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远程培训的实践与感悟
2012-01-28刘效禹
刘效禹
(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高级中学,广东佛山 528211)
教师远程培训的实践与感悟
刘效禹
(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高级中学,广东佛山 528211)
文章以作者参与的2006年暑期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为例,寻找在网络技术支撑下的教师远程培训成功的因素,探究技术与制度、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网络技术支持下的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的成功之道。
教师职责;远程培训;技术
教师远程培训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开展的教师远程职业培训。教师不受地域的限制,足不出户,由很多不同地方的个人或群体参加学习,通过互联网,将文本、声音、影像等文件资料互相传送,即时互动,高效完成培训任务。远程培训除了项目组织之外,一般还设置培训课程的专家团队、指导教师团队、班级管理团队和培训平台的技术服务团队等等。远程培训从组织到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决定培训是否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其中也有一些关键性因素,本文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些体会。
一、笔者参与的教师远程培训
笔者第一次参与教师远程培训是2006年暑期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这个项目是以网络为主要手段,为教育部该年度通报表彰的49个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1万名中小学骨干教师。笔者作为一名普通中学教师,因为网络的神奇力量,参与了培训项目组的一些工作,并成为课程团队中的一员,体验了网络远程培训的全过程。7月底,笔者到北京参加课程的设计讨论,参加了指导教师和班级管理团队的集中培训。8月5日,远程培训项目启动,笔者见证了通过网络技术培训教师这一令人为难的事情演变成教师学习和交流的狂欢,让枯燥的教学和学习理论演变成了教师们的热门话题。
无疑,这次培训对网络支持下的教师培训有着里程碑一般的意义。2007年春、秋季,笔者继续在“教师成长”课程团队担任一个与教师进行互动答疑的角色,之后,这种培训模式在各个省市进行了广泛的复制。2010年,笔者参加了广东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2011年,笔者又参加了广东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中级培训,这些培训都有2006年培训模式的影子。
二、教师远程培训成功的因素
2006年暑期的教师远程培训是相当成功的,不单单是指这种培训模式的成功,在这次培训之后相当多的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广泛的响应,还出版了许多本专著,更重要的它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学习和交流的盛宴,是脑力的大激荡、思维的大碰撞。现在回顾起来,笔者还感到心潮澎湃,荡气回肠。作为教师网络技术培训中的一件大事,笔者从个人感受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它成功的因素。
教师培训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是“谁在培训”、“培训什么”和“如何培训”。[1]2006年暑期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由教育部组织,聘请年轻漂亮的曾琦博士、幽默风趣的刘良华博士和老成持重的余文森教授作为课程的主持,分别构建《学生学习》、《教师成长》和《课堂教学》三门教师普遍关心的通识课程,主要项目活动是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通过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和新思考网两个平台同时进行,1万多名在册学员和数不清的“旁听”、“编外”学员在网上观看专家讲座、阅读课程电子讲稿、参与在线专题研讨、互相评论、提交作业、编写简报,天南地北的学员相聚在网上共同学习。[2]
“谁在培训”是教师远程培训成功的重要因素。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教授时刻都在我们身边,抓住每一个关键环节,关注着每一个细节,各个团队则是昼夜连续工作,废寝忘食,如果没有刘博士每天对余院长的打趣,每个人紧绷的神经可能随时会崩溃。对于培训内容则是反复讨论修改,直到录像前一天晚上,刘良华博士还在通宵修改讲稿。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在讨论三门课程的时候,教育部的领导与专家全部吃盒饭。领导和专家特别重视我们普通教师的意见,就是一份学员的问卷调查设计也专门请笔者和向英老师去开会讨论,务必做到贴近教师的实际。这样的培训怎么可能得不到教师的支持和欢迎呢?
三、教师远程培训的感悟
现在,教师队伍建设已经不只是教育系统内的热门话题,绿领巾、红校服、测IQ、罚牛奶这些事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著名的 “钱学森之问”令人困惑。据说,温总理2006年拿这个问题请教国内最有名的六所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他们的回答是:要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教师。教师需要培训,但教师培训为什么又难以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欢迎呢?
