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西星《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略论

2012-01-28肖海燕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内丹金丹双修

肖海燕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无上玉皇心印妙经》,又名《高上玉皇心印妙经》,简称为《心印经》或《心印妙经》,托言为无上玄穹主金阙大道君所作,和玉皇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玉皇,即玉皇大帝,在民间被尊为主宰宇宙的至尊天神,在道教诸神中仅次于三清。随着道教神仙体系和修道理论的发展,道教学者创作出了一系列以玉皇冠名的道教经典,如《高上玉皇本行集经》、《高上玉皇满愿宝忏》、《玉皇宥罪赐福宝忏》、《玉皇十七慈光灯仪》、《高上玉皇心印妙经》、《高上玉皇胎息经》,等等,《心印妙经》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心印妙经》由四言韵文组成,共五十句,全经仅二百字,其文虽短,但字字皆道教内丹修炼心法,历来极受道教内丹家的关注和推崇。他们将《心印妙经》编入《早坛功课经》中,作为道士们日常念诵的经文之一,全真道士领受初真戒时,就必须诵习此经。不仅如此,历代以来,注解《心印妙经》者颇多。如八祖合注《高上玉皇心印妙经》、《终南八祖说心印妙经解》,抱真子注《高上玉皇心印经》,玄谷帝君注《高上心印经》,李简易注《无上玉皇心印经》,陆西星注《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等等,皆以内丹解经。陆西星的《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本文拟对陆西星《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中的内丹学思想作简略分析。

陆西星(1520-1606年),字长庚,晚年道号潜虚子,又号方壶外史、蕴空居士,扬州兴化(今属江苏)人,明代著名道士,内丹东派创始人。据《重修松江府志》卷五十三、《兴化县志》卷八及其本人著作的相关记载,陆西星自幼天资聪颖,始学儒,在诸生中有很高的名望:“生而颖异,有逸才。束发受书,辄悟性与天道之旨。为诸生,名最噪。”然而他九次参加乡试皆未中,故“谢去亲知,长啸入栖霞山”,隐居修道。陆西星自称,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吕洞宾降临其北海草堂,亲授丹法。此后他潜心修炼著述,阐发内丹要旨,同时广收门徒,创立了内丹东派。陆西星一生著述宏富,其主要的内丹学著作都收入《方壶外史》,包括《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黄帝阴符经测疏》、《老子道德经玄览》、《周易参同契测疏》、《周易参同契口义》、《悟真篇小序》、《崔公入药镜测疏》、《纯阳吕公百字碑测疏》、《紫阳真人金丹四百字测疏》、《龙眉子金丹印证诗测疏》、《邱长春真人青天歌测疏》等十一种注疏类作品和《玄肤论》、《金丹就正篇》、《金丹大旨图》和《七破论》等四种丹学论著。此外,陆西星还著有《南华真经副墨》、《三藏真诠》、《楞严经述旨》、《楞严经说约》等重要论著。

在这些论著当中,陆西星对《玉皇心印妙经》尤为重视,称:“是经乃上帝之心印,诸经之鼻祖,玉京之尊典,有志斯道者,当信受而奉行之。”[1]210他通过注解《玉皇心印妙经》,对内丹修炼中精、气、神的内涵、关系等作了系统的分析,并阐发了性命双修的思想。

一、人身中三宝,精气与神而已

关于精、气、神的重要性,早在《太平经》中就有相关论述,《玉皇心印妙经》开篇也明确提出:“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对此,陆西星十分认同:“夫人身中三宝,精、气与神而已矣。”[1]208他将精、气、神作为人身三宝,并对精、气、神的思想内涵作了具体的阐发:

大朴未散之民,药物完具,圣体浑全,故童初之子,不假归复,而成无为之道。自夫窍凿之后,天真既斫,而此三者日改月化,而度于后天。后天之物,当体属阴,不能久固,故不可以入于药品。今之上药则指先天而言,所谓元精、元气、元神是也。盖元神者,混沌之神,非日用思虑之神也。元气者,鸿蒙始判之气,非口鼻呼吸之气也。元精者,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之精,非交感淫泆之精也。是三者,得而用之,然后可以扶救老残,补续年命,回阳换骨,而成上品九级之天仙。若乃后天之物,则破坏无用,但可保啬以为助道之阶梯,品为上药,理或未然[1]208。

