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节俗与健康系列讲座(十九)——亚岁节俗与健康

2012-01-28温长路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19期
关键词:面条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100029)

亚岁,就是冬至。在古代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地位仅次于作为一岁一次的春节,故而得名。《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的“肥冬瘦年”的说法,就是对冬至这天盛况的形容。这天是一年中白天时辰最短、夜间最长的一天,这是因为此时太阳基本直射南回归线,过了这天之后,阳光直射的时间北移,处于北半球的我国,白天的时间就逐渐长了。故民谚有“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说法。据《唐杂录》记载,冬至饭之后,皇宫中的宫女还专门进行针技比赛,以比试较常日增一线之功。诗人杜甫在他的《小至》诗中用“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剌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的诗句,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息的景象。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气极而阳气升的交汇点,“冬至一阳生”指的就是此事。阳气是万物生生不息的动力,对这一节日的重视,是人们对阳气重视的体现。

在汉代之前,冬至节是要停止所有工作的,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行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白虎通》中有明确的答案:“至日所以休兵、不兴事、闭关、商旅不行者何?此日阳气微,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静,不复行役,以扶助微气,成万物也。”冬至这天,鸡鸣时分,太史就注意观察日晷。正午时分,宰相率百官上朝向皇帝行贺礼,百姓之间也都互相祝贺,称为“一阳贺冬”。也有将苇膜烧灰放在律管内测示节候的,待第六管灰动时就是冬至节。冬至还有“履长之节”、“履长之庆”之称,可想这一节日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隆重程度了。

亚岁的风俗很多,主要的有测日、祭天、祭祖、吃馄饨,为长者送鞋和绘制九九梅花图等,都是与阳气收藏、养护有关的活动。

1 吃馄饨

1.1 节日溯源 冬至吃馄饨,最早见于南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据该书中说:“饷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馎饦’之谚。贵家术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

饷先,就是祭祀、纪念祖先,以吃馄饨作为寄托,缘于盘古开天辟地之说。因此前天地处于混沌状态,此后宇宙才有了两极、阴阳、天地的分化,即老子所谓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和谐世界了。关于这一点,《燕京岁时记》中也有解释,说:“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以冬至日食之。”从文字学角度考证,这一说法是有根据的,据《酉阳杂记》云,天地之“混沌”与食品之“混沌”本是相同的字眼,唐代之后,字形因义而更,随着表述食品用字的偏旁由“水”向“食”的演变,它才成为现在的字样“馄饨”了。后世人祖先的具体化,虽不再提纪念盘古这层意义,但吃馄饨这种民俗显然是古代那种祭祀活动的延伸。盘古及其后的三皇五帝作为人类最早的祖先,自然也包括在人们的纪念范围之内。

1.2 健康话题 馄饨对于健康的意义,自然是营养。这种主食面粉与副食肉菜的结合,反映了古人对饮食营养的讲究。这种食法的长处,在文首“春节”的饺子篇中已有叙述,这里就不再重复。倒是冬至话题中引出的阴阳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值得做一些探讨。

按照古代的哲学思想,阴和阳,代表着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重属性。从文字学角度考证,“阳,高,明也”,“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说文》)。很明显,它们最初是表示日光向背的。后来,人们将这一概念不断引伸,将世间的天上与地下、太阳与月亮、白天与夜晚、光明与黑暗、温暖与寒冷、热闹与寂静、雄性与雌性等两两相对的概念都纳入了阴阳的范畴。在中医理论中,凡属运动的、上升的、外向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功能的现象,都属于阳的范围;相反地,凡属于静止的、下降的、内在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郁的、物质的现象,都属于阴的范围。中医认识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疾病,都是按照这一理论进行决策的。因为在生理上,大到气与血、脏与腑,小至站与卧、呼与吸都有阴阳之分,在病理上对疾病的分类相对就显得纲举目张了,如人体表现出高热、烦躁、面红、目赤、口干、溺赤、脉数的,就是阳气胜的表现;相反地,如人体表现出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象沉缓的,就是阴气胜的表现。人体的阴阳,就像天平的两端一样:阴阳平衡,机体康健,就不发生疾病;阴阳任何一方出现了偏盛偏衰,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偏颇的程度越严重,疾病的程度也就越严重;若阴阳任何一方的丧失或二者发生了分离,人的生命也就此终结了。因此,调整阴阳的平衡,保护阴阳的充盛,是中医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根本法则。中医对疾病治疗方案的确定,无不以阴阳为纲,本着“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原则,判断出疾病的性质,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并选择出相应的药物来。中医常说的“辨证施治”,最基本、也是最主要地就是辨的阴阳之证,施的阴阳之治。张景岳说:“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他的话,算是说到家了。

