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草根文化研究综述

2012-01-28刘明月

枣庄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草根文化

刘明月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如今“草根”一词已经大范围的出现,在各个领域中都发现了“草根”的影子。只要看看各种期刊、报纸,就会发现“草根”一词作为形容词被广泛冠于各种名词之前:在新闻报道中,草根文化成为地方文化以及农民、社区居民自发的文娱活动的代名词,例如《“草根文化”东营正茂》(赵秋丽,刘智峰,隋宏伟《光明日报》2010年10月18日)报道了东营市社区居民唱小曲、扭秧歌、打太极、看电影等等文娱活动。《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看“草根金融”的发展——以平凉市为例》(郭军,《西部金融》,2011年第2期)将农村金融组织看作“草根金融”。《草根记者:传播中的新力量》(张灿,青年记者,2011年第20期),将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者称为“草根记者”,并总结了“草根记者”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再看看电视网络,这股“草根文化”的势头就更明显了。《2006草根文化全面崛起强势亮相》一文看到了“草根文化”风起云涌的状况:一大批“草根选秀节目”在电视上出现。《电视节目中的草根文化》(岳萌,《记者摇篮》,2010年05期)重点介绍了湖南卫视《超级女生》、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北京电视台的民生栏目《第七日》、东方卫视的《舞林大会》几个收视率很高的节目,发现“草根文化”在电视节目中已经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国人的集体盛宴——春晚也发出了要“接地气”的口号。在央视2012节目推介会上,央视台长焦利说:“选择一支年轻的、全新的团队来承担春晚创作任务,表明了中央电视台对于春晚改革创新的信心和决心。2012年春晚,要把让全国观众满意作为目标,做到快乐、温馨、惊喜、新奇,内容上要坚决杜绝假、大、空,风格上要平平实实呈现,平民化表达。”[1]一时间,“草根文化”热热闹闹地填满了人们的生活空间。那么“草根文化”的代表人物究竟是谁,《“草根”是谁?》(张颐武,《中关村》,2006年09期)以自己的视野界定了自己对草根的认识和界定。

但是面对“草根文化”的繁盛,关于“草根文化”的思考和研究相比之下就太少太浅薄了。甚至许多文章对“草根文化”错误的理解和使用了。例如,将“草根文化”等同于传统民间文化,或者当作农民、社区居民的文娱活动等,这实际上是对“草根文化”的泛化的用法。《“草根”文化二夹弦综述》(廖源,《河南科技》,2011年05期)因为二夹弦这种地方戏曲来自于民间,就冠以草根之名,实际上已经脱离了草根文化的核心意义。虽然题目中有“草根”二字,但从文中来看,文章也只是对二夹弦的诞生、发展,唱腔特点,传统剧目做了综述。硕士论文《鼠·草根·艺术——由鼠谈及草根艺术》(徐柳,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5月)认为艺术中的鼠属于“草根文化”,因为鼠这一艺术题材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题材,且其艺术表现质朴纯真。《把根留住——浅谈草根文化》(汪玲玲,《新闻爱好者》,2004年8月)一文,简单的将“草根文化”说成是属于中国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而电视作为最为大众化的媒介,针对农民的电视节目却少的可怜。当然,我们毫不怀疑电视节目中针对农民的科普致富类节目是凤毛麟角,但是将科技知识、致富信息等针对农民电视节目当作“草根文化”是不严格的。甚至,《浅说墨家草根文化之哲学意蕴》(蒋庆敬、张占巧,《管理观察》,2009年15期)一文中将墨家“兼爱为民”思想称为“草根文化”。对草根文化的误用和泛用原因可能是,在“草根文化”这个概念出现以后,仅照其字面意思就拿来界定和形容其他的事物和现象,而实际上并不是草根文化的真正含义。

“人文学科的首要目的就是理解和解释正在世界上发生的事”[2]。在此,笔者分析梳理了关于草根文化的研究成果,并且总结和评价了各种观点的价值以及不足。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语言学角度研究“草根”的用法和含义。

