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主为哕”理论指导针刺治疗肝病腹水伴呃逆43例
2012-01-29李建宇刘飞飞史文丽刘士敬
李建宇 刘飞飞 史文丽 刘士敬
“肺主为哕”理论指导针刺治疗肝病腹水伴呃逆43例
李建宇 刘飞飞 史文丽 刘士敬
(解放军 302 医院门诊中医科,北京 100039)
腹水;呃逆;针刺疗法;鱼际;肝病
呃逆,中医古籍称“哕”,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主为主症的一种病症,俗称“打嗝”。我科以《灵枢•口问》篇“肺主为哕”理论为指导,对43例肝癌及肝硬化并腹水的患者出现呃逆,采用补左手太阴少商为主的针刺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3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确诊之肝癌、肝硬化并腹水的病人,其中肝癌26例(11例为术后患者),肝硬化17例;25例患者是曾采用过针刺或穴位注射内关、足三里穴无效而转诊者。年龄最小38岁,最大75岁;男39例,女4例;呃逆时间最短为12h,最长为10d。
1.2 治疗方法 ①主穴取左手太阴鱼际穴(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配穴左足太阳至阴穴(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灵枢•阴阳系日月》篇提示:阴历正月、二月、三月为左足三阳经脉禁刺之月,故此时以右足阳明厉兑穴(第二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代替左足太阳至阴穴。②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手法使用《标幽赋》旋转补泻手法,即:捻针时大指向前、示指向后转,同时嘱患者呼气为补;捻针时示指向前、大指向后转,同时嘱患者吸气为泻。左手太阴鱼际穴用补法,左足太阳至阴及右足阳明厉兑用泻法。③操作:要求统一刺激量,进针后留针候气,10min后旋转针体,先行补法,旋转针体7次,再行泻法,旋转针体8次,待10min后起针。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一次治疗后评定24h内疗效。疗效标准:呃逆控制、症状消失为痊愈;呃逆频率减小,程度减轻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为无效。
2.2 临床疗效 治疗后4h内痊愈17例,有效19例,随后在治疗后4~12h内痊愈16例;治疗后4~12h内见效4例,随后在24h内痊愈2例;治疗后12~24h内有效1例。治疗后12~24h内仍无效2例。24h内有效率95.3%。其中4h内有效率占总有效率的46.3%。
2.3 典型病案 王某,男,53岁,2008年6月27日下午,肝右叶癌伴腹水在我院住院治疗,因出现持续呃逆2d,病房医师予穴位注射内关、足三里穴无效而邀我科会诊。查体:脉弦滑,舌淡。予补左手太阴鱼际,泻左足太阳至阴。当行泻左足太阳至阴穴时,患者配合吸气时呃逆即止,出院时未再复发。
3 讨论
《灵枢·口问》篇曰“肺主为哕”[1],“哕”为何与肺相关?《灵枢•口问》篇以肺与胃的生理关系来解释:“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而“哕”的发生是由于“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功,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2]。
肝癌、肝硬化中晚期患者多伴腹水,属中医寒饮内停之证,寒饮流于肺,则“新谷气”不得“上注于肺”,而致“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对于“哕”的治疗,《灵枢·口问》篇指出当“补手太阴,泻足少阴”[2]。考虑肝癌并腹水患者之呃逆与饮邪内停有关,而《素问•经脉别论》篇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调整《灵枢·口问》之治疗方案为:补手太阴少商,泻足太阳至阴。这样配伍既可温肺以气化寒饮,又可导寒饮从膀胱而泻。同时这种配穴法又符合“天元针刺法”中的“十二经对冲取穴法”[3]原理。
由于《金针赋》认为旋转补泻手法之补泻“左与右各异”[4],即左右同名穴位补泻结果不同。因此我们将补泻穴位之左右明确化:补左手太阴少商、泻左足太阳至阴。由于《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指出“病在脏者取之井”,而肝癌、肝硬化患者病邪深入五脏已久,故取井穴通达五脏元气乃可获效。
《灵枢·阴阳系日月》指出“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目前我们虽然不明其理,但仍应尊重传统,况且肝硬化、肝癌病人,更应避免伤及其正气。故在阴历正月二月三月间不用左足太阳至阴穴,而改泻右足阳明、井穴、厉兑以和降胃气。
实践证明,本方法具有取穴精当、操作简单、见效快速、疗效确切的特点,故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1] 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释[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53.
[2] 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释[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47.
[3] 李建宇,董时军,刘士敬.十二经对冲取穴法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举隅[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29(4):40-42.
[4] 杨甲三.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816.
2011-12-05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2.029
1672-2779(2012)-02-0047-02
(本文校对:张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