人们都希望自己健康,要健康就必须减少疾病的发生,就应当掌握预防疾病和养生的方法。从科学的认识论来看,养生将成为健康长寿的关键。就养生而论,同样离不开阴阳的指导,换句话说,就是要不断对阴阳进行科学地、有效地调理。关于其原则,《黄帝内经》中有专门的论述,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并且还指出了养阳的基本方法,春天“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散形,以使志生”;夏季“天地之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水冰地坼,无扰于阳,早卧晚起,必待阳光”。四季的气候特点不同,养阳的方法亦不同,说得真是太好了!

1.3 相关连接 明清时期,民间流行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说的是一年之中寒热两个节日的代表性食品。这里的“面”,指的就是我国北方人普遍喜食的面条。

面条,源于我国汉代。或片、或条、或块,是用手托起面团拉扯而成的,起初没有固定的形状。魏晋时期,擀面杖的出现,是面条的一次革命,再不用以手托面团拉扯了,故就有了“不托”、“馎托”、“面条”的名称了。隋唐以后,面条的品种有增,冷淘非常吃香。皇帝设朝时,经常于中午招待文武官员一餐冷面。宋元以后,面条的品种又增,不仅有了挂面,而且出现了三鲜面、炒鸡面等。明清时期,面条的品种更加丰富,北京、苏州、济南等城市还相继有五香面、八珍面、卷鱼面、虾蝶面等特色品种面世。明正德14年,武宗皇帝巡视江南时曾吃过“馄饨面条”,因其风味独特而倍加赞赏,遂加封为“御面”。《帝京岁时记胜》中有赞语说:面条“乃都门之美品,爽口适宜,天下无比。”

面条与健康的关系自然是营养,它的主要原料是小麦加工成的面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B族和多种微量元素,是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加之吃面条的配料是肉蛋类或新鲜蔬菜,其中含的多种维生素和其它营养物质又可成为面食不足成分的补充,使面条成为主、副食结合一体的理想食物。有人以为“吃面条会发胖”,而不敢多食,事实上恰恰相反。它含的碳水化合物在人体消化较慢,可连续不断向机体施放能量。常食面条,有减肥作用。许多国家规定把面条作为运动员的食品,以增强他们的体能和耐力。在美国,游泳队员、羽毛球队员的主食中都有面条;在瑞士,知名的沃韦篮球队在比赛开战前队员必须吃两天面条。意大利是欧洲的“面条之乡”,面条的品种就有40多种,并配以各种菜肴,原汁原味,远近闻名。在欧美一些原先对面条存有偏见的国家里,现在也逐渐兴起了“面条热”,连许多咖啡馆都增加了面条的供应。还有的把吃面条和当地的传统名菜鹅肝、鲑鱼、鱼子酱、牛肝菌结合起来,创造了中西合璧之餐,使面条的味道更加鲜美。有的华侨饭店还在当地开办面条制作讲习班,专门讲授并表演中国面条的制法,使不少外国人边吃边喊“OK!”2007年初,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和世界拉面协会中国分会在北京以具有中国餐饮特征的“红筷子”为标志,推出“面食文化与营养”科普宣传活动,以宣传和发扬我国传统饮食中重视蔬菜、五谷摄入,低温烹饪等健康饮食习惯,弘扬传统健康饮食文化,促进我国食品业健康和公众营养意识的提升。

面条与医药的联系是中国的特色,人们巧妙地把各种具有营养、防病、治病作用的树叶、野菜、家蔬的汁液和入面中,做成具有各种功能的“绿面条”,让人们在美味享受的同时获得额外的保健。这种面条在唐代就有,杜甫《槐叶冷淘》一诗中“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世,汁滓宛相俱”说的“槐叶冷面”,就是中国古代绿色面条的一种。除了普通面条的作用之外,槐叶具有“除霍乱烦闷,祛肠风痔疾”的功效,自然就更受欢迎了。其它常食的还有菠菜面条、苋菜面条、柳絮面条、西红柿面条等,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配入寒、热、温、凉不同性质的植物叶片,使其发挥不同的营养保健和治病疗疾作用。中医的“辨证施治”思想,在吃面条中也有体现,不过在这里叫“辨证施吃”可能更为合适。

“杂此青青色,芳香敌兰荪”。美哉面条,中国的绿色食品!

