马均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饱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此酒势辟恶,胜于作食之效也”。

关于酒的药用途径,大体有如下几种:一是以酒作单味药直接使用;二是酒与其它药组成复方联合使用;三是把酒作为加工、炮制药物的用料,或引药归经,或辅助药效的发挥,或改变药物的本来性质,或削减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等。有人将药物酒制的作用归纳为五个方面,即改变药性,引药归经;增强温补肝肾的作用;增强活血通络的作用;矫正药物的不良气味,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等。酒与药的这种难解难分、如胶似漆的关系,构筑了中国酒文化的基底,使酒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得到了加强和升华。

现代研究认为,酒对皮肤、血管有明显的扩张作用,能增加胃液的分泌,杀灭病菌和加速热的挥发,并释放高热量,加强机体的新陈代谢。一句话,作为治病、健身之用,酒是有益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饮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话和民间谚语中流传的“每天一口酒,能活九十九”的说法,说的都是这一道理。

以上我们谈的是酒的一面,而酒的另一副面孔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那就是酒的危害。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学名“乙醇”),醉酒就是酒精中毒的表现。经常醉酒,会造成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和骨骼运动系统的严重危害,是最终导致人生病、短命、死亡的原因之一。从许多疾病发病原因的调查中看,酗酒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不饮酒者或有节制的少量饮酒者。因酗酒伤身、送命的例子古今皆有,应该说这方面的教训是太惨重、太深刻了!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记述的清嘉庆年间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松筠与负责河务的官员费淳聚饮,其副将“陪酒”,三人全部醉倒。那“副将昨夜回署,即不言动,今晨已奄逝”的事,是古人醉酒丧生悲剧之一幕;如今醉卧街头,醉态百出,因酒误事、闹事、误伤、早夭的悲剧上演得更加频繁。还有更可恨地是假酒害人,1998年春节前后出现在山西的严重的假酒中毒致死大批人命案,又一次向人们敲起了警钟。有调查说,早产儿、痴呆儿的增多,与父母酗酒有直接关系,酒已经影响到了下一代人的质量和国人的素质。“过饮不节,杀人顷刻”!那种见酒就醉、一醉方休、借酒发疯的酒场“英雄”是当不得的,那种劝不倒人不罢休,醉不倒人不散场的恶作剧再不敢上演了。

3.3 相关连接 《本草纲目》对饮酒的禁忌和解酒的问题都有详尽的论述,说到禁忌时强调:“凡酒忌诸甜物,酒浆照人无影(注:含杂质多,混浊,不清晰)不可饮”;“酒合乳饮,令人气结。同牛肉食,令人生虫。酒后卧黍穰,食猪肉,患大风”;烧酒“与姜蒜同食,令人生痔”,“北人习而不觉,南人切不可轻生饮之”;酿酒有毒,“热疾、齿疾、疮疹人,不可饮之”;葡萄酒“至二三年,乃有大毒(注:已成为细菌的培养基)”,不可饮;“醉卧当风,则成癜风。醉浴冷水,成痛痹”;“酒后食芥及辣物,缓人筋骨。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他的这些说法,有的是经验之谈,需要进一步研究;有的是科学总结,确实是经得起推敲的,与现代的研究结论无二。如酒后饮茶的问题,一直被误认为是解酒的窍门,实际上,酒后饮茶,特别是饮浓茶对肾脏的损害是很严重的。饮酒后酒中的乙醇通过胃肠进入血液,在肝脏中转化成乙醛→乙酸→二氧化碳和水,之后由体内排出。酒后饮茶使茶叶中的茶碱迅速对肾发挥利尿作用,促使在肝脏中尚未分解完的乙醛提前进入肾脏。乙醛是一种能够对肾脏造成损害的有害物质,而肾脏又没有这方面的解毒功能。所以,经常饮酒又习惯在酒后饮浓茶的人,肾病的发病率相对就高,这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说法完全相吻合。另外,酒中乙醇的刺激作用本已相当强烈,加上喝浓茶对心脏产生的刺激作用,心脏因此受到的恶性刺激迅速增加,心脏病的发病率也会呈上升趋势。如何解酒?《本草纲目》总结出了一些有用的方法,筛选出了一批有效的药物,制订出了一组有益的处方。有效的解酒药有白茅根汁、葛根汁、水萍、菰笋、秦艽、苦参、地榆、菊花、枳椇、葛花、赤豆花、绿豆粉等,其机理是“寒胜热也”。有益的解酒处方如:①用冷水、绿豆粉、蚕豆苗煎汤内服;②用悬钩子、木鳖子醋磨灌服;③用天南星、朱砂作丸口服;④用神曲、萝卜、蔓菁煮粥饮汁;⑤用白菜籽研末以井水服;⑥用杨梅干口嚼;⑦用桑椹汁、苦竹叶水饮之等。

