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舞蹈的文化研究——解读 《意·江南》
2012-01-28江玲
江 玲
JIANG Ling
三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在杭州落下帷幕,各省汇集选送的优秀剧目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竞相绽放。此次舞蹈比赛专业组的十几个精品舞目风格多样、表演手法独到、主题积极向上:有反映少数民族风情、描绘江南水乡的舞蹈画卷;有再现大学生毕业求职、英勇救人,颇具写实精神的舞蹈作品;更有一些已经荣获不少比赛大奖的“明星”剧目汇聚在此,使得整场比赛显得更具观赏性。笔者以《意·江南》为切入点,解读江南舞蹈文化的情感契合点,从江南风的抓取和技法结合的角度对江南舞蹈文化及其江南舞蹈的发展进行些许思考。
(注:《意·江南》荣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专场专业组一等奖。编导:李凯伟;表演: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学生。)
一、江南舞蹈民族根源和风格意境的准确抓取及突破
地方特色是舞蹈创作的一块磁石,舞蹈的美感和韵律来自地方特色。从质朴单纯的热烈情愫,到形神兼备、传情达意的生活刻画,再到积蓄文化、挖掘底蕴的深层探索,江南舞蹈的创作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从《丰收歌》到《小城雨巷》再到《意·江南》,在众多的优秀作品里弥漫着浓郁的传统的江南文化气息,唯美主义的身体语言营造了一种风雅、温婉、清幽的意境,而这些得益于编导捕捉的丰盈多姿的江南意象。
(一)真实描摹抓取江南风
近期,舞蹈作品《意·江南》受到好评,这是一个富有江南地方特色的节目,通过舞蹈动律的完美体现,展示了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蕴。精巧的舞蹈艺术创作来自深厚的生活基础;精巧的舞蹈艺术构思来自编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对生活的理解。舞蹈作品只有把握好地方特色在舞蹈创作中的完美融合,从生活中提炼舞蹈的主题思想,赋予动人优美的形象和深远的意境,通过舞蹈艺术构思中的舞蹈形象反映出舞蹈所具有的深刻思想和内涵,方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意·江南》围绕江南水墨画卷表达江南情怀的主题,演员身着轻纱,漫步于街巷之中,举手投足间端庄典雅,尽显江南女子纤细娇美的形态。通过推窗观雨、提裙出门、画中现身、河边戏水等场景,细腻地表达了江南女子似水的柔情、美好与善良。烟雨江南,水墨画式的朦胧美景,构成了一幅虚幻的场景,而灵巧的女子、灵动的舞步又使得这一画面生动活泼,完成一种真实的勾勒,形成了画中有舞、舞中有诗、诗中有画的优雅意境。作品中编导把传达江南风情的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技巧处理得异常娴熟,同时,编导意象的选择表现出一种“古典美”的风格。
(二)诗情舞韵显现灵动的“水文化”
江南水乡,历史上受吴越文化影响。南宋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后,江南逐渐形成自身重商崇文的特殊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得江南的农业、手工业、制造业在我国封建经济中达到顶峰,究其原因,总是离不开水的恩泽:缠绵的细雨,静怡的湖水、河流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印象。唐宋时期的文人曾有多首描绘、赞誉江南美景的诗词。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不同于北方厚重浓烈的黄土情怀,说起江南,必然离不开“水”的基调。扎根于江南情韵中的舞蹈,必然带有水文化的明显特征。
《意·江南》中,编导在舞蹈开始运用众演员的纤细手指抖动画面的手法,营造出蒙蒙细雨中的江南美景。拎着裙摆的少女,踮起脚尖轻踏地面,仿佛在细雨中悠闲地漫步。另一边推开窗户的少女,探出身子,张开双手捧接那细细雨丝,却又娇羞地收回身去。这些细节通通围绕着“雨”,江南的细雨,不是夏日毫无预警的阵雨,也不是来势凶猛的瓢泼大雨,江南的雨是柔美的,缥缈的,如烟如雾。人与自然、少女和细雨的和谐场景构造,《意·江南》中的“意”——水的意境便呈现出来。
江南的水多恬静,比起大风大浪的雄伟壮阔,大都曲折婉转,温柔内敛,江南的水造就了江南人如水般温婉、灵巧的性格,以柔克刚的处事技巧。婀娜多姿的身段,莲足轻踏的舞姿都要归功于这种深深地沉淀在江南人身体里的迂回曲折的性格。回顾《意·江南》的动作语汇,“圆、曲、收”贯穿在整个舞蹈之中,一步三颤的步伐,仿佛清风吹起的涟漪,一波三折,小巧又动人心弦。正如江南舞蹈家黄素嘉在江南舞蹈文化论坛中所说,江南舞蹈反映江南的生活、风貌、历史、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第一柔美,第二典雅,第三轻盈,第四圆润,第五内秀,第六水灵。特殊的舞蹈动作语汇便是《意·江南》中“意”的第二层内涵——意韵。
《意·江南》中几个情景式的描写,无论是领舞的少女还是群舞演员集体形成一横排的对着湖水顾影自怜,以及雨水中的漫步,或是轻柔地拨弄着水面,倚在屋檐下观雨等等,这些画面细节表露出姑娘们的喜悦,以及一种走在水中、乐在水中的趣味。倒数第二段是快节奏的舞段,在轻盈的跳跃中有一种呼之欲出的快乐,如雨后天晴的第一缕阳光般让人发自内心地舒展笑颜。江南人对“水”的深深眷恋与“水”的美妙,形成《意·江南》的第三种“意”——意趣。
(三)当代解读探寻江南之美、江南之魅
江南题材的丰富博大,令人着迷,无论是民间舞、古典舞、当代舞都能够找到施展的天地。立足于当代,致力探寻江南之美、江南之魅的创作情怀,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舞蹈创作者不断探索,为诠释江南文化贡献自身的力量。