2 赠鞋

2.1 节日溯源 履,是鞋的古称。在冬至这一天,妇女要向尊长者献鞋,谓之“履长”,是古时妇女尊长的一种象征性表示。曹植有《冬至献袜履颂》专说此事,诗中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的名句。

除冬至送鞋外,我国送鞋的习俗还很多。如安徽、浙江、广东一些地区有定婚送鞋之俗,是取“鞋”与“偕”音同之义,求夫妻百年和好、“白头偕老”;瑶族女性要向未婚夫家的每一个人送鞋,且要做成不同的风格。送军鞋是近代的新俗,表达了人民对子弟兵的爱戴之情。据《宛署杂记》载,北方一些地方还把十月一日定为鞋的生日,以是日天之阴晴测冬天之寒暖。从鞋与如此多之民俗的联系不难看出,鞋同人们生活的关系真是太密切了。

2.2 健康话题 冬至给长者送一双鞋,尽管是一种形式,它不仅反映出我国古代的敬老风气,而且说明了鞋在冬季里对老人的重要性。

人的双脚,通过血管、神经与全身连接,当足部感受寒冷病邪的强刺激时,心脏、肺部和脾胃的功能都会受到影响,使机体出现心跳不整、胃脘疼痛、腰腿酸困、月经不调、阳痿性怯等病证。日本一位专家从35年的实验观察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健康人从6岁起就能把双脚整齐地并拢直立,30岁之后渐渐分开。如果一个成人出现双脚不能并拢时,衰老就开始了。如果连续站立15分钟就感到气力不支时,血液循环系统就有了问题,相关疾病已经或将要发生了。

从生理上讲,双脚远离心脏,血液的供应相对较少。加之脚表面的脂肪层又较薄,保温能力也相对较差。从本身生理和整体健康需要出发,足部的锻炼尤显得重要。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部的运动,主要体现在“行”上。行者,动也,包括行走一类的活动和有意识的保健运动。有研究说,经常在沙土、草皮与凹凸不平的孵石路面上行走,对锻炼双脚、调整人体全身功能的作用最好。这种外环境有按摩脚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是在平坦的道路上无法达到的效果。市场上一些按摩保健鞋的设计和足部洗浴按摩保健,也无不是出于这一机理的。抬高双脚是对足部锻炼的有效方法,只要每天坚持高架双脚2~3次,每次5~10分钟,就会使腿部的肌肉得到松弛,心肺的氧气供应和血液回流得到加强,对大脑和心脏的保护作用尤为明显,还具有抗衰老作用。英国女王伊丽沙白二世的仪表给人的感觉比她的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 ,她的养生经验就是坚持每天脫掉鞋子,把双脚高高架起几分钟,借以松弛全身。踮脚运动,也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足部锻炼法。具体做法是:双脚并拢着地,轻轻踮起脚跟,然后再轻松放下,反复进行。每天坚持2~3次,每次5~10分钟。长期进行这项运动,能解除站久、坐久后的机体疲劳、下肢酸胀和因下肢的血液回流不畅而引起的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及经久不愈合的溃疡。有研究认为,踮脚运动产生的双侧小腿后部肌肉收缩压挤出的血量,与心脏每搏排出量大体相当。它无疑能大大改善机体的血液供应,为生命带来活力。从事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和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泡脚,不仅有利于足部卫生,清除掉足部的细菌和异味,同时对加强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血液供应、消除疲劳、促进睡眠有直接帮助,应养成习惯,长期坚持。

