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用药对胃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2012-01-28姚俊芳吴慧丽
张 利 姚俊芳 吴慧丽
联合用药对胃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张 利 姚俊芳 吴慧丽
(河南省郑州市中心医院消化一科,郑州 450007)
研究雷帕霉素联合阿霉素对胃癌细胞(BGC-823)增殖抑制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机制。细胞培养,通过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雷帕霉素(RAPA)干预组、阿霉素干预组及联合干预组对胃癌细胞系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及凋亡率;western试验检测抑癌基因p53、APC、DPC4蛋白表达水平。RAPA能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其促凋亡作用最弱;单独应用阿霉素及阿霉素联合20.0nmol/L RAPA均可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且联合应用抑制率显著升高(<0.0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阿霉素及联合应用均可增加胃癌细胞的凋亡率(<0.01);western试验提示联合应用组p53、APC、DPC4蛋白表达水平升高。RAPA能抑制胃癌生长,mTOR信号通路参与调控胃癌细胞的增殖与凋亡,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RAPA可提高抑癌基因p53、APC、DPC4蛋白表达、增强阿霉素的抗肿瘤效应。
胃癌;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雷帕霉素;阿霉素;中医病因
目前肿瘤治疗热点在分子水平,mTOR信号通路与肿瘤发展和转移有关,作为Akt下游的重要底物之一,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是一种非典型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可以整合氨基酸、能量、生长因子所激发的信号通路,借以调控细胞生长增殖和细胞周期,通过控制其下游与翻译、转录有关的多种蛋白的磷酸化来发挥其生物学作用,在细胞的生存、生长和增殖中起中心调控作用,其转导的信号通路的异常与多种肿瘤的形成密切相关,是肿瘤理想的治疗靶点之一[1]。本研究为阿霉素及其联合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对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株的杀伤和抑制作用及检测抑癌基因p53、APC、DPC4蛋白表达,并探讨其机制,以期为寻找新的化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doxorubicin,噻唑蓝(MTT),二甲亚砜(DMSO),胎牛血清,RPMI-1640,碘化丙啶(PI),96孔培养板,酶联检测仪,流式细胞仪,CO2孵箱,细胞计数板,雷帕霉素,细胞裂解液(晶美生物),western-bloting试剂盒,p53、APC、DPC4兔抗人一抗,羊抗兔二抗,Ecl试剂盒(Santa公司)5*上样baffer,电泳和电转槽,底片、显影液和定影液。
1.2 细胞株和细胞培养 ①细胞株:人胃癌细胞株BGC-823(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细胞库);②细胞培养:将胃癌细胞在培养箱中进行单层传代培养,2d更换培养基1次,1∶4常规传代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
1.3 MTT毒性实验 细胞96孔培养板贴壁后,实验组换成单用doxorubicin、雷帕霉素及它们的混合液,对照组加等量相同不含药物培养液。药物作用24h后,于每孔中加入配制的0.5% MTT 20μl继续培养4h,弃上清,加入150μl DMSO,在混合振荡仪上振荡15min,使结晶物充分溶解后,于酶联检测仪上570nmol波长,测定各孔吸光光度值。计算细胞毒性值(CT%),CT%=(1-OD处理/OD对照)×100%。分别实验5次,结果以平均值±标均差表示。
1.4 流式细胞仪 检测doxorubicin、雷帕霉素及它们的混合液对BGC-823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取中效浓度雷帕霉素(20nmol/l)、单加阿霉素(Dox,0.3µmol/l)组及联合组,于药物作用24h后,分别对各样本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并计算凋亡率。
1.5 Western-blot检测p53、APC、DPC4蛋白表达 取对数生长期肿瘤细胞先加无血清培养液24h后,再按以上分组后分别加药,收集细胞,加裂解液提取总蛋白,通过Western-blot检测p53、APC、DPC4蛋白表达,测定积分灰度值,将p53、APC、DPC4/β-actin的比值作为蛋白表达的相对量。
1.6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mean±SD表示,采用SPSS 13.0软件,单纯比较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别用Independend-Samples t Test。随机区组间三者或以上计量资料的两两比较,用Fisher LSD检验。
2 结果
2.1 MTT法测定细胞生存率 各实验组和对照组,药物作用24h后,分别对各组吸光值和细胞抑制率进行检测,并列表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3组均有肿瘤细胞抑制作用,以阿霉素较为明显,且联合作用抑制作用最为显著。
2.2 细胞周期和凋亡的检测结果 3组与对照组在各期、增殖指数和早期凋亡率上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而阿霉素单用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期细胞比例、PI和早期凋亡率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显示雷帕霉素及其联合应用组药物作用肿瘤细胞后,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处于G0–G1期的比例增多,说明药物作用后细胞G1期延长和不增殖细胞群即G1期细胞增多,G1期延长意味着细胞增殖周期延长,增殖缓慢,而相对增殖期细胞减少,以联合组最显著;并分析含RAPA组的S期细胞比例可见,该期细胞明显减少,在联合组中更为突出。