新时期的舞蹈创作已摆脱了单纯的对江南生活的忠实再现,也不满足于停留在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变现,而是通过对江南文化的深入解读,用全新的创作理念,多元化的表现手法,以江南女性这一几乎与江南风情水乳交融的代表性群体形象为切入点,透过女性人物的塑造,传达当代江南的精神意向。
江南舞蹈创作的演进是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江南舞蹈创作逐渐开始了意象化的舞蹈形象探索,其代表作《小城雨巷》便得到业内外人士及全国民众的赞赏,而温婉清幽的《意·江南》也是其一。它们所追寻的不再是对外在形态的单纯表现,而是转而尝试以肢体传情达意,以形态表物言志的创作理念。江南舞蹈创作带着新锐的视角、宏观的审美掀起了在创作思想上的又一次变革,江南文化底蕴的揭示受到关注,创作思想向着丰富多变、新颖独特的角度悄然发生变化。
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江南舞蹈的创作手法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意·江南》中,语汇运用显得更为自由,不仅通过轻盈的跳跃、有节奏的舞步,刻画女子生活情景,还以细腻的面部表情、灵动的手部表现,反映江南女子的娇俏可人。围绕着水乡生活这一题材,充分调动肢体表现,使得作品的语汇更为丰富,风格更为多变。
二、舞蹈编创技法、表演形式与生活的高度结合
近年来,我们看到过很多贴近民众生活的作品,但有些作品却经不起细致的推敲和时间的打磨,终究只能算习作。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那些没有引起关注的舞蹈作品未能直接反映时代生活,恰恰是因为越贴近时代生活题材的舞蹈作品,人们熟悉它,对于舞蹈的每一处发展都具有很高的期望值,因此要想打动观众,就一定要在尊重现实的前提下进行提纯而又不失真的艺术提炼。显然,成功地创作当代生活题材的作品,首先要对现实生活有真正的感受、真实的情感,这是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前提,也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重要砝码。如果在没有深刻感受的情况下,仅仅根据政治需要去编舞,编排出的作品,必然是苍白无力的。舞蹈是人类情感通过形体动作得以表现的一种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更是感情宣泄、感情沟通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舞蹈既然是感性的产物,必须有感而发,这份感受则来源于生活的点滴积累。
大凡经典舞蹈剧目的诞生并不是偶然的,是作者在特定的时代中,亲身经历感受的那份火热的生活和心灵的震撼,有感而发创作出顺应时代潮流的给观众浓烈的感染力的舞蹈作品。
综观当代江南舞蹈的发展史,20世纪60年代黄素嘉的经典之作《丰收歌》,采用泰兴花鼓的舞步,描绘出一幅热火朝天的收割劳动景象。这便是早期江南舞蹈的代表,真实再现了劳动场景,以及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热情。编导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中,在切身感受到饥饿、困难的日子后,深知迎来的丰收是多么不易。这样的丰收给人们带来了真正的喜悦,发自内心的欢呼,积压在心中的激情伴随着创作灵感喷涌而出。姑娘们手持镰刀,金黄色的纱巾既是劳动时擦拭汗水的丝巾又是辛苦劳作的果实,对道具创意性的充分利用使得整个舞蹈作品别具一格,收割时节的画面真实又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而《丰收歌》的成功不仅仅是美丽的动作语汇与舞蹈创意的累积,更重要的是迎合了整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在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后,农业发展是一切生产活动的基础,人们对于劳作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以辛勤劳动为荣,劳动的美、创造的美与观众的生活体验、内心情感达到完美的统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单纯的劳动场景描述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舞蹈艺术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江南代表作《担鲜藕》,描绘了邻家姑娘挑着一担新鲜的莲藕在路上行进的美妙场景。音乐采用了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结合了苏北的泰兴花鼓和苏南的渔篮花鼓两种民间舞蹈,带来一股清新的江南风味。此时的江南舞蹈更多的是一种渔家的灵动与秀美,头顶荷叶的姑娘踩着轻巧步伐和莲藕的俏皮可爱相得益彰,带来一股浓浓的生活气息。20世纪8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给艺术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江南舞蹈的发展遵循“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规律,精彩地提炼出适合舞蹈的生活养分,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顺着时代发展的洪流,《小城雨巷》《意·江南》的出现仿佛是在喧嚣的尘世中流入一股淡雅的涓涓细流,唯美的画面将江南舞蹈带入一个新的境界。在当代绚丽多彩、争奇斗艳的舞台艺术中,人们渴望优雅静谧的诗意般的视觉享受,而带着一股清丽之美的江南舞蹈风格应运而生,脱离了劳动场景的江南舞蹈却并没有脱离生活的土壤。在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当代社会,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大大影响了江南舞蹈,青砖黛瓦不仅仅是一个居所而已,它渲染表达了生活的意趣,伞也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满含了江南的人文情怀,少女更是连接这一切的美的化身,饱含了一种浓烈的浪漫主义情绪。