2.3 相关连接 鞋袜是脚的衣着和住宅,对保护足部卫生和健康有不寻常的作用。除了它的清洁、防潮等状况与脚的健康有关外,鞋的大小、鞋跟的高低都会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穿鞋的基本原则,应当是让人感到舒适。过尖、过高、过紧、过大、过松等强迫双脚受罪的鞋,对双脚及全身的健康都是不利的。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女子小脚为美的时代,把妇女锁成了足不出户的“内人”,锁成了围着锅灶转的“小脚女人”,锁成了政权、神权、夫权重压下的奴隶。后来的放脚虽然改变了这一陋羽,但还是留下了“解放脚”、“缠足放”一类的后遗症。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国家都建立了专门的鞋厂,为这些放了足的妇女制鞋。1999年岁末,我国最后一家生产“三寸弓鞋”的哈尔滨制鞋厂将这种鞋的鞋楦送进了历史博物舘,宣布了中国与“三寸金莲”永别的历史,中国人放开脚板、迈开大步走起来了!

现代时兴的尖头鞋源于法国,本是一位伯爵为了掩饰他那双畸形的脚而做的,正常的脚没有必要夹紧脚趾去穿尖了又尖的鞋。高跟鞋有衬托身高和线条的作用,但它给健康带来的弊端也随着鞋跟的一高再高而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在美国,知识层次越高、经济收入越多、年纪越轻的妇女越不穿高跟鞋。有统计说,穿平跟鞋的比例在20~30岁之间的妇女中占88%;在31~40岁之间,占74%;在41~50岁之间,占76%。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一位从事专门研究的专家卡洛尔博士说,这可能是近年来美国妇女脚部和背部疾病发生率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冬天足部保暖最基本的条件是鞋袜,以鞋而论,老年人最好穿柔软布底布帮棉鞋,而不要穿质硬易滑的塑料鞋;青少年虽然好动不怕冷,也要穿薄棉鞋或皮棉鞋,而不宜穿导热快的胶底鞋、球鞋;在野外作业或生活在严寒地区的人,要穿带毛皮的高筒皮靴。

3 画梅图

3.1 节日溯源 冬至之后,北方进入隆冬季节。“九”是中国传统中最大的数字,9×9=81,大上加大,用它来形容“冷极”,能够说明问题的实质。冬至的“至”,在古汉语里是“极”的意思,就是说冬天已达到了顶峰。这天之后,进入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所以,从这天起,每九天一个段落,用“九”来标志寒冬的进程。九尽春来,成为人们盼望温暖的一种向往。《九九歌》是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流传较广的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溜,五九六九看杨柳,七九八九燕回头,九九十九耕牛走。”各地的歌谣虽然内容上稍有差异,但大体意思是相同的。它是根据我国气候的特点,把人体对寒暖变化的感觉、自然界冰雪冰消的变化、鸟类和植物在不同气候下表现出的特点等加以总结,概括出来的反映天气寒来暑往的规律。它贴近生活、朗朗上口、简单易记,对农事的安排和人们健康的指导具有较好的实用功能。所以盛传不衰,显示出非常强的生命力。

梅图,又叫“九九消寒图”,是人们为了消磨漫长的严冬,发明的一种画梅计日的方法。据《燕京杂记》载,在冬至日画素梅一枝,共81瓣,每日着色染一瓣,染完之后正是风和日丽的春天。此风兴于士大夫阶层,后来也影响到民间,皇帝中也有喜欢做此事的。还有组织“消寒社”的,“联以九人,定以九日”,相次作东,围炉饮酒,“取九九消寒之义”。也有以画圈作标示的,即先画好9个大圈,每个圈内再画9个小圈,每日用不同的颜色涂实一个小圈。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在小圈内涂色时还可以根据天气的晴、阴、风、雪涂入不同的颜色,成为未来的气象资料。文人们还有以描空心字记时的,即选择9个9画的字写成空心,每天用红笔描一画,待到9个字描完,春天就来到了。

3.2 健康话题 选梅花作“消寒图”,一与梅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关:其花傲雪,象征中华民族果敢顽强的性格;其花型独特,象征中国人民精诚团结的精神;其花韵悠远,象征中国古老灿烂的历史文化,因此受到人们的特别喜爱。二与梅花所主的季节有关:严冬百花凋凌,梅花独放。赏梅是一种享受,画梅、描梅是一种乐趣。由于我国地域和气候差异较大,梅花也有早开的,如广州的一月中旬、武汉东湖的二月中下旬、无锡梅园的三月上旬,就可以一观梅花风姿了。一些地方还采取温度控制的方法,让梅花在元旦、春节前后开放,以为节日增光添彩。

