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绘画之价值论
2012-01-28陆永祥
陆永祥
LU Yong-xiang
一
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绘画是“历史画”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型,在中国现当代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7年间 (1949—1966年),出于革命传统教育和全国各地革命历史博物馆建设的需求,“历史题材绘画”尤其是以中国革命历史上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为主要表现内容的绘画也应运而生,其创作或由美术家主动请缨,或由各级政府组织创作,不仅给中国画坛带来了一股新的风气,同时许多作品也成为代表一个时代绘画高度而永载史册。
应该说,一幅好的历史题材绘画就是历史文献。它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最好去看一个民族的图像。这些图像,除了考古发现的以外,就是历史留下来的画卷和今天回顾时以历史的史实或人物创作的绘画。而作为中国历史画中一个特殊的题材——中国革命历史绘画,它产生的时间虽然较晚,前后不足百年,许多的画作还没有经过历史的过滤和沉淀,但是在现代中国绘画史上却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一方面,这个题材集中反映了中国绘画自晚清以来受到西方文化思潮和以写实为主的油画的强烈冲击以后的面貌;另一方面,这个题材也集中体现了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末中国绘画受到政治影响、干扰的全景式面貌,体现了一个特殊时代、特殊时期的中国绘画、中国画家的命运。换言之,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现代中国绘画史,其中最耀眼的题材和表现内容就是中国革命历史。
20世纪的中国美术,曾产生了一批经典的主题性美术作品——革命历史题材绘画,并取得了巨大历史成就,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重视。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对多元、创新价值的更多关注使得革命历史画创作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尤其是很少有人再研究这个领域所具有的新的开拓空间和创作全新价值的可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包容力,同时也暴露出另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共同的民族国家认同感知日渐淡化,得之不易的历史情节似乎逐步走向消解。然而,21世纪的全球化趋势不可能消解国家之间的竞争,更不可能消解不同民族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建设一个富强的国家,除了提升经济竞争力之外,保持本民族的国家认同和历史意识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因此,提倡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绘画创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004年11月,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决定斥资1.01亿元联合启动实施“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①2004年11月,“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正式启动。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专家共同拟定100多个选题,并经中央办公厅和中宣部批复同意后正式公布实施。选题涵盖了近百年来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包括了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内容。2006年4月1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申报工作面向全国正式展开。在为期3个多月的申报过程中,美术创作工程办公室共收到各地文化厅 (局)和美术单位申报选题600余件,参与申报的创作人员达1000余人。2006年7、8月,美术创作工程艺术委员会先后两次召开全体工作会议,对申报者的创作能力、草图等进行严格审查和筛选,共有127名 (组)作者 (创作负责人)入围初选。2007年1月艺术委员会对初选入围作者的初稿进行再次评审和遴选。最终艺术委员会通过投票评选确认了115名 (组)创作者。他们分别完成106个选题的创作,其中国画创作选题40件,油画创作选题55件,雕塑创作选题20件。2009年7月,“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顺利结束,最终评选出102件作品,其中国画33件,油画51件,雕塑18件。2009年9月22日上午,这102件作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其后分别在上海、广州等地巡展。,核心内容是筛选当代国内最好的画家、雕塑家完成百余幅 (件)表现从1840年到今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艺术作品,创作出具有民族史诗性质、能够与伟大时代相匹配并且传之久远的美术精品,并为共和国六十华诞献礼。这是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革命博物馆组织一批画家进行革命历史画创作之后②1950年5月,中国革命博物馆组织一批画家进行革命历史画创作之后,中央美院的画家就创作了一批作品,包括王式廓的《井冈山会师》、冯法祀的《越过夹金山》、董希文的《抢渡大渡河》、胡一川的《开镣》、周令钊的《鸦片战争》等,继而又诞生了罗工柳的《地道战》、黎冰鸿的《南昌起义》、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一批新中国美术史上的名作。,以国家定件的方式进行的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规模最大、国家出资最多的一次大型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活动。应该说,这次由国家投资,由画家完成的“命题作文”与以往的反映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与人物的主题性绘画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当代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生活已经有了全新的面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绘画形式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星星画会”到“85新潮”,从国有为主体的画院到“798”的个体行为,比较宽松的政治、人文环境,使得当代老中青三代画家对这一主题绘画有更多的思考与发挥的余地。
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主题绘画创作从构图到技法,从形式到思想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中国革命历史题材这个主题是支撑60年中国美术成就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如何看待过去主题创作的历史,怎样面对主题创作的今天,而主题创作又将如何在新世纪文化建设中发挥主流作用,如何理解主题、表现主题,关系到主题创作的质量。
二
我们拟对“历史画”、“革命历史题材绘画”及“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等概念的内涵进行大致的界定和分析。
(一)历史画
