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丧葬仪式的社会功能——以湖北农村传统丧葬仪式为例

2012-01-28何秀琴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逝者仪式村庄

何秀琴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民政系,湖北武汉430079)

丧葬仪式作为农村的红白事之一,历来为世人重视。随着殡葬改革的深入,一些迷信的丧葬习俗正逐渐消失,被新的习俗代替。但多数农村地区依旧举行一些传统丧葬仪式,请亲朋好友与逝者作最后的告别,以示对亲人的哀悼。由于参与人员多、持续时间长、劳力费神、容易造成浪费等,农村丧葬仪式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农村,传统的丧葬仪式为何会长期存在?它究竟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本文以湖北农村为例,分析农村丧葬仪式的社会功能,探求其存在的社会价值。

一、湖北农村传统丧葬仪式及特点

在湖北农村,丧葬仪式有地区差异,特别是不同少数民族居住区差异更大。大部分农村地区习惯将骨灰或遗体土葬,仪式基本相同。

(一)殡期仪式

在人将死时,通知直系亲属(老人所有儿女及子孙)以及老人想见的人到场,见亲人最后一面。死亡后,老人被移至家中正厅,曰“寿终正寝”。确认死亡后,家属商量下葬日期,通知亲朋好友,为之“讣告”。期间,家属找村里主持仪式的人——一般为德高望重的老人或村干部商量,确定为死者沐浴更衣、挖墓、抬送灵柩的合适人员及丧事期间接送亲友、哀乐播放和乐队人员等。

下葬前一天下午,所有重要亲友必须到场,吃完晚饭后参加晚上“守夜”,又称“守灵”。守夜是一场较为隆重的演出活动,一般持续到零点。过去一般组织放电影,现在大都有专业乐队唱歌、跳舞,和亲朋好友一起与逝者告别。直系亲属和与逝者关系亲近的人要守灵一整夜,以示对亲人离别之情。

(二)安葬仪式及葬后祭祀

安葬当天,一个重要仪式是“起灵”。在亲朋好友见证下,直系亲属在灵前跪拜亲人,然后将装有遗体或骨灰的灵柩缓缓送往墓地下葬。若逝者是40岁以下的人,要快速将灵柩抬至墓地,以免他们留念活着的人。按湖北风俗,中午12点阳气重,不利于逝者安息,12点之前遗体或骨灰一定要落葬。落葬后,亲朋好友吃完答谢宴后离开,直系亲属留下来待晚上为逝者“暖坟”,一般要“暖坟”3天,以报答亲人3年抚育之恩。现在,在城里工作的人丧假期有限,只能暖坟1天,第二天由家中其他亲人代劳。

大部分农村地区,人死后3天或5天下葬,极少部分7天下葬。逝者直系亲属从和亲人见最后一面,到最后“暖坟”完毕,需要7~10天时间。在下葬前一天及下葬当天的2天时间里,要在家中宴请宾客和协助办理丧事的人员。

(三)农村丧葬仪式的特点

1.重视程度高,参与人多。若全村人口150~ 300人,按国际通行的年死亡率7‰计算,年均死亡1~2人。一年1~2次的丧事,人们非常重视,仪式显得尤为隆重,参加的人也多。根据社会学理论,参加治丧的人员主要分为服务人员和孝子、姻亲亲属、邻里及宾客四类群体[1]。由于农村信息传递快,参加丧葬仪式除逝者直系和旁系血亲、姻亲、朋友外,还有整个村庄的人,农闲时,甚至外村人也会来。

2.丧葬服务人员本地化,有专业化乐队。据调查,办一次丧事需26~32人,大都是本地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逐渐减少,丧葬服务人员也在减少,人员结构在发生变化:有时全村很难找到合适的8名男性来接运遗体,只好到外村找。专业化程度高的要属乐队唱歌、跳舞人员,都组成专班,实行收费服务。

3.葬礼主持人员必须德高望重。近年来,尽管服务人员逐渐专业化,但葬礼主持人一直是村中德高望重之人,而且是免费的,这是农村和城市不同之处。农村更注重地缘关系,每个人死后都会被村民隆重送别,村里德高望重之人也会来主持葬礼,这是他的责任,也是维持村庄公序良俗的重要途径。