梅号称“中华奇葩”,为我国独有。在商代已被作为调味品使用,与盐同放在餐桌上。《周礼》、《尔雅》、《书经》等古籍中都有与梅相关的记载,迄今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我国现存有五大古梅,分别是湖北沙市章华寺的“楚梅”和黄梅江心古寺遗址上的“晋梅”,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中的“隋梅”、余杭超山大明堂内的“唐梅”和报慈寺前的“宋梅”。这里,楚、晋、隋、唐、宋,分别标出了这些梅的种植年代。把梅引入生活,是南北朝时期就有的事,雪中寻梅、月中赏梅、折梅寄情的故事已很普遍。文人墨客之中种梅、赏梅、写梅、画梅、咏梅、绣梅、塑梅者皆有之,还有以梅为人名、地名、山名、水名、园名、书斋名的。咏梅诗中影响最大的是宋代,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苏东坡的“纷纷出凝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范仲淹的“昨日依栏枝上看,似留芳意入新年”、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蔡襄的“迎腊梅花无数开,旋看飞片点青苔”、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胡份的“绝艳更无花得似,暗香唯有月明知”等句,均不失为咏梅诗中的佳作,一直被后人引用、赞美、品评、效仿。近代陈毅元帅的“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的诗句,以花寄情,更给人以奋发向上之精神。

梅亦食亦药,鲜梅子酸甜沁人,不要说品梅解渴、望梅止渴,就是听“梅”也会使烦渴消掉几分的。曹孟德的聪明处不仅在于了解梅的这一特性,最重要的是掌握了酸味能引起条件反射的生理学意义,揭示出梅具有止渴的作用。梅被加工成糖梅、陈皮梅、话梅、梅脯、梅干、乌梅等,也都是受欢迎的风行食品。青年男女更是爱不释手,被作为“宝贝”时时含在口中、握在手中、装在口袋中。梅酒和酸梅汤为老少所用,不少人都有过亲口的感受。

梅花入药称为白梅花、绿梅花、绿萼梅,以萼绿花白、质轻清香为佳。也有其花冠呈淡红色的“红梅花”,花盘硕大,主产四川、湖北等地,入药不多,以观赏闻名。梅花的功能是舒肝、和胃、化痰,用于治疗梅核气、肝胃气痛、食欲不振、头晕、瘰疬诸疾。多以花煎水内服,少有配入复方的。

未成熟的梅果(亦有称为“梅实”、“梅肉”、“熏梅”的),入药称“乌梅”,是梅作为药物的主体。其味酸性温,具有收敛、生津、安蛔、驱虫的效果,历代都有用它治疗久咳不愈、虚热烦渴、痢疾泄泻、尿血便血、蛔虫腹痛、痒癣胬肉的成功病例,这与近代研究证实的它具有抗菌作用、抗真菌作用、抗过敏作用、促进胆汁排泄作用的机理相一致。有人用其水煎浓缩剂治疗细菌性痢疾的,服药后时间最短的1天、最长的5天,大便就恢复了正常,其余症状也多在1~3天内消失。治疗钩虫病的,最短的5天、最长的23天,大便检查钩虫卵阴性。经盐渍而成的梅果,在药典上被称为“白梅”,常作为治疗喉痹、梅核气、泻痢、烦渴、痈肿疮毒、外伤出血的要药,煎汤内服或外用擦牙、捣敷、煅研调敷均可。

梅的其它部分梅叶、梅梗、梅根、梅核、梅露也都作药用:叶主痢疾、月水不止;梗长习惯性流产;根治风痹、瘰疬;核能清暑、明目、除烦;露可生津止渴、解暑涤烦。

梅色、香、味、姿俱佳 ,又有“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个性,受到人们的特别喜爱是很自然的事。不少学者都提出推举梅花为“国花”的建议,希望他们能获得成功。