例如,《“草根”萌发新义》(高丕显,《咬文嚼字》,2000年第8期),通过对“草根”的用法的总结和归纳得出结论,“草根”的含义已经脱离了原来的本意,萌发出了新的含义:“这种新义明显与‘群众、平民、老百姓’有关”,“引伸出‘普通人的,平民的,群众的,民间的’等意义,但是‘草根’本义(即‘乡村的’)组合比较少,在我们的语料中只发现了三个。”在另一篇文章《汉语新词“草根”的考察与分析》(孙祥愉,《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中通过举例“草根”的用法,归纳了“草根”的语法功能。类似的研究还有《草根一词的社会语用分析》(兰翔英,《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04期),《草根文化含义考》(张骏、张志伟,《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1期),《“草根”有新义》(应学凤,《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04期),《说“草根”》(田晓蓉,《辞书研究》,2007年05期)。对“草根文化”一词的使用从源头上的追根溯源和对其发展轨迹的梳理,对于明确“草根文化”的本义以及草根文化的内涵的发展变化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草根文化”与传播媒介的相互作用。

《“草根文化”的成因》(曾置,《艺海》,2010年01期)“从传播过程中传播媒介、受众角度、传播者以及传播模式四大要素”分析了草根文化的盛行的一种重要原因。《web2.0和草根文化的价值传播》(赵军,《中国电影报》,2006年3月2日)指出,web2.0带来的草根文化迅速和成功的传播,对传统电影的传播和营销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并且认为在电影的传播中要特特别注意草根文化的影响力和作用。《浅谈在新的媒介生态下央视春晚的危机和生机——从“草根”上春晚说起》(贾佳,《电影评介》,2011年11期)认为“来自web2.0时代的网络冲击与来自媒介减的激烈竞争使央视春晚不得不改变姿态,开始寻找方法积极应对电视媒介生态的全新变化——通过电视传播范式的设置营造表达意义的‘拟态环境’。而践行这一方法的手段便是将‘草根’明星请上舞台”,在媒介生态的作用下,春晚不得不采取“草根文化”的战略。

媒体是“草根文化”盛行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并且“草根文化”反过来也影响了媒体的取向。从传播学的视野看“草根文化”与媒体的密切关系,揭示出了“草根文化”的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某一种“草根文化”的现象进行的研究。

《博客——网络草根文化的功能分析》(徐杨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分析了博客这种具有“草根性”的文化现象的功能,即释放了底层人民的话语权,又起到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也有恶意炒作,导致青少年社会意识缺乏等的不良影响。《从“QQ顺口溜”透视网络草根文化》(邹买梅,《理论界》,2009年03期)主要“挖掘出其所蕴含的“网络草根文化”精神,概括“网络草根文化”的基本特征。”总结概括其精神主要体现为民众精神,颠覆传统、愤世嫉俗精神。《当代电影中的“草根文化”》(吕新梅,《电影文学》,2011年06期)以《疯狂的石头》为例,说明“草根文化”深入到电影界,其艺术手段体现出如下特点:“巧用反讽手法,对传统观念中宏大叙事话语的成功解构”,“浓缩现实的情节安排”,“地域特色的铺陈式表现,富有时代感的诙谐语言”。《盘点2010中国影坛——草根文化掌握话语权》(杨鹏飞,《电影评介》,2011年10期)也发现2010中国影坛,“草根文化已经掌握了中国电影的话语权。”硕士论文《黄云基小说创作的草根心态》(杨雅丽,暨南大学,2006年5月)研究作家黄运基的小说创作和作家心态,“从细微真实之处进行探讨,开掘美华文学中‘草根阶层’的华人在一个多种族国家的心态史。”黄运基创作中的“草根心态”主要包括“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融入美国的不懈奋斗。”由此可见,作者所谓的“草根心态”是指“文化身份上强调‘归根’、‘归宗’”,“作者本身长期或较长期地生活奋斗在美国社会底层……他们的作品又较深入地反映了美国华人‘草根层’人们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感情”,在创作方法上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硕士论文《探析当代草根摄影的盛行》(南京林业大学,范银薇)文章以“草根文化”盛行的文化现象为背景,分析了“草根摄影”出现的原因,“草根摄影”的类型、“草根摄影”与精英摄影的区别,“草根摄影”的意义和未来的发展。