他将精、气、神区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并指出先天之药即元精、元气、元神,此三者与生俱来、无形无象,后天的精、气、神分别指交感淫泆之精、口鼻呼吸之气、日用思虑之神,先天属阳,后天属阴,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先天精、气、神,可以帮助人们延年益寿、脱胎换骨,成为天仙,故称为“上药三品”、“人身三宝”。而后天精、气、神只可作为“助道之阶梯”,不能称为“上药”。

那么,精、气、神三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灵明知觉之谓神,充周运动之谓气,滋液润泽之谓精。以其分量而言,则神主宰制,气主作用,精主化生,各专其能,而皆听命于主人。以其功用而言,则精能化气,气能化神,神之所至,气亦至焉,气之所至,而精亦至焉,又皆相依相济以成自然之用[1]208。

就其形态而言,元神是一种通灵清明的精神状态,元气是不断流转运动的,元精则类似于滋养润泽的液体;就其分工而言,“神”是一切的主宰,“气”是运转的动力,“精”是生化的源泉;就其相互作用而言,精能化为气,气能化为神,三者如影随形,相依相济,互为所用。也就是说,精、气、神三者虽然有所区别,但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

周敦颐曾说过:“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而人生焉。”[2]陆西星借用周子的观点从宇宙论的高度对精、气、神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若乃原始反本,则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而后三者始具。盖神即无极之真,而气与精即二五之精也[1]208。

宇宙的本源是由“无极之真”和“二五之精”凝合而成的,而“无极之真”就是元神,“二五之精”就是元气和元精。元神、元精和元气三者混合之后,就形成一种所谓“真一”的状态:

是上药也,分类则品各有三,混合则理原归一。一即真一也,归于一则超于色相声臭之表,而妙不可听矣,不可听即不可见、不可闻、不可得之意。《悟真篇》云: “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恍惚里相逢,窈冥中有变。”变则聚而成有,故曰其聚则有。聚者,三五归一、攒簇和合之义。盖聚则怀胎结婴,而无质生质矣,若耗散不收则药物日见其零落,而大命随之,乌能生妙有耶[1]209。

“真一”,亦即“真一之气”、“真乙之炁”。有学者考证,明代著名内丹理论家陈致虚在其《金丹大要》中首先提出“先天真一之炁”[3]的概念。这一概念在陆西星的思想体系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其《金丹就正篇序》曰:“予观丹经万卷,其言长生大药,必得先天真乙之炁而成。”[4]《金丹大旨图》云:“盖先天混元真乙之炁,为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根。”[5]《崔公入药镜测疏》开篇亦指出:“夫学道之人,大要先识所谓药祖。所谓药祖,乃鸿蒙始判之炁,丹家谓之先天真乙之气者是也。”[6]可见,陆西星的“真乙之炁”(“真一”)已经具有了宇宙本源的性质。在注解《心印妙经》中“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真,不得其真,皆是强名”一句时,陆西星说得更加明确:

然谓之真,即真一也。不得此真则不知以何而为丹母,云何而化阳神。是以强名曰道,而偏枯不全;强名曰丹,而灵通莫著。既得此真,则阴阳妙合,丹体常灵,道备功圆,阳神出现[1]209。

“真一”的含义实际上和“道”、“丹”是一样的。在陆西星看来,名之曰“道”,有失偏颇;名之曰“丹”,无法显其灵通。因此,他提出以“真”来形容修炼内丹所达到的“阴阳妙合,丹体常灵,道备功圆,阳神出现”的最高境界。达到这种最高境界之后,会有很奇妙的体验:

身外之身,本无形体之隔,是以晃朗交暎,洞彻无外,而圣日圣月常自照耀于金庭之中。……丹法本日月交光而成,故内景焕照,七窍通明,表里莹然,无有隔碍,其妙有如此者。……若乃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则太和充溢,盎然元气之春融,骨节緻坚铿尔,寒琼之错落,珠藏渊媚,玉韫山辉,理势自然,无足异者[1]209。

