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12-01-28天津科技大学苏毅清孔德莉王晓旭
□天津科技大学 苏毅清 孔德莉 王晓旭
网络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天津科技大学 苏毅清 孔德莉 王晓旭
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若干重大问题,对进一步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当今时代,互联网络将世界连成了统一的信息空间,网络时代的到来,在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传媒的同时,它所催生的网络文化亦在意识形态领域向传统校园文化提出了挑战。笔者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剖析了网络时代下校园文化的全新特征,对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进行了创新性思考。
网络时代;高校;校园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第一次以文化发展为主题的大会,大会就新时期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若干问题作出了重要部署,为新时期深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的内核理念。每位师生员工都生活在其中,并参与着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接受着这一文化的熏陶、引导和塑造。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全方位地走进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改变了传统高校的校园文化形式。对于高校自身来讲,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渠道和新手段,而在另一方面,网络中消极负面的信息也在严重影响着校园文化的质量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此,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如何将传统校园文化与新兴网络文化进行对接,以借助网络文化中的优势资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一、网络时代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1]。在网络时代下,校园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涵义,呈现出更具时代意义的总体特征。
1.校园文化趋向科技化
校园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阵地。网络技术的引入为校园文化发展注入了科技化气息,扩大了校园文化活动的空间和覆盖面,提升了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新时期,各种以网络科技为背景的校园文化活动层出不穷,“电脑节”、“网页设计大赛”等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形式提高了校园文化活动水平,构筑了一道别具特色的科技文化风景线,同时,数字化的校园环境更为新时期学生科技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平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技技能的愿望。
2.校园文化结构更趋多元化
计算机网络为使用者提供了无限的资源空间,它像一座桥梁,实现了社会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之间的互通。社会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体系、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社会舆论和生活方式,正在通过网络这一途径渗透进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文化的跨国界、跨地区、跨民族交流,同时,在大学校园这一知识汇集的地方,借助网络媒体这一渠道,各类文化信息的交流打破了从前的樊篱,“象牙塔”内的文化也逐步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多种文化的接触碰撞中汲取精髓,在对传统校园文化的继承借鉴中不断创新,形成了与社会文化水乳交融的开放式文化格局。
二、新时期建设校园文化应把握的方向
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载体,校园文化也被誉为“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2]。网络时代建设高校校园文化,需要我们把握好文化建设的主方向,潜心开发网络在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为了保证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有序,笔者认为,现代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三个基本方向。
1.坚持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统一,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当庞杂多样的信息充斥在大学校园里,当越来越多的学生沉浸于网络世界的虚幻与美好时,高校的发展正在呼唤传统校园文化的回归与重塑。现代校园文化建设应把握住在继承中不断创新的理念。实践中,我们既要保留和发扬传统校园文化的精华部分,以感受经典文化的历史底蕴,又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创新校园文化中的制度、行为和精神载体,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激励学生认清使命、把握方向、锐意进取、全面成长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
2.坚持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相结合,在共性发展中彰显个性
建设高校校园文化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共性文化表现为大学文化的一般内容和特征,具有普适性,而个性文化则体现为每所大学自身的文化特色,是高校文化的魅力所在。互联网的发展让文化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在当今多元化、大众化的教育背景中,大学文化建设更应在发展“共性”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出能够反映自身独有精神和文化特质的个性文化。
