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名师古诗教学导入赏析
2012-01-28沈虹霞
沈虹霞
(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江苏 苏州 215021)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名师古诗教学导入赏析
沈虹霞
(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江苏 苏州 215021)
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辍耕录》诠释作乐府之法“凤头、猪肚、豹尾”时说:“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古诗教学的导入是一门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巧妙地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都大有裨益。赏析特级教师的古诗教学导入环节,或清新似风,或雅致若梅,或浓烈似火,或甘醇若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怎一个“凤头”了得!
一、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教学片断】《夜雪》 执教:特级教师薛法根
师:请拿出一个本子、一支笔。下面跟着老师一起写一首诗,老师在黑板上写这首诗,同学们跟着老师把这首诗抄写在自己的本子上。老师怎么写,你们就怎么写。看清楚,字要写得端端正正。
师板书:
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抄写)
师:(两分钟后)抄好的请举手,看一看每个字都写正确了吗?特别是这个字,这个字念“qīn”(手指“衾”字,板书拼音),上面一个“今”,下面一个“衣”。这个字念“zhěn”(手指“枕”字,板书拼音)。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是一首清新、雅致的小诗,就像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一样,题目叫《夜雪》。诗一定要吟诵的,听老师读一读。
师:(范读完)好,自己轻声地吟诵一下。
(生轻声吟诵)
师:(插话)对,就这样轻轻地吟,要读到自己的心里。念个两三遍,自己念。
师:会读吗?
生:(齐)会。
(指名一生读)
师:好的,正确流畅,不错。
(再指名一生读)
师:好的,如果你能够体会这诗的含义和意境,那会读得更好。
(再指名一生读)
师:声音清脆悦耳。如果对这首诗的情感再有一点体会就更美了。我请几个女同学来读读看。
(指名一女生读)
师:清幽幽的,别有一番情趣,不错。我请你来推荐一个同学读读看。(该生推荐一位同学)
师:好,我们来听一听。
(被推荐的那位同学读)
师:她不但对这首诗有了体会,而且有了表情。读诗的时候有表情的同学对诗是有自己的真切体会的。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赏析】
文如其人,课如其性。薛法根老师的教学导入没有刻意的雕琢,没有浮华的修饰,没有故作的姿态,没有故弄的玄虚,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群孩子、一个他,就开课了。众多的传统元素恰到好处、熠熠生辉。袁微子先生常说:示范就是最好的指导。教师不仅能读能写,更重要的是深得古诗学习的要义,书写原本就是亲近诗歌的重要路径与方式。学习古诗、学习汉语、学习中华文化,首先就要写好字。课始,师生共写古诗真是传统到家了,然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布局合理、美观大方的书写让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古诗学习上,而安心用心的书写过程又是引导学生静心入境的基本生活策略。这样安静雅致的课堂在当下的虚浮中并不多见,远离音效、画面的朗读指导更符合古诗学习的规律,更贴近每个孩子的实际。透过这简明扼要、朴素平实的教学,让我们看到了简单中的丰满与切实。诚如薛法根老师自己所言:简单是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它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爱,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与教学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发现和深刻的认识!
二、未启已传声 情真意切切
【教学片断】《枫桥夜泊》 执教:特级教师王崧舟
师:请看大屏幕。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这样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
(大屏幕出示: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陈小奇《涛声依旧》)(生读)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呢?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
大屏幕出示: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生读)
师:再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生再读)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
生:寒山寺的。
师:为了独听这寒山寺的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等了多少年?
生:(齐)十年。
师:十年,三千六百五十个日日夜夜,这钟声的魅力为什么如此之大?六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也写过这样的钟声。
大屏幕出示: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明)高启《泊枫桥》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
生:寒山寺的。
师:每次经过寒山寺,每次路过枫桥,诗人都会想起一个人,那是谁?
生:张继。
师:为什么几度经过忆张继呢?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也写过这样的钟声。
屏幕出示: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宋)陆游《宿枫桥》
师:七年前陆游到过哪,听到过什么?
生:到过寒山寺,听过钟声。
师:一年又一年,变的是南来北往的人,不变的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当代诗人陈小奇在歌中这样写道——
生:(齐)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所以两百多年前的王士祯这样写道——
生:(齐)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师:所以,六百多年前的高启这样写道——
生:(齐)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所以,八百多年前的陆游还是这样写道——
生:(齐)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所有问题都跟一个人紧紧相连,所有问题都跟一首诗息息相关。这个人是张继,这首诗是《枫桥夜泊》。(大屏幕出示这首诗)
【赏析】
王崧舟老师的导入环节设计,弥漫浓浓的书卷味,暗合夜半钟声的音韵,其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师生的互动吟诵中自然流泻,那从时间的长河中由远而来的钟声,在师生心灵的抚摸中声情并茂。此情此景,可谓儒雅舒缓、从容纯正,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诗心、诗情、诗意,展现了教师对于诗学审美的独到理解与自由驾驭。古人主张“以诗解诗”,其要义在于勾连文本纵向、横向的联系,链接其与生活的情景,找寻读解诗歌的更多支点,从而揭示丰富的意义世界,体会独到的人文情怀。清代王士祯、明朝高启、宋代陆游的诗句与当代陈小奇的歌词相互映衬,交相辉映,其文化的感受在具体的文本里得到灵动的实现,蒙太奇式的导入环节自然悠长,诗中有诗,景中有景,诗景交融,课堂结构呈现出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态势,这和古诗本身的悠远意境浑然相谐。
三、据形索其义 字字皆珠玑
【教学片断】《望天门山》 执教:特级教师王玲湘
师:咱们先来认一个字。(出示甲骨文“天”)
生:人。
师:你们异口同声说是“人”,我们先来看它的下半部分,是“大”字,是一个张开双臂的样子,上面是圆圆的头。这个字本意就是头顶,头顶是人身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引申指很高。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什么呢?