陆西星认为,这些奇妙现象的出现,“是皆得此真一之气而然”,并且“一得永得”。他还解释了为什么炼成之后的丹会如此灵妙的原因:

且以为龙虎弦炁则尚属之两家,既归身中混合为一,则不可谓之青龙,谓之白虎,而谓之丹矣。丹之为字,象日象月,是乃日月交光而成真体,所谓无质之质,不空之空,故弹丸、朱橘、摩尼、黍米,古仙状之不一,然皆未有实见其形容者,至于非白非青之旨,则杳绝名言,空诸色相矣[1]209-210。

炼成之物,之所以不用青龙或白虎等命名,而以“丹”命名,就是因为它虽由各种物质构成,但和原来的物质已有本质的区别。而从“丹”的字形来看,既像日又像月,也象征着“丹”乃日月交光形成的真体,无法用语言形容。从以上注释可以看出,陆西星非常强调“一”的状态。而将先天的元精、元气、元神凝聚和合成“真一之气”,在人体内结成圣胎,也是内丹修炼的最高境界。总之,陆西星用“真一”统摄精、气、神,使三者融为一体,其相依相济的关系就更加明确了。

精、气、神在内丹修炼中都很重要,但三者也是有主次的,具体而言即“神统精气”。关于这一点,陆西星在他的《玄肤论》中有专门的论述:“精气之得神而王,犹臣之得君而尊也。故修真之士,莫要于养神。神即性也,性定则神自安,神安则精自住,精住则气自生。”[7]362因此,陆西星将如何养神称之为“火候密旨”:

盖火之消息,准于日辰,《参同契》云:日辰为期度,动静有早晚。天光即日辰也。履践天光,则能执天之行,而早晚动静之消息,斯得之矣。夫火,神火也,而何与息。盖息者,火之橐仑也。今夫治人之铸金也,必以橐仑,急则火燥,调则火匀,缓则火藏,止则火冷。故养丹之法,妙在调停真息,以佐神火。常使一呼一吸,消息合宜,育养清阳,以滋灵质。然而呼吸出入必有根蒂,所谓呼则接天根,吸则接地脉。玄牝者,神气归复之所,真息之根蒂也。《南华真经》云:真人之息以踵,故绵绵不绝而若亡若存,则以踵之道得,而根日以深、蒂日以固矣[1]208-209。

内丹家借用外丹术语药物、鼎炉和火候来比喻内丹修炼中的三个要素:药物即精、气、神,鼎炉指炼丹时人体的“丹田”部位,而火候则指炼丹时意念的缓急。在上段注解中,陆西星将“神”比喻成火,“息”比喻成火之橐仑,非常形象地论述了如何在修炼过程中根据时间的早晚动静、呼吸的缓急调停来调息养神的方法。当然,这里的“息”并非一般的呼吸,而是指“真息”。他认为,养神最关键的就是合理运用真息,即用《南华真经》中所说的踵息之道使真息归复玄牝之根。只有这样,才能深根固蒂,最终达到精、气、神归于“真一”的最高境界。

二、形神俱妙,性命双修

道教内丹学在唐末五代获得较大发展之后,日益兴盛,高道辈出,门派迭兴,但是其修道的根本宗旨却始终如一。有学者指出:“道教内丹学无论是东西南北中哪一宗、哪一派,其入手功法均在性命二字上下工夫,不是先性后命,就是先命后性。”[8]陆西星虽为内丹东派创始人,其修道思想的核心仍然是“性命双修”。这种思想在其《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中亦有体现。

先来看他对“神依形生,精依气盈,不凋不残,松柏青青”一句的注解:

上言三品相合而成不坏之真,此又言三品相依而成永固之体,所谓形神俱妙者也。夫先天元神原自不坏,但不依形身,未经锻炼,虽有灵妙,无自而显,是故学道之士,贵在保啬此身以固主人之宅舍,然而四大一身皆属于阴,则又不能以永固,必得先天真一之气以补之,然后阳里阴精,长盈长住,而不凋不残,蔚乎如松柏之青青,盖精盈则形固,形固则神安,而长生久视之道端在是矣[1]209。