3.3 相关连接 寒冷,是大自然气候变化的产物,在不同的地区温度的差异是相当大的。我国四季分明,受寒冷影响的区域很大,高寒地区也较广,经历寒冷的时间也相对较长,仅最冷月份平均气温在-9℃以下的大城市就有38个。因此,研究寒冷与防寒问题对于人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在通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2~28℃时,可以说话、走路;在30~26℃时尚有知觉,个别人在24℃时尚有意识。外界的严寒如果引起人的体温再继续降低,就难于生存了。有研究证实,寒冷对机体健康的损害在26℃以下时就开始了。此时,人的代谢处于下降趋势,大脑皮层出现障碍,心血管机能发生紊乱,从而出现脉搏、呼吸、血压情况的明显变化,最终因机体失去对寒冷的应变能力而发生死亡。人的耐寒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血液中甲状腺素水平的高低和铁元素含量的多少。实验发现,同等情况下,不怕冷的人比怕冷的人的甲状腺素水平要高出1倍以上,铁元素的含量也相对较高。甲状腺素由碘和酪氨酸为主要原料组成,它们经甲状腺素合成后产生的激素具有产热效应,能加速人体内组织细胞的氧化过程,增加热量;同时甲状腺素能使人的基础代谢率提高,皮肤的血液循环加快,从而产生热量而抵御严寒。铁是血液和蛋白的重要原料,它们负担着机体氧的运输和代谢过程。碘和铁的不足或缺乏,会导致人体御寒能力的下降,使人不耐寒冷。从这点说,耐寒能力的提高,要首先从饮食结构上调整,在严寒季节多食用些含碘丰富的海带、海蜇、海鱼、海虾类食品和含铁丰富的动物肝脏、牛羊肉、豆制品、绿色蔬菜类食品。

对于寒冷的防范,人们具有主动的意识和积极的行为。当寒冷到来时,机体首先用寒颤向人们报警,此时加衣戴帽、运动身体和采取其它防寒措施都是来得及的。就穿衣而言,要循序渐进,既不要冷得浑身打颤还不加衣,也不要稍一寒冷就把所有可以抗寒的衣服全部穿在身上。一层层加衣服可以使空气的分离层隔开,保暖效果更佳。另外,冬天衣服的质量应以宽松、柔软为好,这样的衣服既防风,穿起来又舒服。穿靴戴帽与冬季保暖关系密切,千万不要让头部和双脚受委屈。这两个部位,分居人体的最上端和最下端,远离心脏,血液供应较差,因而保暖能力相对较差而散热能力却较强。有研究说,人体热量的13都是从头部和颈部散发出去的,加上脚部的散发,身上穿再厚的衣服也挡不住寒冷的袭击。所以,一定要戴好帽子、围巾,穿好棉鞋,使全身上下都暖和起来。

冬季是各种心脏疾患好发的季节,注意心脏部位的保暖,对减少这类疾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医学研究证实,当人进入40岁之后,人的心脏会逐渐发生心肌纤维间的结缔组织增生、心肌增厚且重量增加、心脏周围血管硬化、心输出量减少等一系列变化,严寒突然带来的“冷缩”刺激会使心脏中存在的上述隐患表现出来,各种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就会明显增高。

运动是抵御寒冷的重要方式,身体动起来,寒冷就会立即远离躯体,动作越大它离得越远。运动形式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决定,跑步、登山、骑自行车、打球、跳绳等都可以达到驱寒的目的。有条件、有能力参加冷水浴的,对身体健康的意义会更大。寒冷可以延长细胞的寿命,耐寒能力的高低与长寿有因果关系,这已被无数业已存在的大量事实所证明。耐寒还能增强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这是挪威一所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据位于北极圈以北约300公里的全球最北的大学特罗姆瑟大学的教授们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后证实,居住在这里居民的聪明程度(包括记忆力、思考速度、思维能力等)冬天比夏天好。

谁也不想面对寒冷,谁也无法不面对寒冷。对着它,积极、勇敢地走过去,温暖就在前面。

猜你喜欢

面条
冬天里的干菜面条
面面国王和面条兵
晒面条
全世界最昂贵的面条
煮面条
瀑布和面条
一碗面条
擀面条
吃火锅,过新年
彩色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