2.3 western-blot对不同分组处理的胃癌细胞p53、APC、DPC4蛋白的检测 对照组及处理组药物干预肿瘤细胞24h后,裂解细胞行免疫印迹p53、APC、DPC4蛋白表达检测,各灰带值分别与β-actin进行效正。3组p53、APC、DPC4蛋白表达,阿霉素无明显差异,雷帕霉素组较为明显,且联合以上表达明显增强。
3 讨论
胃癌属中医反胃、噎嗝、胃脘痛、瘕、积聚等病证范畴。对于胃癌的成因,目前的认识主要有3个方面,一为正虚致病说,二为热毒致病说,三为痰凝血瘀说[2]。另外,气血瘀结、精神因素、脾胃失调、饮食不节等也是常见的致病因素[3]。
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以下简称PI3K)信息传导通路的激活已被认为是肿瘤细胞抗凋亡的主要机制之一[4]。Akt[5]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该激酶可调节对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癌基因Ras起反应的细胞生存信号。PI3K和其它上游激酶参与Akt的激活[6]。
目前,我们公认的一些抑癌基因其中很多,主要与消化道肿瘤相关的有:p53、APC、DPC4,其中p53在所有恶性肿瘤中,50%以上会出现该基因的突变。由这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一种转录因子,其控制着细胞周期的启动。许多有关细胞健康的信号向p53蛋白发送。关于是否开始细胞分裂就由这个细胞决定。如果这个细胞受损,又不能得到修复,则p53蛋白将参与启动过程,使这个细胞在细胞凋亡中死去;APC基因是由Herrera于1986年对1例格德纳综合征(葡萄糖注射液)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时发现的一个新的抑癌基因,APC基因突变将导致其编码的APC蛋白的改变,产生截短的无活性的APC蛋白,截短APC蛋白可以通过与野生型APC基因产物结合而产生一种负显性作用,使其不能正常地发挥生理功能,导致细胞粘附、生长、分化、增殖、凋亡调控和细胞内信号等方面的重要改变,使细胞发生癌变,DPC4是新发现的抑癌基因,在消化道肿瘤,特别是胰腺癌中,约一半存在DPC4的缺失,DPC4基因参与TGF-β细胞内信号传导,是信号传递蛋白SMADs的功能中心。TGF-β的生物学效应都是Smad4与通路中不同蛋白连接作用的结果。
作为Akt下游的重要底物之一,mTOR是一种跟PI3K/Akt通路相关的蛋白激酶,能通过磷酸化激活与mRNA翻译相关的蛋白p70S6K等来增强mRNA的转录和翻译,也能通过磷酸化灭活翻译抑制蛋白4EBP1等。Akt通过磷酸化mTOR的Ser2448位点而激活mTOR,提高mRNA翻译的效率,从而增加一系列与细胞生长和分化相关蛋白的表达,加快了肿瘤的发生。Akt/mTOR通道有:①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生存;②促进细胞周期运行;③提高血管内皮因子表达,促进血管形成;④促进恶性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等。
进展期肿瘤的治疗问题,主要是手术切除和解决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而对细胞调控点的抑制作用是解决细胞增殖的关键,细胞周期的调控点有3个:G1期控制点,S期及M期控制点。此次试验结果提示,RAPA可调控胃癌细胞生长周期,作用点主要是对G1期控制点,联合阿霉素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并可以增加阿霉素细胞毒性效果,细胞凋亡明显增强。结合western-blot检测结果,我们可以推出,通过抑制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道,直接或间接增强了一些抑癌基因如p53、APC、DPC4的表达,从而调控细胞凋亡。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道可通过调控抑癌基因,参与胃癌细胞的增殖与凋亡,雷帕霉素可增强阿霉素的抗肿瘤效应。
[1] Lang SA, Gaumann A, KoehlGE, et al.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is activated in hum an gastric cancer and serves as a target for therapy in an experim entalm odel[J]. Int J Cancer,2007,120(8):1803-1810.
[2] 刘成林,刘丽萍.胃癌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4,18(3):209.
[3] 刘友章,于向民.胃癌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J].新中医,1996,28(12):51.
[4] Cantley LC. The phosphoinositide 3-kinase pathway[J]. Science, 2002,296 (5573):1655-1657.
[5] Nicholson KM, Anderson NG. The protein kinase B/Akt signalling pathway in human malignancy[J]. Cell Signal,2002,14:381-395.
[6] Garg A, Aggarwal BB. 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kappaB as a target for cancer drug development[J]. Leukemia,2002,16(6):1053-68.
(本文校对:苏玲 收稿日期:2012-02-05)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6.076
1672-2779(2012)-06-01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