“三品相合而成不坏之真”,即前面所说的先天的元精、元气、元神凝聚和合,归于“真一”;“三品相依而成永固之体”,则是以此先天真一之气补后天形身之不足,使形体永固,这样先天元神才能显示其灵通妙用。有了“不坏之真”和“永固之体”,形神俱妙,才是真正的长生久视之道。

如何达到形神俱妙的境界呢?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性命兼修。对此,陆西星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如针对内丹学经典中“玉液炼己以了性,金液炼形以了命”的说法,他在《玄肤论。金液玉液论》中指出:

夫道者,性命兼修,形神俱妙者也。金液炼形者,了命之谓也。玉液炼己者,了性之谓也。何谓玉液?玉者,温润贞纯之喻。金者,坚刚不坏之称。夫炼性者,损之又损,克去己私,务使温润贞纯,与玉比德,则己之内炼熟矣。内炼既熟,然后可以临炉采药,而行一时半刻之功。及夫时至机动,则取坎填离,采铅伏汞。而坎中一画之阳,乃先天乾金也,谓之金液,以之炼形,则体化纯阳,而形骸为之永固,一如金之坚刚而不坏矣。故曰金炼玉炼,性命兼修,而形神俱妙者也。玉炼,则无为之道也;金炼,则有为之术也。自无为而有为,有为之后,而复返于无为,则性命之理得,而圣修之能事毕矣[7]363。

从丹药的角度而言,玉液又可称为内药,金液又可称为外药:

诸丹经之言药者,有内有外,不容无辨。上阳子云:外药者,色身上事也,内药者,法身上事也,内药了性,外药了命,内药无为无作而实有,外药有为有作而实无,又内而非外,则丹基不立,外而非内,则圣果不圆,二者相须,其用始备[1]208。

“内药了性,外药了命”,内药、外药并重,亦即性命双修。上阳子,即元代高道陈致虚,其“丹法属道教南宗阴阳双修派……而又以全真嫡传自居,故成为元代中后期二宗合并的积极推动者”[9]。陆西星在这里引用陈致虚关于内药、外药的理论,表明他对陈致虚的内丹修炼思想亦有所继承,而溯其本源,陆西星的性命双修思想,应该源自张伯端。张伯端的《悟真篇》以性命双修为宗旨,并有“内药还同外药,内通外亦须通”的说法。陆西星非常重视《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以之为“入道之阶梯”,因此他这种内外并重、性命双修的思想应该受到了张伯端的影响。

不过由于张伯端生活在北宋,而道教经过南宋金元及明前期几百年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全真道等众多道派纷纷兴起,并在发展中不断合流。张伯端一系的内丹南宗和王重阳一系的内丹北宗也出现了合流的倾向,在很多方面都无法截然分开。受这种思潮的影响,陆西星的性命双修理论和张伯端先命后性的修炼思想又有所不同,其重点是养神修性,追求精神的超越。这一点在其《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中也有体现,下面具体分析。

陆西星在解释《心印妙经》中“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一句时指出:

恍惚者,似有似无之义。窈冥者,深昧不测之称。言此三品,隐于互藏之宅。视之不可见,听不可闻,抟之不可得。然却有真信,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圣人知此,故盗其机而逆用之[1]208。

由于先天之精、气、神皆无形无象、无声无色、似有似无、深不可测,因此只有圣人能探知其中的真信,方法就是“盗机逆用”。

何谓“盗机逆用”呢?“盗机”之说出自《阴符经》,陆西星在《阴符经测疏》中对此有专门论述:“盗机二字乃阴符一经之骨髓,其妙用则不外乎明日月之数,识阴阳之类而已,所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10]“盗机”实际上是指依天道而行。“逆用”是内丹修炼中最重要的方法,很多内丹家对此都有论述。如陈致虚《金丹大要》曰:“(精、气、神)三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生丹。何谓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谓逆?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11]也就是说,道生万物是一个顺生的过程,而内丹修炼则是逆修,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由虚归道,与道合真。陆西星认为,《心印妙经》中的“存无守有”、“回风混合”就是指盗机逆用:

