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充盈探究之乐
2012-01-28陈福辉
陈福辉
(南安市码头中心小学,福建 南安 362300)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善于点引,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让学生的创造精神得以充分释放,使语文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一、创氛围,乐参与
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是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有效的问题能创设出一个充满张力的情境,能造就一个充满诱惑的现场,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极大兴趣。例如,在教学《一块特别的石头》这一课时,我带学生到多媒体教室上课,上课伊始,我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块精致的大石头,这下子,同学们的眼光都集中在这块石头上了,我便问:“大家看到这块大石头后有什么想法吗?”有的说这是山上的一块大石头,没什么特别的;有的说这肯定是一块不同寻常的大石头,应该研究它是从哪里来的。我就顺势启发:“在李四光的眼里,这到底是一块怎样的大石头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到课文中寻找答案,看看这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于是,学生带着极大好奇心投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
实践证明,富有启发性的故事、生动的生活实例都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强的小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新知的内在需要。
二、巧设问,引参与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1.于课题上发问
小学语文教材中处处都有疑问,有的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文眼进行质疑,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教学《可爱的西沙群岛》时,问学生读题后遇上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西沙群岛可爱在哪里”,教师顺势导读课文,学生就可以总体上领悟到西沙群岛“可爱”的真正含义。
2.从重点处发问
即找准教学重点设疑,诱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如教学《桂林山水》,可引导学生于重点处质疑:漓江水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文中是怎样形容的?学生带着问题研读、深思,便能形象地再现出“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情境,如“在画中游”,油然而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
3.抓关键句发问
句是指一些含义深刻的或对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词句包括中心句、过渡句等。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质疑,能帮助学生抓文章的重难点,加深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能干的钟点工》时,在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与情感后,抓住“能干的钟点工是谁,他有什么本领”这一句,以“能干”为突破口,先让学生说说什么叫“能干”,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能干”质疑,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了“钟点工的‘能干’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的问题,我接着引导学生把有关句子在书上标注出来并读一读。找出了这些关键的句子,学生对全文便有了一个整体理解。
4.在困惑点发问
教材本身的矛盾处往往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应该抓住这些地方,引导学生边读边思,在困惑处、模糊点发问,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能使之产生特殊好奇心,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如一位老师在教《草船借箭》时,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让学生再齐读课题,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说:“诸葛亮明明是用草船去骗曹操的箭,使曹操损失了十万支箭,课题应该改为‘草船骗箭’才对”。这位老师并没有马上给予反驳,而是因势利导:“这位同学的这种想法不无道理。是啊,课题中为什么没有用‘骗’而是用‘借’字呢?”这样,抓住学生这种认知上的矛盾,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地阅读探究。
三、教方法,会参与
要使学生学习探究性阅读,读出个性,就要注重让学生掌握探究性阅读方法。
1.资料收集法
即引导学生根据需要,查阅有关工具书、图书、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学会做资料卡、记读书笔记等,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解读文本,提高探索创新的能力。如笔者在教学《赠汪伦》之后,让学生去收集、交流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去研读、体会和交流。
2.动手实践法
小学生天生好动,在活动中最容易使他们集中精力萌发探究热情。课堂教学应成为学生的一种动手实践的活动场所。如读《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可让学生动手实验,推理证明;在读《詹天佑》这课时,可让学生用画表现出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采用的不同方法,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课后,可布置给学生一个作业:詹天佑的杰出在于创新,生活中,你有哪些新发现、新想法、新尝试。
3.对比研读法
即让学生进行文本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比较和文本间的比较研究。如读《黄山松》一文,比较、研讨诗人前后两次写黄山松的不同,领略其无限情味;如教学《鸟的天堂》,引导学生研读作者两次写鸟的天堂的不同之处,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