3.坚持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共同发展,在相互协调中实现双赢
校园文化既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有形的校园文化可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别具特色的校园建筑、意义深远的校训等有形载体来呈现,进而从知、行、意、信等方面影响其人格的塑造;而无形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在教书育人、科研活动、校园文化生活中孕育出的一种学术氛围、育人氛围和舆论氛围,具有凝聚人心的关键作用。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整体把握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的共同发展,在相互协调中实现双赢。
三、网络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展现学校对外形象的“名片”,是为学校发展赢得竞争力的重要软件。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转变校园文化发展的传统观念,认真思考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办法。
1.借助网络载体,搭建“共同建设”的校园文化平台
校园文化“共同建设”的理念,包涵了我们每个人对学校理念的认可,包涵老师对学生、学长对学弟、同学之间、同事之间的相互信任和责任感。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倡导“共同建设”的校园文化模式,但网络时代下,由于开放的网络自由讨论区,加之优质的资源网络可以共享,以及人人都有能力去影响和引导他人,因此,在有效的监督下,“共同建设”的校园文化应该可以通过网络来得以实现。现代网络技术催生出来的一个新生产物叫“维基百科”(Wikipedia),它是一个自由、免费、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维基百科包涵着“共同建设”的网络建设思想,这个思想把用户作为了网站建设的主体。同样,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可以运用网络时代下创造出来的这种“共同建设”的理念,通过使用网络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中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度。
在对天津科技大学学生对校园网使用意见的调查中,笔者发现有这样几条引人关注的反馈:同学们希望在校园网上阅读完新闻后能在该新闻网页上谈谈自己的感受,看看他人的想法;目前的在线教育资源冗杂让人难以取舍,缺少使用者的意见反馈、点评和推荐意见;学术观点无法在校园网上充分共享。结合上述三点反馈意见以及网络发展的理念,利用维基百科所体现出的“共同建设”理念,完全可以利用校园网这一新的方式来实现校园文化建设,达到“以人为本,人人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目的。
针对第一条意见,学校可以在校园网新闻网页上开辟留言、评论区域,并使网页把热评新闻自动置顶,使大家都能参与到对学校发展的讨论中来。针对第二条意见,学校可以给上传到校园网上的教育资源设置点评、推荐等功能,并使资源按照评价进行排序,让师生们在网络上对教育资源的使用中自动筛选出高质量的资源。针对第三个问题,学校可以直接在校园网上开辟“校园维基百科”,让有见地、有知识、有创新的师、生运用知识来添加词条和关于词条的解释和运用,这些词条又可被不同的用户补充和修改,从而让参与的师生共同建设一个关于学校和校园学术的百科全书,以此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
总而言之,运用新的网络技术在给学校的网络建设带来改变的同时,这些网络技术应用的理念,可以把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师生积极广泛参与、共同处理建设的新层面。
2.开辟网络文化阵地,构筑校园文化活动新平台
网络开放、互动、便捷的特性,使其足以成为丰富校园文化内容的新形式。高校可以尝试利用网络,推动网络社团的发展。网络社团的建设,可以实现跨学院、跨学校、与社会联结的效果,并以其超越时空、低成本的特性满足了大学生与人交往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网络社团,不仅使校园征文、知识竞答、文明宣传等传统活动拥有了更丰富的形式,还涌现出了如天津科技大学红色箴言网络传递活动、校园名师访谈互动活动、网络调查问卷等形式新颖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宣传了主流思想、引导了主流意识形态,也为校园文化增加了亮点,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
3.建立共通理念,用网络的良好氛围浓郁校园文化
网络时代下的校园文化形态是多样的,但是,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多样的文化形式最终本质的指向应该是统一的。文化是有共通性的,文化存在的意义就是形成和谐统一的环境氛围。校园网络的建设不应该脱离校园环境的总体基调。校园环境创造出了一种既有利于育人,又体现其学术中心地位的环境。“使人感到精神振奋,连想吐痰都吐不下去。到处表现出一种文化的气氛、文明的气息。使人感到想努力学习。”著名教育家刘佛年如是说。这也是校园互联网建设所应该配合校园文化的地方。其中,应该包括校园网络界面风格设计不应脱离校园实际环境的风貌以及对师生使用网络的习惯和行为的正确引导,从而使网络行为也能够体现出校园文化精神。校园互联网的建设应该配合校园环境的建设,让师生在网上也能身临其境,虽感受着不一样的网络环境但却追求着共同的校园精神,让师生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网络上都沉浸在校园文化浓郁的氛围里。
综上所述,网络的出现和蓬勃发展,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坚持与时俱进,适时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网络视域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校园文化特色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不断开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
[1]汪和生,寿韬.校园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简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
[2]周之良,祝文燕.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观念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1996(6).
G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