三、以情为线,编织江南独特人文风貌
当我们为这些江南舞蹈作品惊叹时,我们感动于他们用丰富多变的身体语言、高超的技术技巧融合于编导创新的技术编排,更为之感动的是舞蹈作品中充满了时代的感召力和强大的情感穿透力,达到了震撼人心的境界。我国先秦时代的庄子曾就艺术情感的真实性,做过这样的精辟论述:“真者,精诚之所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没有真情实感,就不可能摇撼欣赏者的心弦,点燃欣赏者心灵的火焰。
编导在将社会生活艺术化为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其创造性的劳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审美情感的渗入
审美情感具有非概念性和意无穷性的特点。非概念性就是表现为超感性而又不离开感性,趋向概念而又无确定的概念。这是因为审美中的理解,是理性积淀在感性之中,情感融合在想象和情感之中。所谓“理之于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也就是说,审美有理解、认识的功能、成分和作用,却找不出它们的痕迹和实体。
作品《意·江南》最是如此,它不是通过概念而是通过表象来表达某种本质性的东西,给人以一种不脱离具体形象的深切感受和体会。编导的舞蹈动作与语句,都是为了求得形象的强烈感染,而不是为了求得明确的概念。作品中有一幕,没有任何表演的动作,所有演员只是迈着婉约的步伐缓慢地在舞台上走,然而它却是“无一动言语而隐然深爱之意,见于言外”。就是编导并没有用很多表演性的动作来阐释江南的丰盈和富有张力、江南的美丽与柔和,但通过这些看似简单的意向动作,出人意料地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带给人一种烟雨迷蒙、闲情乐趣的江南风情。这说明,审美和艺术中情感是非概念性的认识,而不是确定性的概念认识。
意无穷性,就是说审美是在无限的、偶然的、具体的形象里,捕捉或展现着生活本质的无限的、必然的内容,使“微尘中有大千,刹那间见千古”。审美情感的意无穷性,是任何确定性的概念所不能表达和穷尽的。在作品的最后,编导设计演员回到了水墨画卷中,这种美,这种江南风情,还有一种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我们只能领悟,难以言喻,这也正是审美的妙处。正因为有这种“领悟”、“妙处”,才使审美情感比确定的概念认识要丰富广阔,可以使人反复琢磨、玩赏不已。
我们要敏感地捕捉这些融入编导主观情感创造出的意象,在深层次上领悟编导深邃的思想,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舞蹈的意境和内蕴。
(二)典型化的提炼创造
编导创作《意·江南》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编导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编导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创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编导所现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编导用唯美主义的舞蹈语言营造了一种风雅、温婉、清幽的意境,而这些得力于编导提炼的丰盈多姿的江南意象。作品独具匠心地将江南水墨画卷做背景,再现画中人的情感,把整个舞台化作了烟雨朦胧的江南小镇,对江南印象的描摹作了高度提炼。
四、总 结
《意·江南》的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创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入理解和对美好江南的诗性表达。我们在《意·江南》缓缓展开的唯美的水墨画卷中读到了一种久违的诗情。这一幅幅江南水乡小景,表现出独特的江南风情,在艺术上也形成水灵典雅的风格。正如著名舞蹈理论家冯双白先生所说:“在时代突飞猛进的当下,我们还是需要一片精神上的净土绿水,而江南舞蹈就正具有这一独特的文化品格,这种文化品格在推动文化建设中是十分重要的。江南舞蹈现象非常值得进行理论上的总结。”
江南舞蹈是我们必须找寻的一条走进人类情感深处的通道,用诗性之手,触摸和弹奏人们的心灵之弦;必须重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开掘,让现代之树,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必须学会讲述,不是那种矫情的讲述。当我们放弃了功利和被世俗化了的表达方式,依据于生命的本体,站在天空和大地的立场上发言的时候,那一定是动人心魄的天籁之音。
[1]刘同春.浅析当代江南舞蹈创作发展 [J].舞蹈,2010(8).
[2]青鸢.情满江南——论黄素嘉舞蹈创作的魅力 [J].舞蹈,2010(7).
[3]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4]武巍峰.试论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运用 [J].舞蹈,2011(12).
[5]黄葶.浅谈舞动啊艺术生成过程的辩证法 [J].舞蹈,2011(5)
[6]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8]孙茜.江南舞蹈展演展江南文化风情[N].中国艺术报,2009-06-19(1).
[9]江玲.舞蹈鉴赏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