4.持续时间长,吃喝费用高。一般要等亲朋好友到齐后,再举行仪式,安葬遗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较大,亲朋好友住地相对分散,加上农村道路交通条件以及交通工具的限制,等人到齐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治丧时间相对延长。农村举行丧葬仪式时,亲朋好友要在前一天晚上到丧家来,晚上守夜,第二天一早出殡,亲朋好友要在丧家至少用晚餐、早餐、午餐3餐,直系亲属和路远的要4餐。帮忙的服务人员则要提前一天到位,办完丧事后还要帮忙打扫、收拾,需要7~8餐。若按照参加丧礼的人员为80人,服务人员25人,一人一餐15元的标准计算,一次葬礼餐饮花费就要6000元以上。

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餐饮标准也不断提高。丧事在农村又是头等大事,不能节省,一旦村里有人提高了餐饮标准,其他人也会攀比、跟风,提高标准。城里人死亡后有丧葬补助,农村人只有靠自己和亲属。一般家庭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还能应付丧事花费,困难家庭办一场丧事下来,负债又要增加。吃喝费用高是我国殡葬活动的一个顽疾。

二、农村丧葬仪式的社会功能

在农村,红白事是大事,意味着这个村庄从此要添人或者减人,大家都很重视,家属大都贴钱办丧事。一次葬礼是一场生动的演出,诠释个人价值和村庄魅力,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一)体面地安葬逝者,体现人的社会价值

由于农村条件有限,人们主要靠养儿防老,在有劳动能力时大都自力更生而“薄养”,无劳动能力时,靠儿孙供养,大都会自责,怕成为后辈的负担;他们辛苦地付出了一辈子,如果死亡后草草了事,对活着的老人们的伤害和打击是巨大的,对村庄的和谐和安宁的破坏也是巨大的。

老人辛苦一生,养老育幼,精力耗尽,将一生的积蓄及有限的资源留给后人,这是他传承人类血脉的必然选择。让他风风光光地荣归是后人的责任。所以老人死亡后,全村人出力,家属出钱,将老人安葬。在部分村庄,办丧事时几乎全村人都要“赶礼”,帮助家属办好老人的丧事,这种现象反映出农村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村民之间互助,保证每个人能够有尊严地离去。

村里有人去世,特别是村庄孤寡老人和平时人品不好的人去世时,村干部和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也会想尽办法,安排好他们的后事,让他们体面地离去,活着的人亦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二)保存民俗文化,教育教化村民

和城市相比,丧葬仪式这种风俗在农村保存相对较好,并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加入新文化元素。守灵(守夜)、路祭和安葬仪式是丧葬仪式中最重要的仪式,这些仪式在农村和城市有不同之处。在城市,路祭仪式是不允许的,因为阻碍了城市交通,而在家中守灵也很尴尬,如噪音或环境污染而扰民,多数丧葬仪式在殡仪馆和墓地进行,但这些地方因为“邻避”离主城区较远,给市民丧葬仪式带来很多不便。因此,城市丧葬仪式形式逐渐简单,有些甚至消亡。

相比之下,农村基本保持了传统的丧葬仪式,保存了民俗文化。村中老人去世后,守灵(守夜)仪式由原来一场电影发展到歌舞表演,是农村一场丰富的文化大餐,仪式上吹拉弹唱,热热闹闹,一般持续到零点左右,一年1~2次,村民也不觉得扰民。歌舞形式也逐渐增多,有的请几班乐队飙歌,图的就是热闹,真正的“白喜事”。当然,对于因意外事故死亡、中年之丧或小孩夭折,人们感到的是震惊、痛苦和无助,不会有这些仪式。

路祭仪式和安葬仪式更是丧葬仪式的高潮。安葬当天,逝者在亲朋好友及村民陪伴下,到达最后的安息地。这种活动一般从早上天亮开始,到中午12点前结束,持续一上午。路祭时,除念祭文外,主持人及亲朋好友会要求子女做出一些无伤大雅的孝敬逝者的活动。对不孝顺的子女,会提一些非分要求。这些活动一方面让子女表达了自己对亲人的感激之情,让生者了无遗憾;另一方面也教育其他人要孝顺父母,否则在父母安葬时会被村民羞辱,这是传承孝道文化的好形式。

丧葬仪式不仅保存了民俗文化,还教育教化村民。农村的丧葬仪式多数服务人员是自愿而且免费服务。所以服务人员有选择权利,这就影响到丧事效果。农村丧葬仪式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到服务中,这些服务不收费,自愿参与。所以,城市花钱办得到的事在农村有时花钱也很难办到。如果逝者人品好的话,村民们也都乐于帮忙,丧事办得热闹、气派,不仅如此,子女为人处事的好坏对丧事也有重大影响。如果逝者及子女人品都不好,就只能靠其亲属和村干部帮助他们办丧事,丧事自然办得就差一些。有些人为撑场面,甚至出钱雇人哭丧,被人耻笑。这些不同的丧事效果,会引发人们的思考。