“草根博客”、“草根电影”、“草根文学”、“草根摄影”等草根文化现象有独树一帜的特点,对其特征分析对于进一步深入挖掘草根文化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四)对“草根文化”的价值评价。

《草根文化的美学意义》(王锦坤,《美与时代》,2009年02期)主要针对草根文化之于精英文化的意义来说,主要有如下意义:解构、反叛、去中心,与传统体制文化、精英文化相左,渴望获得更大的话语权,接受者心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追求自娱自乐。《“馒头”短剧体现的草根文化》(郭小寒,《东南传播》,2006年第05期)以一个网络草根文化案例为起点,认为网络催生的草根英雄,不仅从经济利益而且从名声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对主流文化形成了颠覆和挑战。《草根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与辅导员教育理念的转变》(陈灏杰、徐小娟,《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14期)针对草根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剔除了针对性的对策。《草根文化对电视节目传播的影响》(李和平,《新闻界》,2009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草根文化利用其传播特点,是的电视节目多元化、双向互动、收拾效果增强。同时,为减少草根文化的不理影响,需要塑造草根精神,需要体现社会责任感。”《草根文化视域下的公众媒介素养教育》(李文冰,《浙江传媒学院》,2010年第3期)同样强调了在大众文化盛行的文化格局中,媒体必须承担起引导草根文化健康发展的责任。《草根与权威——析网络传播中话语全变更》(王慧敏,《东南传播》,2008年07期)“对网络传播的范式予以分析,探究网络信息传播中权威的结构和民间话语权的架构。”《从文化工业看网络草根文化》(高钰婕,《兰州学报》,2010年第9期)以网络原创视频为例,认为草根文化是对文化工业的反叛:反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性、反文化工业的机械复制、反文化工业的压制爱欲。这一切将文化工业的逻辑慢慢打破。《互联网与网络草根文化》(董烨,《中国传媒科技》,2008年03期)论述了草根文化与互联网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互联网吹响了草根文化的号角”,而草根文化也是“网络媒体真正的‘根’”。硕士论文《论“草根文化”的社会功能》(吴妍,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将草根文化分为城市草根文化和乡村草根文化,由于作者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研究方向主要是草根文化与社会稳定发展的关系。草根文化既有正向的社会功能,也有负向的社会功能。针对草根文化的弊端,作者提出了草根文化的优化策略。

草根文化渗入到文化的各个方面,以上的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对草根文化进行了价值评价,特别重视在对比中阐明草根文化对精英文化的解构。但是,草根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常常呈现出非常复杂的交织关系”,[3]草根文化之所以在近些年来迅速出现,对精英文化进行解构的原因,仍然是需要我们深刻挖掘的。

(五)对草根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理论思考。

《草根文化——走出“被看”的文化表演套路》(刘涛,《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3日)认为,“在多元文化格局中,草根文化不可或缺,”草根文化要不断拓展其生存空间,就“不能丢掉自己的识别个性”,“同时,需要创新……应该传递一个真实的底层、一个自信的底层”。同时草根文化与公益舞台的结合是草根文化发展的一条路径。《关于“草根文化”嬗变及优化的探讨》(张志伟、马书勒,《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文中认为草根文化基本上就是群众文化,以改革开放为转折点,认为改革开放之后草根文化才获得话语权,文章还从社会政治角度,提出优化草根文化必须以和谐社会为引导,草根文化对社会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可以有效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同时也是观察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晴雨表”,关系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关于“草根文化”优化的学理探讨和现实需要》(张志伟,《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5月)也从政治社会的视角对草根文化进行了类似的考察和分析。《“草根文化”优化路径的探析》(张志伟,《中共四川省省委级机关党校学报》,2011年01期)从政治教育的视角,认为“我们应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采取批判的态度,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性,增强其在‘草根文化’优化中的有效性。”

基于对草根文化利弊的分析,此类研究主要从政治和政策的角度提出了草根文化发展和优化的原则和策略,目的是引导草根文化的健康发展。但是,这种抽象的道德批判和政治批判,往往导致脱离实际现象的空泛说教。

