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五个“教学机智” 彰显科学课堂活力

2012-01-28陈容斌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南北极教学机智壁虎

陈容斌

(宁德市古田县第二小学,福建 宁德 352200)

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迅速、敏捷、准确地做出判断,并能灵活地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特殊心理能力。那么,如何运用教学机智,让科学课堂彰显生命活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巧设情境,化“无序”为“有序”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发现有一些学生爱冲动、偏激、搞恶作剧,有意无意地干扰课堂秩序。此时此刻,有的老师会马上停止原有的教学活动,及时批评个别学生,以便课堂教学“正常”开展,这种处理方式未必十分理智。

有一次,笔者教三年级《水和水蒸气》一课时,刚走进教室,就见课堂闹哄哄的,这时如果教师用“高八度”声音严肃批评,虽可以立竿见影,但未免冷漠生硬,也影响了课堂气氛,如果不予理睬又会损害教师威信,怎么办呢?我当时沉着应对,巧设情境:我走到讲台前一声不吭地取了块抹布放到水槽里浸湿,然后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下“安静”二字,本来嘈杂的教室顿时静了下来,同学们都把目光聚焦在黑板上,有的小声议论:“‘安’字的点没了。”有的窃窃私语:“‘静’字也变模糊了。”还有的大声说:“为什么粉笔写的字很清晰,而今天老师写的字越来越模糊了?”过了一会儿,“安静”二字消失了,同学们感到很惊讶。我对同学们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就这样,教师巧设情境,以“静”制“动”,化“无序”为“有序”,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引到科学教学内容上来,为新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借机施教,化“意外”为“精彩”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的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这个动态的旅程中,课堂“意外无处不在”,教师“挑战也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捕捉课堂“意外”资源,借机施教。

例如,教学《动物的卵》一课。上课伊始,当学生欣赏课件播放的各种动物的卵之后,教师问:“仔细观察这些动物的卵,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思考片刻后,许多同学都举起小手,而陈灿同学的眼睛却总是朝向墙壁,我提问陈灿同学,他立即站起来说:“壁虎。”(同学们哄堂大笑)“你们笑什么,墙壁上的确有壁虎呀。”陈灿同学坚持自己的说法。这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一下子沸腾起来,同学们议论纷纷,目光不住地搜寻壁虎的行踪。我想:这课没法上了,应该怎样处理呢?我沉思了片刻,心想:这也许是挑战教师的教学智慧,何不“借机施教”、巧化“意外”呢?“谁能逮到壁虎?”话音刚落,只见陈灿同学挥起扫把往墙上一扫,壁虎立刻落地,再往前一扑,逮着了壁虎。我连忙将壁虎安放在昆虫盒里,并放在展示台前,“你们想观察壁虎吗?”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想!”我说:“给你们10分钟时间观察,然后再互相讨论各自的观察结果。”

(10分钟过去了)

师:“谁愿意将你的观察结果与大家进行交流呢?”

生1:壁虎的头呈三角形,长着一对大大的眼睛,四只脚,身长大约10厘米,拖着长长的尾巴。

师:你观察得真细致。

师:壁虎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

生2:壁虎的尾巴是用来防御敌人的,当它遇到危险的时候就会弃尾而逃。不过不用担心,断掉的尾巴过不了几天便会再长出来。

生3:壁虎有很大的药用价值,药效全在尾部,可以治疗神经衰弱、肺结核、老人虚弱性喘咳等。

生4:我还知道吸盘、方便挂钩都是模仿壁虎的脚创造的。

师:壁虎是吃什么长大的?

生6:壁虎是一种有益的爬行动物,它专门吃蚊子、苍蝇和蛾类等昆虫。

师:你们认为怎么处理今天逮到的壁虎?

生:应该放回大自然,让它捕捉更多的蚊子。

师:你们真有爱心,懂得关爱壁虎的生命,老师支持你们的做法。

师:壁虎是胎生还是卵生的?还有哪些动物是胎生(或卵生)的?请同学们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一只可爱的壁虎不期而至,虽打乱了教师的预期教学任务,但教师及时捕捉“意外”资源,借机施教,衍生出别样的“精彩”课堂。

三、即兴幽默,化“腐朽”为“神奇”

海特认为:“幽默是一个好教师最优秀的品质之一。”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课堂上适度适时进行幽默调侃,是唤起学生注意、避免发生分心型偶发事件的有效方法。

例如,某一位教师上课时看见同学们个个耷拉着脑袋,显得特别疲惫,当时他心中很是着急,怎么办呢?忽然灵光一闪,便轻咳一声,故做轻松,从容说道:“今天我发现班上有几匹千里马,他们跟着老师跑得很快,唯恐落在最后,但我还发现有几只乌龟,他们在家门口慢慢地爬呀爬,还有几只背着重壳的蜗牛……谁是千里马,谁是乌龟、蜗牛,我会细细地观察……”还没等老师说完,大家都重新振作起来,个个都说要争当“千里马”。