人生只有一次,为酒伤身、送命,对于个人、家庭、社会都无益处。劝君少饮一杯酒,“屈量”未必不英雄。

4 年三十,包饺子

4.1 节俗溯源 饺子,在一些地区被称为“扁食”,大概是以其形状而命名的。年三十,就是传统的“除夕”,就是春节的前一天晚上。吃饺子的时刻,各地不同:有入夜就吃的,叫做“早早进入新年”;有半夜才吃的,说这是“新旧相交的纪念饭”。如果按照我国古代的甲子计时法,这饺子自然是应当在半夜里吃才对的。因为这一时段被称为“子时”,“饺子”与“交子”谐者,此时进食饺子,具有“交子时”的含义,新年与旧年交替此时完成了。唐代诗人史青在唐明皇命题为《除夕》的五步诗中吟的“今岁今宵夜,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的诗句,指的就是这一特定时辰。

1968年,在距今近2000年的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的唐代墓葬中出土了饺子的实物,形状与今天的饺子完全一样。用饺子作为死者的陪葬物品,足见饺子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了。根据饺子的形状,自古至今也有许多不同的叫法,如“角子”、“偃月馄饨”、“汤中牢丸”、“元宝”等。许多地方还把春节吃的饺子专门包成金元宝形状,并在其中包入硬币,以预示来年发财;包入糖果,以预示未来的日子甜甜蜜蜜;包入花生(又名“长生果”),以祝愿人们健康长寿。因此,除夕午夜吃饺子的这种习惯,有寓意团结、表现吉祥、辞旧迎新等多重含义,往往男女老少一齐动手,一边守岁,一边畅谈,一边包饺子,甚至把第二天早晨要吃的都包出来了,真正体现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和乐趣。

4.2 健康话题 选定饺子作为年夜饭,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饺子的成分起码体现了两条非常重要的营养学原则:一是主食和副食的搭配,用主食(面粉)作皮,副食(肉和蔬菜)作馅,既味道鲜美,又省工省时,饱腹和营养并重,连外国人吃了都赞不绝口。二是肉类食品与蔬菜的结合,或以肉为主菜为辅,或以菜为主肉为辅,或肉菜各半,不仅营养丰富、全面,而且易于为人体接受。应该说,这是符合国人营养需求的一种创造,难免它经久不衰,成为人们世代喜爱的食品。

国外也有吃饺子的,但时间不一定是在春节,内涵与我国的也不尽相同。如近邻俄罗斯、印度、朝鲜、越南也都有饺子,俄罗斯的饺子个头大,要在牛骨汤里煮;印度的饺子不是煮着吃,而是烤食;朝鲜的饺子是牛肉馅的,还放有大量的辣椒;越南的饺子是鱼肉馅的,还加入了大量的橙皮、鸡蛋、猪油。远在美洲的墨西哥人也吃饺子,馅是用洋葱、番茄、芹菜、牛肉做成的,还不失西餐的成分。西欧意大利人的饺子像中国的菜饼,把馅加在两块面之间煮食。匈牙利的饺子馅是果酱加上猪油、鸡蛋之类,是名符其实的甜咸味道大混合……

不过,最有讲究的还是中国的饺子,这是世所公认的。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逐渐改变,中国的饺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如饺子皮由原来的面粉扩展到米粉、土豆粉、豆腐皮;饺子馅则除了牛、羊、猪、鱼、蛋等肉类为主题外,配入的蔬菜品种日渐多起来,萝卜、白菜、油菜、茄子、冬瓜、茴香、西红柿等均可入围。因此,也就有了三鲜饺子、红油饺子、水晶饺子、清素饺子等几十个品种。饺子的吃法也由清煮发展到蒸饺、煎饺、炸饺和加入各种汤类的高汤水饺。还有将饺子与面条合在一起煮食的,美其名曰“金丝穿元宝,越过越热闹”。“热闹”,在这里有吉庆之意,象征日子过得红火。

4.3 相关连接 饺子已经成了我国人民的寻常食品,除春节必吃饺子体现传统生活习俗和象征特定的意义外,平时随便都可食用的。按照营养学观点和机体健康的需求,饺子皮要尽量薄一些,以利于机体的吸收。所用面粉以普通粉最好,不必强求用上白粉。近年来,市场上的面粉越来越白的现象值得注意,滥用改良剂的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据某省卫生部门对175种市售面粉的监测发现,超标运用稀释的过氧化苯甲酰作改良剂,“强行”使面粉变白的就有110种,超标率达44.75%,最高的竟超出国标7.85倍,由此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可想而知!饺子馅应以蔬菜为主,肉类为辅,以利于机体吸收。纯猪肉的灌汤饺子和猪油水饺应限制食用,以免造成营养失调和诱发部分疾病的发生。饺子吃法仍应以清煮为主,东北人习惯于“一碗饺子一碗汤”的吃法不无道理。应当提倡吃饺子喝汤,用“原汤化原食”。吃饺子时,配些醋、蒜之类的佐料有科学道理,可以运用。油煎、炸食饺子的吃法不宜经常使用,因油炸食品有促衰老的副作用,与老年性痴呆等多种疾患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2011-12-10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2.075

1672-2779(2012)-02-0104-04

(本文校对:王治华 )

猜你喜欢

饺子
饺子
幸运饺子
冬至
——要端饺子碗
半个饺子
饺子
饺子浮起来了
包了多少个饺子
创意饺子
好吃好玩的饺子
包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