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工荒”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招生难探源与应对策略

2012-01-28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周劲松张晓湘

中国轻工教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生源中职职业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周劲松 张晓湘

“用工荒”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招生难探源与应对策略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周劲松 张晓湘

当今,不少企业存在“用工荒”的现象,而职业教育却又面临招生难的困境。文章指出,职业教育招生难与社会环境、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质量有关,但体制机制的缺失是最大的问题,职业教育存在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经费投入不足、不平等招生竞争和监管不力等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策略建议。

用工荒;招生;体制机制;策略

教育部发布的权威信息显示,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就业率为96.56%,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年度全国高职院校的平均就业率为85.2%,与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基本持平,可见,职业教育的就业难问题已得到缓解。而从社会需求来看,珠三角、长三角和其它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现象却愈演愈烈,引发了大批企业的“用工荒”,企业动辄以几十万年薪招聘高级技工的新闻也频频见诸报端,可见,技能型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然而,即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初中、高中毕业生依然不愿报考职业学校,使职业教育面临着“好就业、难招生”的尴尬状况。在国家积极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新形势下,剖析职业学校招生难现象,揭示招生难问题的体制机制根源,探索招生制度改革创新的举措,无疑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职业教育招生难问题的表象特征

1.职业教育招生难的表现形式

从职业教育招生难现象所呈现的外显形式来看,一是校均规模偏小,中职学校尤为严重。如国家建设示范性中职学校,要求最低规模为在校生5000人,但实际能达此规模的学校属凤毛麟角,大多中职学校的在校生规模为1000人以下。许多地区为使中职规模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要求,不惜虚报在校生人数,这在职业教育界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同时,许多高职院校的规模近年来也在急剧萎缩。二是招生大战愈演愈烈。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招生竞争逐渐白热化,买卖生源的现象十分普遍。据调查,生均招生成本在1000元以上的中职学校比例超过50%,高职院校的招生成本也在水涨船高。三是生源渠道拓展效果甚微。高职院校向中职要生源,职业学校向企业要生源的努力受制于政策所限,使得职业学校生源难以得到及时补充。

2.职业教育招生难的显性原因

从社会背景的角度分析,适龄人口的下降是职业教育招生难的重要因素。但是,从教育整体框架来研究职业教育招生难问题,可以看出,其主要的直接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教育社会地位不高

长期以来,“读书做官”、“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许多学生,尤其是学生家长,认为普通学历教育才是正规教育,而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甚至属“末流教育”,将读中职的学生认定为差生,读高职的学生就是考不上本科的学生,相当于“没考上大学”。尽管学生和家长希望通过读书找到一条出路,但其首选并不是职业技能工作岗位而是“白领”阶层。受这种思想意识的驱使,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虽然已考取了职业技术类院校,却宁可复读一年,力求向“心目中的理想大学再冲击一次”,而不在乎再浪费一年的青春和金钱。此外,社会用人单位往往过分看重学历,所需工作岗位均以学历为基础,由此造成人们对学历的极度崇拜,而忽视了对自己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2)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不足

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成果及办学品牌尚不足以吸引更多的考生。一是办学特色不鲜明。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产业特色、行业特色、地域特色,相当一部分学校求大求全,全无特色。二是人才培养质量差强人意。部分学校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试图通过招生扩大学校影响,但有限的经费却无法改善办学条件。此外,师资队伍良莠不齐,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调查发现,许多中职学生就业后之所以和普通打工仔待遇相当,原因是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过窄,虽然符合市场需求,但无法适应市场变化,造成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差,再就业需要再培训,使得企业对学生的认可度较低。

(3)职业教育遭遇不公正的招生政策待遇

高校扩招引发的“普高热”和“精英”教育的存在,导致了社会人才观和择业观的偏颇,升高中、上大学的比例成了不少地方政府评价教育好坏的唯一标准。在中考招生录取时,是先重点高中、然后再普通高中,剩余的才是中等职业学校生源。高职院校在招生层次中位于第四批次,也是高考筛选下来的最后一批学生。一方面,职业院校对这些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难以组织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入校后总有低人一等的自卑或者扭曲的心理,从而严重影响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兴趣。

二、职业教育招生难问题的体制机制根源

职业教育的地位、内涵,招生政策与待遇问题是导致招生难的直接原因,但其折射出的是职业教育管理运行体制等深层次原因,特别是招生体制方面的种种弊端,严重损害了职业教育的形象和尊严。

1.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基本上形成封闭的、单一的“断层教育”,因此,选择了中职或高职就读的学生,其进一步提升的通道基本上被堵死。国家虽然出台了对口升学的政策,但中职学生对口升高职的愿望并不强烈,因为高职与中职的课程体系缺乏有效沟通,重复教育现象比较普遍,而对口升入本科教育又受制于比例和院校数量的限制,无法形成规模。由此导致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生相比,学生升学可选择余地较小,影响了学生就读中职的积极性。同样道理,高职学生升本比例极小,学生若想读研,则因教育体系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几乎没有可能,由此,高职专科成了这些学生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这些学生最后的无奈选择。

2.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顺

在职业教育的资源供给方面,政府鼓励多渠道、多途径办职业教育,原本是为了调动各方办学的积极性,但事实上,却催化了职业教育办学资源的无序化。目前,职业教育有公办和民办之分,民办职业院校基本上是统一管理,而公办职业院校的创办者则五花八门,教育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各厅局、各行业、企业都可以创办各类职业学校。

