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如何有效地“教”与“学”
2012-01-28浙江省湖州中学沈国根
☉浙江省湖州中学 沈国根
一、高一部分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研究
高一新生经过高中阶段近两个月的数学学习,经历了月考和期中考试后,层次感已经非常鲜明.原本在中考中彼此之间的差距非常接近,但时隔两个月,部分同学就已经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对数学产生了畏惧感.为了能够很好地分析其中的原因,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参照专家们的经验,按上述三个方面编制了一份问卷.
对象的确定:××中学高一(1)班,高一(2)班.
样本容量:(1)班:48人,(2)班:49人.
调查结果与统计:
按计划,我共发出问卷97份,回收95份,其中有效卷93份,我用电脑对问卷进行逐份统计.结合所得的数据,我认为学生在高一阶段数学学习的困难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
1.心理层面的变化
通过初中升学考试进入重点中学的学生,在初中的时候都是班里的佼佼者.他们处处得到老师的关爱,心理的优越性和自豪感很足.进入高中,尤其是重点中学后,尖子学生都聚集在了一起.相比之下,一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再占有优势,这种成绩优势地位的下降与丧失,使他们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落差,产生了严重的失落感,从而对数学产生了畏惧,心理上产生了障碍,导致数学成绩的进一步下滑,而成绩的下滑也进一步加重了心理的负担,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环境层面的变化
进入初三这一年,面对着是否能进入优质重点高中的中考,学校管理严格,老师抓得紧,采取题海战术,做大量的练习,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少.一旦进入高中以后,教学的秩序又恢复到正常,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比较多,肩上的压力一旦轻了,一些学生就感到无所适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懂得如何去规划、合理安排好自己的课余时间,忙而无序,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中考的如愿让他们轻视了高中的激烈竞争,更何况义务教育下的教材通俗浅显,整体难度不大,高中的数学教材内容多,要求高,而且更加抽象,知识点更加错综复杂,数形结合、整体转化、转化化归等数学思想高度体现.面对这些变化,一部分学生表现出不适应,对数学产生了畏难情绪.
3.知识结构的变化
为了应对初中的升学考试,很多学校都调整了教学进度,擅自改变了教学计划,加强了中考中重点内容的上课强度,而对中考要求不高或者不考的知识点,干脆选择让学生阅读甚至跳过不上,从而可以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复习迎考.我们知道,知识结构的完整是多种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对思维能力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旦整个知识体系不完整,零零碎碎的,那么学生就形成不了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这样也为高中阶段学习函数知识埋下了“隐患”.
二、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着重关注的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的效果,关注学生的情感经历,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高中课堂数学教学中,影响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很多,其中关键之处在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的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甚至决定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呢?又有哪些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我想,只有增加有效的教学行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有效,就是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组织的教学,能够达到或者超过预期的目的,即学生能够在知识技能、思维情感等方面都得到相应的锻炼或者提高.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主要满足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或者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比如在语言上要通俗易懂,让学生听得清楚、明白,在表现方式上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三、有效教学的策略分析
1.数学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成败.有人形容,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诚然,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过程具有调控、导向、激励和评价功能.对教学目标的合理定位和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有效教学的实施.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并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方向性和针对性.
灌输式的传统教学中,往往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虽然有时候在表象上能体现出教学的“效率性”,但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性,忽略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现代教学则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目标的定位应该以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为主要依据,应趋于全面性考虑,这样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完善其个性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是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科学素质为核心.通过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教学的目的性、有效性,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学会了方法,增加了数学体验,并能在情感上得到一定的升华.
2.注重数学教材资源的精选和整合
(1)认真吃透教材是精选、整合有效教学内容的基础和前提.
每次课程改革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力图使教材更能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符合时代的需求,因此很多新课改的理念都融入到了教材的内容和设计上,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去认真研读、思考、感悟、领会其中的变化,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吃透教材,从而有效地精选、整合教学内容.
(2)要用活、用实教材.
经验丰富的老师都知道,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就算再高明的老师也不可能把课上得很精彩.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唯一来源.新课程强调分层教学,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对教材科学地使用,甚至再度开发,都会对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新教材在定理的基础上,往往都经过细致的考虑,无论在用词及结构上都显得非常之慎重.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往往实行“拿来主义”,照本宣科,丧失了最佳的教学期.事实上,在定理的推敲上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推敲的东西.例如在讲述“零点存在性定理”——“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时,在给出定理的基础上,能顺水推舟,如果能思考以下问题,必然对定理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思考1:在定理中如果把“连续不断”去掉,情况会怎样?
