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人性基础
2012-01-28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张广森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张广森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人性基础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张广森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是以“政治人”作为人性基础,而随着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时代的主题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由“政治人”转向“社会人”。人的社会性能够把人性的其他内容统一起来,并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建构提供人性根基。
人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政治人性;社会人性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社会共同体通过一定的形式,完成对个体政治化、社会化教育过程的理论建构,其理论基础是假设人的本性具有政治化、社会化的心理趋向,通过社会教化,人性的政治化与社会化趋向才能现实化。由于政治生活一度成为国家的主要生活形式,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理论基础是“政治人”假定,而在和谐社会建设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政治人性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普片性,而使社会人性已成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人性的假定获得了合理性与合法性。
一、人的本性是一个复杂的意义系统
单纯以任何一种价值取向都难以归约人性的本质。历史上,人性问题众说纷纭,表明了人性问题的复杂性。依照休谟的观点,任何一种学科最终都会回归到人性问题上来,这就意味着,任何一种学科都将从自己的问题视域出发,将其基础归约到人性的某一方面,并依人性的基础建构起本学科的理论架构。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政治人性是其最基本的人性假定。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愿意过城邦政治生活,既是自然演化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的自然本性的体现。“由此可以明白城邦出于自然的演化,而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的这种自然倾向表明,“人在本性上应该是一个政治动物”。[1]人的本性的政治性,意味着人内在地具有趋向政治生活的意志和愿望,但是,这种意志和愿望的合理化形式与内容,需要社会环境的型构。社会通过时代精神与执政意志的相互契合,以多种教化的方式方法,引导公民个体的意志与愿望,使其与社会的政治信念同构,这种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把人性中的政治倾向开显出来,使人在社会中过符合他的本质的生活,同时,在政治生活实践中,不断地丰富人性、完善和发展人性。
基于政治人性的基本假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目标具有三个维度。
一是深入开掘个体的政治意识。在马克思看来,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2]在现实社会中,个体的人深受资本的压迫与剥夺,但是,却无力理解资本主义的逻辑,因此,马克思的使命就是要唤起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从而自觉地对资本主义物质力量进行批判。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致力于唤醒民众的革命意识,使民众懂得革命的道理,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把人们本性之中的政治诉求理论化、逻辑化,鼓舞起他们的革命意志,实现他们的革命愿望。
二是积极引导认同共产主义信仰。“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3]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就是要创造一种能使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产主义事业本质上就是把人解放成为人的历史运动,因此,共产主义理论具有真理性和现实性。马克思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就是源于他的理论的科学性、无私性与真理性。从理论的彻底性出发,理论的真理就可以获得人民群众的赞同,而当着一种理论或主张内化为个体的意志时,他就具有坚定信念,自觉地履行他所认同的主义与信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引导人们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人们的自觉选择,这是由政治人性的基本逻辑所决定的。
三是鼓励践行政治使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的实践性。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了它的现实性与真理性的力量,在20世纪90年代,所遇到的挫折是某些误读了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失败,马克思哲学在21世纪初的强势回归,再一次证明了他的理论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是把共产主义把握为一种不断实践的历史性过程,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质上就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使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目标则是为践行这一使命提供理论证明与理论辩护。在此意义上,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目标与其他的理论的重大不同就在于它的实践性与历史性。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们不能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及时调适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以至于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过度突出其政治性,导致在实践中对阶级斗争扩大化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一教训就在于我们没有将人性把握在历史性范畴。人性的历史性意味着人的本性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代精神变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卡西尔指出“人之为人的特性就在于他的本性的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和多面性……所有这些功能都是相辅相成的。每一种功能都开启了一个新的地平线并且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一个方面。”[4]由于人性的丰富性,需要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中才能真实生成为一种能把所有的人性统一起来的主导性本性,这一本性才是现实语境中的真实人性。当时代主题发生变化之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人性根基就要随之发生变化。唯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才能具有现实性,才能真实地实现其理论宗旨。
二、在现实社会条件下,人被抛入到社会物质条件之中
人的这一“被抛”,显示出人的本性既要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生活条件,也要受制于前一代人所创造的历史条件,在此意义上,马克思提示要把握人的本性的根本原则,即“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3]“在其现实性上”意味着人的本性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要把握人的本性必须要深入了解时代精神的特点,而符合于时代要求的人的本性,才能构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真实基础。