在职业教育管理方式方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尚能对各类公办学校进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但对于民办学校和其它部门及单位创办的职业学校的设置、专业开发和招生却有心无力,由此造成学校设置过多、办学条件差别大、专业设置混乱等问题。职业教育资源无法合理配置,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办学信誉,甚至部分职业学校已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在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需求方面,各级各类部门的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因利益纠结而自成体系,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导致有培训需求资源的部门却没有培训能力,而职业学校的培训能力又有可能长期闲置。

3.职业教育面临不平等招生竞争

目前,招生不平等竞争的现象显得尤其突出。一般普通高校与高职虽然有宏观的招生计划比例,但在实际招生中,一般普通高等学校降分招生严重分流了高职生源,造成高职招生虽然有计划,却无生可招。高职招生不足,只能扩大招收五年制学生规模,最后导致中职学校招生出现生源枯竭的现象。从社会声誉、办学条件等方面来说,一般普通高校到高职、高职到中职,均是由强到弱的势态,这种竞争从开始就注定了结果。国家虽鼓励职业学校开展非全日制教育和技术培训,但企业人员、社会人员进入职业学校接受教育,往往受制于现行的招考制度和学籍认证制度。

4.职业教育招生监管不力

当前的职业教育招生管理体制是一种“名义上统筹监管,事实上放开”的体制,缺乏有效协调、政府统筹与学校自律相结合的招生监管体系,使得对招生进行监管的难度非常大。调研中发现,对于中职招生来说,县一级可以通过行政手段进行招生,限制生源外流,地市一级学校招生就只能走进学生家庭了,行业或省一级学校则成为了盯防对象。对于高职学院来说,单独招生本意是自主招收一批稳定的、有明确就业意向的生源,但现实与理想相去甚远,结果差强人意。这种无序招生、地方保护的现象造成了生源买卖的不良行为,值得认真反思。

5.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从对各校招生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办学条件好的学校招生形势比较好。调研结果表明,不论农村还是城市,中职学校硬件建设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大多数学校校园设施、教学条件不如普通高中,甚至还不如初中学生原来就读的初级中学。各地政府对高级中学用地、建校舍、买设备、聘任教师都会有政策倾斜,但职业教育就没这么幸运,所以才有报道说最漂亮的建筑是小学、中学、高中学校,却从没有报道说最漂亮的建筑是职业学校。而学校硬件建设既是办学实力的体现,也是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也自然成为学生和家长择校的重要依据,这种现象在高职学院中也普遍存在。实际上,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比普通高校要高,诸如厂房设备和实训室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为培养学生的高技能需要消耗大量原材料等等,这些都是职业教育的成本。从另外一方面来讲,也正因为职业学校投入不足,使得学校以扩大招生规模来筹措发展资金的冲动就相当强烈,这也是造成职业教育招生无序、恶性竞争的主要内因。

三、改革职业教育招生体制机制的对策

1.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高职业教育沟通与衔接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明确中、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引导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要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对口培养以及专业硕士培养制度;要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和衔接;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调减中等职业学校数量,稳定高等职业学校规模;要组织制定区域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为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创造条件;要改革学籍管理办法,为“学分制”教学制度改革提供有效服务。

2.加强职业教育招生统筹,为职业学校招生营造良好环境

各级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将职业教育发展和招生纳入议事日程,加强统筹管理。要严格按照1:1比例,统筹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落实高中入学注册制度,对违反此项规定的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联合行动,坚决打击生源买卖行为,为职业教育创造和谐规范的招生环境。要完善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劳动技术、通用技术等内容纳入普通初中和高中课程教学,并作为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项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成才观,形成普职有效渗透、学生平稳分流的工作格局。

3.改革招考方式,形成多元化人才选拔机制

通过考试制度改革,拓宽学生继续学习的途径,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机会和选择,提升职业教育吸引能力。

一是要改革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学考试办法,逐步实行“知识+技能”的对口升学考试办法,淡化文化课程的主导地位,推广“文化综合素质测试+专业基础知识测试+专业技能水平测评”的对口升学考试录取方式。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力度。扩大现代产业领域内高端技能型人才相关专业和艰苦行业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在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同时,允许招收在实践岗位有突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要对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职业院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给予大力支持。

三是要允许中等职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和部分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实行春秋两季招生。

四是要扩大职业教育招生渠道。改革学籍管理办法,对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一年制、二年制职业教育的、以“双元制”方式联合培养新进员工或在职员工的,应允许其注册,以尽快提高企业技能型人才的整体素质,真正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4.加大政策导向,显著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

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发展职业教育和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人的职责,定期开展地方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实施地方政府职业教育发展问责制度。要健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增大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整体投入并加大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进一步完善建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分担机制。要进一步用法律形式明确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职责,构建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互利互赢的发展格局。要支持职业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项目合作,鼓励优质学校开展连锁办学,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进而在整体上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1]刘健.工业园区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携手破解“招工难”和“招生难”[J].职业,2011(24).

[2]方晓明.英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沿革及启示[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9(12).

[3]毛洪艳.全面加强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以就业促招生以招生促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0(5).

[4]王晋.新形势下高职招生工作的对策研究探讨[J].价值工程中,2010(5).

[6]李宝斌.专科“生源荒”折射高校扩张的潜在危机[J].江苏高教,2011(5).

G717

猜你喜欢

生源中职职业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论高职院校农村生源班级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路径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跨省生源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