历史画就是还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或事件的一类绘画,多为特定的展览、陈列所定制,其目的主要在于让人们感知历史,回顾历史,其教化目的只是关注一种叙述和存在。这种为特定的展览、陈列所制作的历史画,一般受命于甲方(委托方),作品的主要功能是为了再现和复原某个历史场景或某历史事件。这类历史画创作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事件和史实的本来面目,起到类似于历史照片的图解与补充说明的作用。当然,由于史观和史讳的原因,这类作品通常也会对历史进行修饰和加工,使之在视觉上更庄严、更伟大、更理想、更气势磅礴,以更符合甲方的需要。国内外一些纪念馆、主题性展览馆及博物馆内的全景画、半景画和单幅画多属于这一类。
从范畴上来看,西方美术史中“历史画”的概念不仅仅专指那些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绘画作品,还包括宗教和神话故事。在中国,历史画主要指在正史中所记载的历史事件与人物等。历史画制作的画家在表现上,一般都呈现理想化、典型化的方法。因此,历史画的意义,与其说在对史实进行忠实记录,不如说在对事件的重大历史意义和宏伟场面情节进行追忆,而美术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在一些历史画中表现得较为突出。
关于历史画的起源,在西方可追溯至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14世纪,历史画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广泛流行。至19世纪初期,历史画被新古典主义和学院派奉为最正统、最高贵的绘画题材。在“印象主义”兴起之后,历史画的正统地位迅速崩溃。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历史题材绘画,一般称其为“人物故实”,而不称为历史画。“故实”者,故事之是者也,故帝王“从政咨于故实”,以故实画为兴废之借鉴。唐《贞观政要·论任贤第三》载魏徴去世时,唐太宗亲临恸哭,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徴殂逝,遂亡一镜矣”。(遂命画工图绘魏徴之像)其意即在此。中国的历史画始见于汉代,现存汉墓壁画及画像石和画像砖上都有不少表现,如《孔子见老子图》等,其作用亦同“六经”之“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功能。因此,如果将历史上的《女史箴图》 《韩熙载夜宴图》 《采薇图》《南巡图》等诸描述历史的作品连缀起来,无疑是宏大的历史叙事陈列,也堪称为古代历史的形象教材。
(二)革命历史题材绘画
革命历史题材绘画是以一定革命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地点、遗物等进行艺术创作的绘画。它既可以是革命历史的事实表现,也可以是对革命历史的情感表达。因此,其范围非常宽泛,除了包括革命历史内容,更多是作者为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创作的“革命题材”、“红色题材”画。这类绘画更强调作者对革命历史的看法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这类革命历史画创作的目的不同于前者,作者的兴趣通常不是为了再现和复原某个历史场景,而是借古喻今、借题发挥,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对现实世界的看法。这类革命历史画更多地加入了作者的思考,有着更强的思想性和精神内涵,有着更强的指向性。这类作品中一部分也是实录性或复现性的,画家作为目击者或创作者将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真实地记录下来,或者根据记载和回忆等材料,将曾经发生过的革命历史事件再现复原,但由于作画时的出发点与前一类历史画不尽相同,作者虽然在画历史但不仅仅只是为了复原历史,因而显得更深刻,如《马拉之死》和《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等。
(三)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绘画
革命历史题材绘画是我国现代美术史上比较特殊和重要的一个绘画题材,有相对规定的范畴,其性质比较特殊。它主指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及新中国建设过程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及相关的重要人物,其背景与主题是中国现代革命历史,其人物是与中国共产党人或与其相关的人物,其事件是与中国共产党及新中国建设、发展相关的。这一特定题材的绘画,看重的是革命历史事件的结果,其功用多半用以歌颂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它可以是一个具体的革命历史事件,也可以是革命历史事件中的一个著名人物,还可以是有代表意义的事物或宽泛的革命历史内容。它既可以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也可以为地域上的概念。如“七七事变”,反映的就是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在北平卢沟桥挑起的侵华战争;“长征”则反映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 (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至1936年10月结束,行程二万五千里;而“抗联”则单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英勇抗击侵华日军的战斗历程。
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绘画一般都反映出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意识形态观念,它往往是一个历史阶段的政治工具和思想宣传载体,故标志性较强。
(四)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绘画
指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绘画中那些表现中国革命发展历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等内容。它更能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劳苦大众浴血奋战,抵抗外来侵略,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所付出的鲜血与努力,以及长存的决心和勇气。如《开国大典》 (董希文)、《蒋家王朝的覆灭》(陈逸飞、魏景山)等。
三
作为一个绘画题材与相对独立的范畴研究,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绘画在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其学术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从某种意义上看,当前“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与半个世纪前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革命历史主题创作运动两相比照,无疑将折射出当代中国美术的诸多镜像。经过半个世纪的时代浪潮的冲刷,中国美术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建构流程,在体制、理念、资源、媒介、受众等方面,愈加呈现出历史逻辑的复杂性。从艺术的功能上看,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绘画重在以绘画的方式来展现历史的事件与人物,是历史的见证和回顾,让人们了解历史并以史为鉴。但历史不是凝固的,它是一个流动的变化着的过去史。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个题材时,会有许多的问题产生,而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对艺术史的重新梳理和检讨。