当代中国,最重大变化在于从政治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逐渐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政治社会转向公民社会。公民社会的特点是执政党代表全体公民的利益,每个公民都能够坚持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张自己的价值选择,自觉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基于对个体利益合法性的主张,公民人性中的权益意识开始觉醒;基于多元价值观的合法性,公民的单一政治性倾向开始受到人们的置疑;基于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公民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得到鼓励。在这样的语境中,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依然突出政治性的维度,已经不能合理解释社会的变化及人的价值观的变化,也无力为自己求得合法性与合理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从政治人向社会人的转型就成为一个紧迫要求。
人的社会本性是通过经验观察就能够确认的客观事实。
一是人具有合群性。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里,人的合群性是过城邦生活的人性前提。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个体的相互竞争本质上使人丧失了安全感,以契约社会对抗丛林法则,以群体性力量克服个人自卫能力的不足,才是文明进步的逻辑起点。因此,人的合群性,有利于培养人的群体意识,认同群体的价值观,这是社会的最重要的价值诉求。
二是人的本性需要后天的教化与养成。告子提出,人性无所谓善恶,人性的善与恶完全取决于后天的养成,所谓“性犹端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5]人的本性类似于“白板”,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后天的生存环境和所受的社会教育。环境决定论也是在此意义上,突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人性养成的重要作用。只不过在环境决定论那里,环境是一成不变的,所以,马克思才批评环境决定论不懂得感性实践的作用,不懂得人的环境是历史性的生成过程,即“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3]
社会人的人性假定具有两个指向。
一是人本然内具着的对安全与秩序的要求。虽然自然状态下的个体趋于自由,但当自由意志不能如其所愿地完满实现时,个体就会重新对自由进行反思,并最终把安全与秩序作为实现自由的前置条件,如此一来,安全与秩序成为人的本性的基本要求。而安全的获得与秩序的建构,则要诉诸于群体性的共同努力,因此,安全与秩序就是出于人的合群性而必然生长出的愿望与本性。
二是把社会价值与规则内化为个体的意志,使个体在行为实践中自觉按照社会的要求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个体的安全与秩序的愿望成为客观对象后,社会的规则与价值才能建构起来,而社会所建构的原则体现了个体的意志,因此,社会规则与价值会被社会成员所认同,从而使规则与价值具有了普遍性。但是,对于个体而言,他不仅要积极认同外在的社会规则,还必须把社会规则与价值内化到自己的人性结构之中,使社会规则与价值成为人性自觉,而人的本性中自然具有这样的要求,所以,个体从内在与外在两个指向性上达成了统一,并为社会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人性前提。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需要培养公民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意识、法制意识、公德意识、个体的权利意识以及敢于担当的责任与勇气。这些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并不冲突,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彼此消解,而是相互补充、共同推进社会建设的必要途径。实际上,把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对立起来的观点并不鲜见,这种观点的要害在于,仍然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归结到“政治人”,因此,我们既要批判这种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同时,也要重视对以“社会人”为根基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建构,努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根本目标的规约下,实现公民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融合统一。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根基从“政治人”转向“社会人”主要是基于三个理据
第一,人的社会性具有统一性。人的社会性在人的本性结构中是最具现实性的结构。人类的进化已经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人的生物本能已经被社会化,所以,人的本性的其他层面只有统一到社会性这一维度,其本性才有实现的可能。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那些不能通过“自我”审查的本能意识必然被压抑,是无法进入意识结构之中的,因此,人的社会性对内是要把人性其他层面统一起来,经过社会性的审查给予其合理性;对外则要把社会的客观要求经由社会性整合之后,与人的本性达成契合,如此,外在社会性要求才具有人性根据,所以,人的社会性才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人性基础。
第二,公民社会的价值结构是人的社会性的逻辑展开。十六大之后,和谐社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构成了中国现代性的总体布局。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公民的价值结构必须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当下,社会价值结构中的公民权利、自我选择与责任担当、遵守规则意识以及公民道德等,本质上都是人的社会性的基本要求,或者都能得到人的本性的积极认同,可以说,公民社会的价值结构是人的社会性的合乎逻辑的结果。建设成熟的公民社会,需要思想启蒙与教化,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为养成公民意识的重要理论载体,自然要担当起这样的历史责任。一旦把公民价值的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主要内容之一,其理论基础必然要建基于“社会人”的基础之上。
第三,人的社会性能够消解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立”观念。把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看作是不可通约的观点是不合理的。如果深入到理论根基上,无论是公民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其最终关怀的都是人性应当怎样改变,以及如何最有效地改变。杜威说“文明本身便是人性的改变之结果。”[6]从此看来,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理论目标与人性基础具有一致性。只有建基在人的社会性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才能真正消除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立,并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奠基。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人性基础的源头是人的社会性。在现实社会中,人的社会性是由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加以规定的,因此,人的社会性能够把人性的具体丰富性统一起来,并在历史的感性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展开人性的丰富内容。当下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根据“社会人”的人性基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目标与任务,唯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才能担当起重要的历史使命,并为自己获得合法性与合理性辩护。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7,13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3.
[4]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87.
[5]杨伯峻.孟子译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杜威.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155.
G641
项目名称: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09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