思考2:若满足f(a)·f(b)>0,则在(a,b)上一定无零点?
思考3:在满足定理的条件下,在(a,b)上有几个零点?
通过以上问题的呈现,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进行这样的处理和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知识的给出水到渠成,弥补了教材的不足,让学生经历了发现,体验了成功.
因此,我们教师要重视课本知识,要注意对课本知识和例题的挖掘.如果我们能指导学生不满足课本所给的知识,学会对课本例题的再研究和再探索,那么势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倡多途径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发展.在教材的处理上增设了很多探究以及试验性的内容(包括相当的阅读材料),这些都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提供了必要的素材.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显露学生的思维,在发现、感悟、体验等一系列的学习经历中主动掌握知识.
(1)鼓励学生勤学多问.
自主学习是学生个体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通常情况下,学生可以在上课之前提前预习,并对预习内容做探究式的问题记录,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地寻找答案,当然途径可以是多种方式,比如同学间讨论,或者上网搜索.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加强团队协作,取长补短.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往往对所思考的问题不能做出一个全面的、合理的解答,这时团队协作就能体现出一定的优越性.在互助协作的群体中,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观点得以交锋、碰撞,从而使学生对问题得到进一步的认识,乃至升华.
(3)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所谓探究,就是用怀疑的眼光看问题.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求不要盲从课本知识,使学习过程变成探索过程、研究过程,甚至创新过程.
基于以上几点考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把班级分成了八个数学学习兴趣小组,每个组设立了组长.每个星期,我都会布置两道思考题,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去完成,然后利用平时的自修课,由每个小组的组长对题目进行分析(类似于教师的说题).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能增强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探究的好习惯.
4.坚持课堂教学的反思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触,一堂准备再好的课总会有些许遗憾.因此,教师要坚持课堂教学的反思.实践证明,坚持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认知技能.反思产生于问题,产生于诸多课堂教学环节的推敲.坚持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专业化水平和教师的认知技能.反思产生于问题.开始,教师对许多问题模糊不清,包括对什么是有效教学,什么是低效教学,教师知道的是笼统的,并不具体;是肤浅的,并不深刻.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教学反思,让教师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可生长出新观念、新教法、新措施,使原来的教学走向有效教学.
教学要反思,这个观念深入人心,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常常出现形式上的反思,比如“假反思”、“浅反思”、“应付思”、“空反思”等.往往有些老师是为了反思而反思,这样就失去了反思的本质,变成形式主义了.只顾反思,而没有“决断”,没有行动,问题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我认为,要提高教学反思的能力,提高反思品质中的几个“度”是训练的方向,即反思要有深度,反思要有高度,反思要有创新度,反思要有灵活度.
四、有效教学的再思考
如何推进课堂有效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也是当代教师努力探索研究的课题之一.推进课堂教学的方法很多,笔者上面提到的种种都是在实践中的感受和体会.我们处在一个团结、互助合作的时代,更应该加强组里的合作交流,发挥集体的力量.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数学组就以备课组为单位,实行集体备课.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已经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备课模式,称之为“三次备课”.第一次自行备课,第二次集体讨论后再备课,第三次课后再备课.通过这完整的三个环节,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整个教案在不断地打磨中更显精炼,环节处链接得更加自然,课堂的重点更加突出,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和训练也更加到位.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教学过程告诉我们:备课是无止境的.三次备课是一种有效的模式,但决不是唯一的模式,只要我们平时多钻研,多探索,一定会让有效备课形式多样化,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效.
总之,有效备课是有效课堂的基础,而有效的教学设计大大地推进了有效备课,只要我们以数学内在的发展逻辑为依据,以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的认知主线为设计主线,使学生在感兴趣的、快乐的氛围中认知数学,感受数学,欣赏数学,真正地领会和把握数学的核心概念和本质,学会数学地思考,从而切实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张洪响.高一学生第一学期数学学习障碍的调查研究.中学数学月刊,2004(3).
2.陈丽琴.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高中数学教与学,2010(8).
3.杨琳琳.学习策略的应用对中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中学数学研究,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