生:(恍然大悟)天。
师:(板:天)一点就通,确实是“天”字。认第二个字。(出示:甲骨文“门”)
生:门。
师:这是繁体字的“门”。你看左边一扇,右边一扇。单扇为“户”,两扇合为“门”。(板:天)
师:这个字很形象,大家一看就知道什么字,读——
生:山。(教师板书:山)
师:连起来读——
生:天门山。
师: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样的?
生:很高很高的。
师:(笑)很高很高的山可以叫“天山”呀!天门山呢?
生:有两座。一边一座,像门一样,又是很高很雄伟的山。
师:你们没看过天门山,但从“天门山”这三个字却能想到它的意思,这就是汉字的美丽,既有情趣,又有意象。(结合注释)天门山隔江相对,就像天设的门户,雄伟奇特。公元726年,唐代诗人李白(板:李白)经过天门山,留下了千古绝唱《望天门山》。(板:望)“望”是什么意思?
师:“望”的甲骨文很传神,出示(甲骨文“望”),你们看,像一个人站在土坡上睁大眼睛抬头向远处看。(生看后很惊讶)
师:让我们一起带着理解读课题——(生读)
师:读出远看的感觉。
生:望天门山。(“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
【赏析】
福建集美大学金文伟教授撰文指出: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从造字角度看是“因义构形”,从阅读角度看是“因形求义”。因此,掌握汉字的形音义能极大地提高文字阅读的效果。古代的训诂学,就是讲求明确字义,精准阅读,这是符合汉字与汉语书面语内在规律的科学方法。王玲湘老师的教学开篇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在王老师的眼里,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首意味深长的诗,她准确而又清晰地解析了“望天门山”这四个字的形意关系,不仅使学生对这四个字理解深刻,而且对“天门山”的实景与意境有了感性和形象的体察、理解。字词有了生命,识字有了文化的浸润,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同时,诗题又往往是读诗解诗的钥匙,让学生深度关切和理解诗题,为后续的学习铺平了道路,这不失为古诗导入教学的一条基本路径。
四、脉脉如初识 处处是风景
【教学片断】《清平乐·村居》 执教:特级教师魏星
师:读读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也别有一番情趣。我们以前学过“词串”,请大家仔细体会一下。
屏幕出示:
金秋 烟波 水乡
芦苇 菱藕 荷塘
夕阳 归舟 渔歌
枫叶 灯火 月光
师:谁能边读边想象,读出词串里的韵味?
(生读)
师:今天我们来读一首辛弃疾的词,看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的韵味读出来。
(板书课题)
师:这个字读“乐(yuè)”,一起读课题。(生读)
师:古代的词是配乐来唱的。读这个课题的时候,词牌名和后面的“村居”略有停顿,一起读。(生读)
师:看到“村居”,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场景?
生:太湖边上有几户人家,夕阳西下时,打鱼的船回家了,渔村炊烟袅袅。
生:几间小茅屋,还有一块田地,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
生:在一个夏天的傍晚,夕阳西下,一位老人躺在家门前的躺椅上,一手抱着小孙子,一手摇着蒲扇,心里甜滋滋的,在欣赏着美丽的晚霞。
师:掌声送给她。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一起读课题。(生读)
师:这是同学们想象中的村居。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样呢?请同学自读课文。(生读)
【赏析】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称颂他所挚爱的艺术风格“淳朴恬淡,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这很是符合魏老师在《村居》一课教学导入时所呈现的朴实自然的风格。古诗词和学生的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村居的场景与学生的生活存在一定距离,文字意象与学生的心境存在一定距离。魏老师深知:要让诗词教学弥散芬芳,必须“贯通生活”,“畅达生活”。他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了一组学生已学课文中的乡村主题的词语,并且巧妙组合,每行三个词自成一景,四行之间,相应相生,别有情致,让人很自然地想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其价值在于,词串学习,“边读边想象,读出词串的韵味”,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成功架设了学生入境入情的桥梁。所以,这不只是一种单纯意义的词语复习,还是一种学生心境的调养,更是一种学生诗感的唤醒。学生从熟悉的词语中进入了乡村,进而顺利进入《村居》,为学生整堂课中建立意象、读出生活、品出诗情奠定了基础。
【结语】
常常敬仰于名师别样的教育风采,总是折服于名师多姿的教学魅力,自然想起冰心老人的话语:“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或许我们在惊叹、赞赏的同时,更多的是自我审视,自我观照,我们是否在重复一成不变的教案,我们是否缺失名师们所具备的博学精神、哲学思辨、美学意识以及最为基础的儿童情怀与学生立场。“导入赏析”只是名师们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的一个窗口、一个镜像,我们只有学会透过、学会领悟、懂得贯通,才会真正学会创造、优化教学,才能建设出学生受用的真正的高境界课堂。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