存无守有,言盗机也,回风混合,言逆用也。存无者,凝神静虑,炼己以有待也;守有者,勿失爻动,乘时而有为也。盖无者,离之性;有者,坎之情。《悟真篇》云“恍惚之中寻有象”,是存无也;“窈冥之内觅真精”,是守有也。迨夫玄珠呈象,运剑追来,疾驾河车,逆转而上,此时元皇正炁来合我身,故曰回风混合。合则冠婚相纽,龙虎交媾,而丹药圆成矣。是知存无守有者,以神而驭炁也;回风混合者,以炁而合神也。药物和合,火候调停,百日之中,灵功早著,奚俟久远哉?[1]208

“存无”即凝神静虑,“守有”即乘时而动,二者又分别与坎离相对;“回风混合”即“冠婚相纽,龙虎交媾”……这些基本上都是内丹东派双修之法的重要概念。由此可以看出,陆西星眼中的盗机逆用,是其双修理论的重要内容。再看下面一段注解,说得更加明确:

阴阳之精互藏其宅,故云各有,各有则阴中用阳,阳中用阴,而坎离之药物显矣。今夫先天之精,隐于窈冥之内者,吾盗其天机而用之以合己汞,是精合其神也。精合其神,是谓金来归性,而还丹可成矣。惟此金精有气无质,既合我神,日以神火周遭温养,混合为一,非神合其气乎?气合我体,则怀胎结婴,于是乎真体始就,而四大假合之躯始为幻质矣,故曰气合体真[1]209。

从“精合其神”到“神合其气”再到“气合我体”,即是逆修之法。但是陆西星这里所说的逆修顺序与通常所说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顺序不完全一样。如前所述,陆西星强调“神统精气”,为什么这里又将气作为修炼的最后一步呢?实际上,这里的“气”应该是指“先天真一之气”,所以他说“日以神火周遭温养,混合为一”即“神合其气”。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陆西星认为,形成“真体”之后,“四大假合之躯始为幻质矣”,亦即形体已经不再重要。他还进一步指出:

夫是以透金石而无碍,入水火而无虞,飞空步虚,皆其余事,又岂复为形体所累哉?《参同契》云:服食三载,轻举远游,入水不濡,跨火不焦,与此同旨[1]209。

修炼者摆脱了形体的负累之后,就可以达到透金石、入水火、飞空虚步的神仙境界了。由此看来,陆西星虽然强调形神俱妙、性命双修,但其修道的重点是养神修性,最高境界是心性的超越和精神的解脱而非肉体的永恒,这也是明清时期道教内丹学的基本精神。

综上所述,陆西星在《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中以“真一”统摄精、气、神,论述了三者相依相济的关系;同时通过盗机逆用等思想的阐发,论证了形神俱妙但以心性超越为重点的性命双修思想,既体现了内丹东派的道教理论成就,也反映出明代内丹学南北宗合流的思想倾向。

[1]陆西星.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M]//方壶外史.藏外道书:第五册.成都:巴蜀书社,1992.

[2]周敦颐.太极图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9.

[3]刘宁.刘一明修道思想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1: 278.

[4]陆西星.金丹就正篇序[M]//方壶外史.藏外道书:第五册.成都:巴蜀书社,1992:368.

[5]陆西星.金丹大旨图[M]//方壶外史.藏外道书:第五册.成都:巴蜀书社,1992:372.

[6]陆西星.崔公入药镜测疏[M]//方壶外史.藏外道书:第五册.成都:巴蜀书社,1992:338.

[7]陆西星.玄肤论[M]//方壶外史.藏外道书:第五册.成都:巴蜀书社,1992.

[8]游建西.道教内丹学南北宗比较[J].中国道教,2009(3): 40-43.

[9]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三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377.

[10]陆西星.阴符经测疏[M]//方壶外史.藏外道书:第五册.成都:巴蜀书社,1992:212.

[11]陈致虚.金丹大要[M]//道藏:第二十四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16.

猜你喜欢

内丹金丹双修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索宝
浅析“城市双修”视角下的滨水公园设计——以界首沙颍河公园为例
全真道圆明老人所述修性《十马图》试论
苦瓜爬满墙
铸剑、剑解与道教身体观
利用资源组建抗挫救援团
从张三丰《道要秘诀歌》看我国的金丹太极文化(一)
谢金英:德与艺双修 雅与俗共赏
边缘地区异族冲突的复杂结构——围绕1891年“金丹道暴动”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