前段时间,笔者到山东杜郞口中学和昌乐二中考察学习,他们的课堂都有多媒体平台,学校实现了无线校园网,甚至不需要任何密码就可以访问,比较奇特的是,他们的课堂更注重的是小组交流和合作,注重黑板展示,在杜郞口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几乎成为摆设。他们的课堂是完全开放的,虽然他们开放是收费的,但确实是彻底的开放。也就是说,他们的每一节课都是我们这里的所谓的公开课。笔者每听一节课都是从这一个教室溜达到另外几个教室,因为笔者想尽量多看一些教师的风采。说心里话,笔者对见到的每一个教师心里都充满了敬意,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在那里,每一个教师都担当重任,每一个教师都成了我们和学生崇拜或仰慕的英雄。据昌乐二中的校长说,他们随时都有几十甚至上百的教师在全国各地讲学,这里的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我们这些朝圣者似乎难以企及的山之巅峰。
这一切是何以实现的呢?教师的激情、创造力从何而来?
是物质刺激吗?杜郞口中学地处乡村,教师的住房还是那些破旧的平房。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在物质条件方面早已超越了,但教师的状态难以超越。
是特殊的政策特别的关照吗?没有,绝对不可能有。1998年之前杜郎口中学与其它学校没有什么不同,昌乐二中更是一所民办学校而已,但他们学校有100多人荣获全国、省、市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等称号,1000多篇论文(论著)在市以上刊物发表(出版)。
更加特别的是,他们的中考、高考成绩不可思议地特别出色。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我们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了课堂教学模式上。于是有了“三三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271课堂教学模式”。
然而,在这背后,更深刻的是学校制度的变革。杜郞口中学的班主任不只是我们所理解的班主任,他们有权聘任教师,有权考评、量化、奖励甚至辞退教师。班主任坐班听评课,召集本班教师进行听评课,调度相关教师进行整改,推出优秀教师上示范课,学校对班主任的考核依据竟然是本班其他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笔者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不知对不对。现在许多教师都不愿意做班主任,但我们学校70岁的外教竟然欣然担当高二(2)班班主任,他带着学生搞卫生,他深夜跑到学生宿舍去看学生睡觉,这是怎样的一种教育激情啊!
我们为什么丧失了这种激情呢?因为我们的外教在我们的体制之外吗?是这个体制让我们丢失了激情吗?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或者说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多少是有意义的工作、有多少是无效机械重复的工作?我们工作的主动性究竟与什么有关系?
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或者更进一步说是学校教学体制变革前后,杜郞口中学和昌乐二中的教师在发生着转变,关键是学校体制变了,教师们也就变了,彻底变了。
现在,通过网络进行教师远程培训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5年前我们的在线讨论还是采用刷博客页面的方式,教师们依然乐此不疲地玩页面留言的抢楼游戏。现在的技术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比如广东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中级培训就采用了游戏过关式的在线测试进行评价。因此,技术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最关键的因素却不是技术,而是技术背后的人。远程培训的本质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人与人的连接。现在才真正理解,当笔者到很多个学员自己的页面去邀请他们参加在线讨论时,他们为什么会尽情地踊跃欢呼。
所以,对于教师培训来说,教师是否需要培训,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是教育体制决定的。而对远程培训来说,技术还是那些技术,甚至有了更先进的技术,但需要问一下培训的体制有没有变化、教师教育系统和基础教育系统有没有联起手来,光是抄写复制那些成功的培训模式是难以取得成功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技术的普及,通过网络进行教师远程培训已经没有任何技术障碍,问题是培训者有没有了解到教师真正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如果有效激发,有没有通过技术来重建人与人的关系,真正为教师和教育服务。
如果在我们学校真正推行由学生选择教师,交给教师最大的教育自主权,我们学校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或者退一步说,交给班主任最大的权力,像杜郞口中学一样,由班主任选聘科任教师,情况又会如何呢?
在很多场合,笔者非常清晰地看到,有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表现了对技术的渴望、对网速的追求,甚至于崇拜,但是教育还是没有变,真、善、美,正直、公正、善良、诚信等技术之外的东西始终主导着技术本身。
[1]叶丽新.解析教师培训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国培计划”培训者团队研修项目实施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11,(7).
[2]赵小雅.网上课堂引领教师成长——记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N].中国教育报,2006-8-18(1).
(编辑:王天鹏)
G451.6
B
1673-8454(2012)04-00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