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
2012-01-29曾龙英
刘 丽 曾龙英
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
刘 丽 曾龙英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成都 610072)
儿童;手足口病;护理
手足口病是一种主要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及口腔水泡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患病最多,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尤其是3岁以下的孩子。病毒寄生在患儿的咽部、唾液、疱疹和粪便中,不仅可通过唾液、喷嚏、咳嗽、说话时的飞沫传染给别的孩子,还可通过手、生活用品及餐具等间接传染。该病为病毒感染,常呈暴发流行,大多数患儿症状较轻,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对手足口病的治疗目前缺乏特异、高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护理为主。因此加强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对于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显得非常重要。我院于2009年4月至2009年10月收治手足口病98例,年龄3个月至7岁,经过治疗及护理全部痊愈,现将护理与预防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8例患儿中,男56例,女42例;年龄3个月至7岁;发热72例,其中发热程度不等;手足臀部皮疹及口腔溃疡者98例;白细胞升高者39例。
1.2 护理方法
1.2.1 消毒隔离 将患儿安排在同一病室,病室空气流通,每天用消毒机空气消毒1h;病房地面、患儿可接触的物品表面每天用500mg/L的84消毒液擦拭2次;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或煮沸消毒,不宜煮或浸泡的物品置日光下暴晒;呕吐物及粪便用1:100的含氯消毒液混合1h后倒掉;接触患儿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要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生活垃圾用双重黄色的医用垃圾袋捆扎好标明,按感染性废物处理。病区有明显的隔离标识,限制家属及患儿的出入。医务人员接触每一位患儿后,要认真洗手或用快速消毒液消毒双手。
1.2.2 心理护理 手足口病患儿年龄小,由于病毒感染导致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初到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医护人员和诊疗护理操作带来的不适等,极易产生恐惧心理。有的患儿因为口腔疱疹疼痛而进食受影响,家长特别焦急,家长的紧张情绪也感染患儿,导致患儿紧张不安,哭闹烦躁。这不仅影响护理操作,还不利于患儿休息,在护理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不仅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还要对家长进行心理护理。护理人员态度要亲切、热情、和蔼,做治疗时采取鼓励表扬法,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儿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环境,避免哭闹,配合治疗。护士应耐心做好健康宣教,让患儿特别是家长了解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
1.2.3 病情观察 观察患儿神志、精神状态、表情、生命体征、尿量、神经系统表现、电解质及血气变化。如患儿出现高热、精神差、频繁呕吐、抽搐、呼吸急促等,要及时报告医生,转入重症病房,及时给予加强治疗护理。
1.2.4 皮肤护理 被褥要清洁干燥,衣着要舒适柔软。疱疹在手部及臀部较多,部分有水泡,因此要修剪患儿指甲,避免抓破疱疹引起感染。疱疹破溃时应用碘伏擦拭,手足部疱疹未破溃时以炉甘石洗剂擦抹。臀部有疱疹者大小便后及时清理臀部,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1.2.5 发热的护理 发热是手足口病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一般为低热或中等热,无需处理,嘱其多喝温开水,对于体温在37.5~38.5℃的患儿,给予头部冷敷、洗温水浴、冰袋等物理降温,如体温超过38.5℃,可根据医嘱服用布洛芬混悬液或退热栓塞肛,注意不要用激素类药物退热,以免皮疹扩散。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防止患儿高热惊厥。
1.2.6 饮食的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蛋汤、菜粥等。食物以温凉、清淡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过咸等食物。对于因拒食、厌食而造成脱水、酸中毒的患者,及时补充液体,纠正酸碱失衡。
1.2.7 口腔护理 患儿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延、哭闹不眠等,因此要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患儿,可用棉球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必要时可用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与患儿口腔糜烂部分或涂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愈合。
1.2.8 健康教育 本病为婴幼儿期常见的传染性强、传播快的传染病。嘱家长2周内勿送患儿到幼儿园或公共场所,教会家长做口腔、皮肤护理,注意饮食调节。本病不是终身免疫性传染病,可因再次感染而发病,应加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家长和小孩特别要注意洗手,孩子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家内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在流行期不宜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2 结果
经过5~14d的精心护理,体温恢复正常,皮肤疱疹消退,口腔溃疡愈合,精神、食欲恢复,痊愈出院。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急性传染病[1]。传染源为患儿和隐形感染者,主要经过胃肠道和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儿皮肤上的水泡和分泌物传播。多发生于儿童,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所以护士在手足口病区应加强隔离,注意向陪护人员宣教,积极认真观察病情,及早发现重症病例,及早抢救以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因幼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对疾病的感受不能描述,需要护理人员细致的病情观察和护理,发现异常早期干预,及时处理,同时需患儿家人的积极有效的配合。
[1]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799.
2011-12-01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2.055
1672-2779(2012)-02-0078-02
(本文校对:苏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