老年人渴望死后风风光光,会积德行善,不让子孙后代为难。中年人是办丧事的主力军,他们会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要村里年轻人出力抬棺时,是年轻人感到自己开始承担社会责任、走向成熟的时候了。家长就会在这时教育孩子,立志做好人。

最受教育的恐怕还是逝者直系亲属,长辈人品好,他们沾光,丧事就会办得顺顺利利、风风光光,他们自然希望把祖上的好品德传下去。长辈品行差,他们艰难地办完丧事,这种痛苦经历会使他们思考自己为人处世的方法,教育子女向品行好的人学习。他们也会竭力完善自己,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为子孙积德。

(三)加强村民的沟通与交流,增强村庄凝聚力

丧葬仪式还是村民互助合作与沟通交流的机会。人们在交往中,难免有些“恩恩怨怨”,有磕磕碰碰的事和需要感激不尽的人。村民平时不善表达感情,有人去世办丧事时,以往村民之间“恩恩怨怨”都会在这时反映出来。办丧事时间紧、来宾多,又不能出纰漏。每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办一次丧事,所以家属特别需要大家帮助。有些小隔阂的,在这时也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来帮忙办丧事。如果因为一些隔阂不来帮忙,就会被村民认为是“小肚鸡肠”,被人笑话,村民们会议论,村干部也会在这时及时做思想工作。所以很多村民之间长久的“恩怨”会在办丧事的过程中化解。村干部多会抓住办丧事这一时机,做兄弟不合、邻里不和等人的工作。

农村丧葬仪式还可以提高村庄的凝聚力。人的去世在村庄是一件大事,需要全体村民齐心协力送葬。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村庄人口逐渐减少,必须集全村之力才能办妥丧事。办丧事时可能是全村人最团结的时候,一个村的人要是不能齐心协力安葬自己村里的人,会被周围村庄人耻笑,人们可能会选择搬离这个村庄,居住的人会越来越少,村庄就会逐渐失去存在的魅力。

(四)整合村庄资源,促进村庄长远发展

在农村,一旦有村民去世,就要很多人帮忙。所以,即便是农忙,人们也会停止手头的工作,帮忙办丧事。在办丧事时,往往是整个村子里的人帮忙,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物质出物质。谁要是在这时还斤斤计较,会被认为不得体。丧家也会记住这些人的付出,在以后的日子里以各种形式回报,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村民之间的感情在丧事中汇集、交流,融汇到以后的日子,这些是村民们之间表达感情的一种形式,也是村庄稳定、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丧葬仪式中生者通过礼物表达自己和丧家的关系好坏、联系紧密程度,人们会通过这个时机扩大自己的关系网。这种分享本质上是村落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创造的,它们反过来共同作用于村落社会,村落成员在丧葬仪式场合中,既作为个体也作为公众参与仪式,使得村落共意的基础更加稳固,使得村落的公共舆论和公共行动更为合理合法[2]。

农村丧葬仪式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发现人才,对农村的发展和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一场丧事仪式中帮忙的人很多,每个人的组织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是否热心助人都会在这几天有所体现。

村民们和村干部在丧事中可以发现人才,培养接班人。同时,办丧事时,即便是平时最飞扬跋扈的人也会有所顾忌,收敛自己。村民们和村干部会在办丧事的特殊时刻,对一些表现不佳的人进行教育,促使他们改正缺点,提升整个村庄人的素质,使村庄得以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从社会视角看,丧葬仪式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保存了民俗文化,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发扬了村民互助合作的精神,加强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整合了村庄资源,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团结和长期稳定的发展。

[1]殷居才,郑吉林.殡葬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72.

[2]董敬畏:关中地区丧葬中互惠共同体:以临潼区S村丧葬仪式为例[J].青海殡葬研究,2008(3):118-122.

猜你喜欢

逝者仪式村庄
纪念
我的小村庄
爆炸一周后,贝鲁特停下来缅怀逝者
十岁成长仪式
村庄,你好
仪式感重要吗?
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无锡水警老许16年打捞百余尸体
村庄在哪里
Talking strategies
徐显秀墓的镇墓神兽壁画 逝者的神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