第二,历史画不单单是艺术品,同时肩负了记录历史、传承民族精神、激励民族意识和志气的重大作用。所以,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绘画应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受到保护和重视,发挥一贯的美术认知作用。从整体上看,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仅规模巨大,影响深远,而且在艺术形态上也有积极的创造,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过,从时间上看,这一成就主要集中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前30年。后30年,也就是改革开放时代,上述主题性创作虽然有所延续,但其主体地位为多元化美术创作所消解。在这种情况下,以规模为前提形成的图像意识,以及新的历史条件下图像语境所面临的挑战,成为今天主流美术创作不能不重新审视的理论问题。
第三,任何的美术作品都是具有特定的意义的。其第一个层次在于每一种美术种类的物质材料之中,第二个层次在于作品形式的构成之中,第三个层次是作品中物象、事件、情节的指称含义和表现意义,第四个层次是文化意义。中国革命历史绘画题材不仅具有这些意义,而且从第四个层次的文化意义分析,这类确定的题材的文化意义更明确。中国革命历史题材作为近百年中国人民抗争和建设的光辉历史画卷的写照,其文化意义不言而喻。
第四,从1953年董希文先生创作《开国大典》到2004年国家启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这50多年的中国绘画发展史,中国革命历史题材一直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它不仅是历史的选择,是特殊历史时期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这些绘画,不仅检验着中国绘画的成就,同时也检验着一批批画家的创作思想与水平。因为我们必须看到,《开国大典》这类作品已经由个别的图画转变为经视觉积习而成的图像,它不再仅仅是一张单独和个别的经典油画作品,而已经成为与“新中国”三个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符号象征意义的图像,而且是经过半个世纪两三代中国人视觉经验磨砺出来的被意义泛化了的图像。这本身就是一个关于集体视觉记忆与意识的历史哲学话题。
第五,20世纪的中国美术,曾产生了一批经典的主题性美术作品——革命历史题材绘画,并取得了巨大历史成就,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重视。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对多元、创新价值的更多关注,革命历史画创作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现在很少有人再研究这个领域所具有的新的开拓空间和创作全新价值的可能性。因此,对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的回顾与审视以及对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的价值肯定显得尤为重要。探讨其颇具地域特色和时代印记的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从多个角度去研究、分析、揭示艺术与政治、艺术与时代、艺术与民众、艺术与历史、艺术与自然等因素的关系,揭示中国美术中相关的革命历史题材绘画创作在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进而挖掘其艺术特征、学术价值和文化影响。
四
综观中国现代绘画发展史,革命历史题材绘画作为一个独立而特殊的类型,深受不同方面的关注,凡是从那个革命时代走过来的画家几乎均参与过此类题材的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绘画形成的主要原因,既有执政党在政治上对艺术的干预和运用,也有画家本身对这类艺术的受命和选择。在中国现代政治风云多变的历史环境中,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绘画以其相对的恒定性与时代性获得了特别的社会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家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选择已不仅是一种个人的喜好,而是人生态度的某种抉择。因此,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发展历程中,艺术家创作往往受制于某一时期政治意图的某种需求。这种艺术与政治两者的平衡与制约,在“文革”前的十七年中,大致维持在一个相对宽松和定向的发展空间,所以产生了首批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革命历史题材绘画作品。但在其后的十年“文革”期间因受到政治因素严重影响,此类作品大多偏离了真正的艺术轨道,一度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由此可见,关注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绘画发展动向,也就意味着关注了现代中国美术发展的核心问题的某一方面。
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信念和感情的表达方式,在历史转折时期,它往往表现为一个民族或阶级的狂飙式的呐喊,而在相对的和平稳定时期,它则表现为对社会生活全方位的观照。它可以是对万众归心的领袖、政党和社会制度的歌颂,也可以是对社会的伦理、道德、理想和信念的高扬;它可以是对普通人命运的关心,也可以是对美好自然的依恋和静观。但是无论是哪种形态的艺术,社会的功利目的一定是有的,受历史的进步而推波助澜的积极社会功利性,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工作目标的艺术使命和以生产为创作源泉、以民族文化传统为营养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延安文艺运动为我们提供的最宝贵的优良传统。
在中国现当代美术的发展进程中,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绘画一度成为画坛的风向标。相当一段时间里,红色历史绘画成为艺术家理想追求的标准,尤其是在“文革”结束前的28年之间。当时的情形是,只要有条件每个人都会争着去画历史画,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初期,整个文艺领域包括油画家们均接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意识形态的主流。无论是木刻版画艺术还是新年画,无论是油画还是国画,都以表现和记录革命时期的历史为主要内容。而这些极具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艺术作品,均有着一个共同的倾向,即“关怀人民,贴近现实”,以“中国化”、“民族化”、“人民性”为主旨,通过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改造,以及传统及民间艺术的充分吸收,结合现实政治的不同要求,创作出最具中国特色和人民性的再现战争场面、表现人民斗争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在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以经济建设为主导的今天,艺术价值观趋向多元化,美术创作也日益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潮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包容力,同时也暴露出另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共同的民族国家认同感知日渐淡化,得之不易的历史情节似乎逐步走向消解。然而,21世纪的全球化趋势不可能消解国家之间的竞争,更不可能消解不同民族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建设一个富强的国家,除了提升经济竞争力之外,保持本民族的国家认同和历史意识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前提。因此,提倡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绘画创作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何况,“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一箴言至今仍有思想的深度与警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