(六)大众文化视野下的草根文化研究。

《草根的时代》(姜玮,《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第20期),文中主要对草根文化的两种代表选秀文化和博客文化做了一般性的概括论述。《草根文化诉求的价值两面性及其民粹主义根基》(陈丹丹、刘起林,《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5期)分析了草根文化概念及其缘起,得出结论认为草根文化是一个都市大众娱乐领域的概念,“这些现象和事件的话语主体并非所谓的‘全民’”。它是在世俗化、娱乐化文化的背景下被发现和引进的。在文中作者以敏锐的学术眼光看到了“当前的学术界对于大众娱乐现实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均存在着值得引起重视的局限。”推崇者往往空泛的强化其正面价值,反对者未能从本质上进行批判,浅的缺乏透彻性。作者引用民粹主义的理论观点,对草根文化的价值做了中肯的评价,肯定了其合理性,也应该警惕其价值两面性。《从精英文化到草根文化——从“超级女生”火爆看国内文化发展趋势》(刘畅,《山东视听》,2006年02期)通过对电视选秀节目《超级女声》的节目特点的分析,从这一点中见出草根文化在精英文化的地盘中突围出来的文化发展趋势。硕士论文《当代中国草根符号的审美研究》(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将草根文化作为一个审美符号,分别考察其能指和所指,在能值的分析中,将草根文化的的时空形式分为剧场空间的草根文化符号,荧屏空间的草根文化符号,赛博空间的草根文化符号。在所指的研究中,分析了草根文化的内涵:生命力、原生性、民族性。《浅议草根文化》(刘洋,《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分析了“草根”一词的产生,并阐释了这种新的文化形态形成的原因。

(七)草根文化与品牌传播和市场营销研究。

《“草根文化”和“恶搞文化”背景下的品牌传播》(刘立丰,《广告与文化研究》,2006年第2期)分析了“草根文化”元素对品牌传播的积极作用,指出大众文化品牌传播对对高端品牌的传播造成了挑战。《草根文化安踏品牌新战略》(李延生,《中国企业报》,2006年12月14日)从营销策略的角度,草根文化“永不止步、顽强拼搏”的精神不但符合体育精神、适合做为品牌文化,而且在营销中面对更为广大的市场,在市场中占有优势,使安踏品牌成为大众喜欢的品牌。《媒介仪式下的草根狂欢与话题营销——解读2011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张春林,《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5月)指出,春晚“把草根参与和热点话题相结合,为草根狂欢提供主流媒介的舞台,并利用全媒体时代的各种媒介渠道一年过去观众的注意力,取得话题营销的成功。”

草根文化成为品牌传播的口号并且进入品牌文化内涵,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对“草根”二字的消费已经非常明显了。“草根”日渐成为一个符号,草根这个名词的能指与所指出现错位和分离,草根的背后不一定真的是草根。实际上,对草根文化的消费并不只在品牌传播和市场营销的经济现象中。“草根”日益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这个符号本身就成为一个消费的对象。

对于草根文化的研究在21世纪初就已经展开,理论界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这些研究都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但是研究论文的数量少,篇幅较短,仍然显得较为零散,缺乏完整性,大多数都浅尝辄止且理论深度有所欠缺。对草根文化含义的界定不够,对特征的分析不深入,基本处于总结概括的阶段,而概括的也不够全面。正是因为对草根文化现象繁杂较难概括,所以对于草根文化的内涵基本上所有文章都予以回避,或者拿过来就用,或者在草根文化的名义下,研究某一领域的草根的出现(摄影领域的草根摄影)。因此,厘清草根文化的蕴含,以及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内蕴有什么变化,是非常重要的。草根文化的特征、草根文化盛行的深层原因也急需深刻的、学理上的解释和研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研究方法上,要“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2]在对具体的文化现象的分析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防止对西方理论的机械搬用。

参考文献

[1]衣云鹤.央视召开节目资源推介会哈文春晚创作团队相[EB/OL].http://yule.sohu.com/20110920/n319993966.shtml.

[2]陶东风.西方文化研究的新进发展[J].当代文坛,2007,(1).

[3]陶东风,徐艳蕊.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草根文化
王燕清:从草根创业到世界领先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草根诗文集第三卷征稿启事
草根版“光荣妈妈”的百年大爱
谁远谁近?
校园“三剑客”
草根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