教师的即兴幽默有语趣也有易趣,有理趣也有情趣,如春风化雨,妙不可言,具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功效。

四、正视错误,化“失误”为“顿悟”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能发生错误的学情信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责怪学生,更不应数落学生先前的诸多不端行为。恰恰相反,教师要提供时机,创造条件,巧妙诱导,使学生及时纠正失误,帮助学生迂回前进,挽回尊严,找回自信,这是教学机智运用的最高境界。

例如,一次县级公开观摩教学《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最后再将实验结果公布于众。结果教师发现大多数小组100毫升的水能溶解34~36克食盐,而第五小组溶解的食盐量却高达54克,实验数据反差极大,显然与事实不符。怎么办?教师是回避学生的错误,一笔带过,还是捕捉学生的错误资源,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实证的过程?这位教师是这样应对的:

师:第五小组同学的实验数据和其他小组相差近20克,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可能是算错了。

生:可能是食盐还没有完全溶解就拼命地往烧杯加食盐。

师:第五小组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么操作实验的?

第五小组代表:先是放入3包,再放入3包,以为是比较食盐放入包数,后来才发现杯底还有很多食盐没有溶解。

师:这种操作方法对吗?

生:不对。

师:没关系,学习就是在不断出现错误、不断纠正错误中进步的,克服了错误,就会获得成功。

师(微笑地说):请第五小组材料员领取食盐、烧杯、水,再操作一次。

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因一时冲动、粗心而造成的错误,没有批评指责,而是用微笑来应对,让他们及时找出失误原因,及时纠正错误,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五、因势利导,化“预设”为“生成”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即使课前准备再充分,也很难“应付”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情况,因为学生的心态在变,对知识的理解在变,知识经验的积累也在变,需要教师用“心”领悟,捕捉课堂生成点。

例如,教学《磁铁的相互作用》一课,学生通过实验认识了磁铁有南北极、磁铁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后,在巩固应用环节,我出示一根两端分别是红、白色但没有标明磁极的条形磁铁问大家:“你们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判断这根条形磁铁的磁极吗?”坐在第一排的陈雯倩同学反应特别快,高举小手,走到台前,我将手中的磁铁递给她,不料,她没拿稳,磁铁掉在地上摔成了两半,恰好断在红、白交界处。雯倩同学生怕老师责骂,低着头不吭声。我立刻从地上捡起摔断的两根磁铁,智多星魏嘉烨同学叫起来:“老师,您的磁铁南北极分家了,还是扔掉换一根磁铁再做实验吧。”其他同学也跟着附和,我心里咯噔一下,但还是沉住气,何不因势利导,利用断了的磁铁探究一番呢?

师:磁铁断了以后,真的是南北极分家,变成废品了吗?

生1:一根是南极,另一根是北极。

生2:因为断了,两根都没有磁极。

生3:两根磁铁都有南北极。

师:大家意见不统一,怎么办?

生4:要通过实验验证。

师:请陈雯倩同学辨别断了的磁铁是否有南北极。

陈雯倩同学将断的磁铁的一端(红色的)与完好无缺的磁铁(标明磁极)的北极接近,吸在一起,又与南极接近却相互排斥。这块红磁铁断的那端变成了南极,白磁铁断的一端是北极。

生5(爱钻牛角尖的刘鑫同学)提出异议:如果把断掉的两根磁铁再连接在一起,南北极会变吗?

师:请刘鑫同学为大家演示。

刘鑫同学小心翼翼地将断开处接近,惊奇地发现两根磁铁又吸在一起了,又将标明南北极的磁铁的一端分别接近断磁铁的两端,果然南北极不变。这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显而易见,科学课堂上的问题生成是真实而美丽的,稍纵即逝,可遇不可求,教师要有善于捕捉问题生成的火眼金睛,顺势引导,让学生的学习在“动态生成”中挺进,让课堂中的“插曲”演绎出精彩。

总之,教学机智时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体现着教师的风格与教学水平的成熟程度。教学机智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精深的思维能力、敏捷的反应能力,还要有乐观的情趣、开朗的胸襟、幽默的性格、丰富的阅历。让我们怀揣一颗敏感而柔软的心,将科学课堂演绎成时而和风细雨,时而凉风习习,时而浪花点点,时而激流澎湃,时而彰显活力的课堂吧!

猜你喜欢

南北极教学机智壁虎
勇敢与小心
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
壁虎
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
浅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关注主体,提高效率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机智的研究
浅谈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机智的重要性
捉壁虎
南北极直通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