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与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2012-01-28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黄江泉曾月征

中国轻工教育 2012年5期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管理学课程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黄江泉 曾月征

管理学是高等院校众多专业开设的最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它的教学效果如何,不仅对学生学习管理学以及其他后续课程的兴趣与激情有着直接决定作用,而且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在后续课程学习中的深化程度。为此,许多专家提出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优选教学素材等主张以确保管理学教学质量。鉴于管理学课程本身的特点与难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倡导以参与式教学法来提升其教学质量。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合作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老师的主体性并重,主张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参与式教学,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对有关知识问题的解决筹划中来,并在自我解决的体验中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产生获取知识的乐趣与成就,以全面激发学生对管理学以及其他学科专业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笔者曾结合自身在管理学与其他课程教学以及企业培训中产生的一些感想,撰文主张在管理学教学中,应该运用参与式教学法,遵循参与式教学规律,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遵循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全导性、全队性等参与式设计原则,让更多的学生全面、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以全面激发学生对管理学教学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从被迫学到主动学、从旁观者到主演者的角色转变。

为了更好的获得参与式教学效果,使管理学教学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按照参与式教学的设计原则,结合笔者在管理学教学中的体会,本文提出了一些有关参与式教学在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的设计思路,为广大教师在管理学以及其他门类课程教学中更好的运用参与式教学理念与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启发。

一、教学观念应转化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取得教学效果的根本保障。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采取单向式教学法,满足于全堂灌输,忽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与参与性,没能给学生留下任何思考的空间。尤其是那些自以为讲课很精彩的教师,更倾向于满堂灌,结果常常出现课上老师神采飞扬,学生聚精会神,课后一片茫然的现象,说明学生没有通过参与方式对课堂知识予以很好的消化,对教师的课没有产生深刻印象,这仍属于一种传统的灌输模式。当然,更可悲的是许多教师只求完成教学大纲的规定而照本宣科,至于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感兴趣、是否消化等问题熟视无睹。而在参与式教学观念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活动重心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由关注“学会”转向“会学”,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转向积极主动的思考者、探索者,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管理者,所以要研究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从自我的角度来感知世界,达到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各项问题的轻重缓急是什么,解决问题需要什么信息,这些信息有什么关系,解决问题的方向在哪里,步骤怎么样,为什么要这样做,形成框架性思路要把握哪几个关键点,从而引导学生从老师强迫我学到自我想学、从“学会”走向“会学”。

二、学习兴趣需激发

美国教育家克莱·贝德福德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节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来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都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与教学方式才会全力关注与倾心参与,而在现实的教授当中,我们老师往往不传授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满足他们好奇心的知识,而是满足于那些书本的、陈旧的知识灌输,在教学方法与途径上,也一味采用满堂灌的方式,粉笔加黑板的方式或者对着幻灯片念的方式,不对知识进行筛选、编辑、加工、组织,不对教学方式与方法进行更新,千篇一律的教学手段,枯燥陈旧的教学内容,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现的结果常常是老师在讲台费力的“表演”,学生在下面无动于衷的“悠闲”,这样的教学是非常失败的。孔子曾将学习划分为“知之”、“好之”、“乐之”三个心理层次,而孔子更提倡“好之”和“乐之”的层次,如果不能产生兴趣而心好之,那么即使有了认知也不会虔诚践行;如果不能以学为乐、独有心得,那么即使获得了知识,有了兴趣,也不能获得意志和行为上的认同,长久的坚持,身体力行。所以,“乐”是学习中的一种精神自由境界。孔子认为只有培养其学习兴趣,才能树立学习自觉性,从而产生持久热情,学而不厌。

我们要怎样才能让学生好之、乐之?我们倡导参与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于去主动探索知识的奥秘。

1.提倡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下,学生缺乏兴趣和创新,学习效率很低。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可赋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和自主权,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为积极的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自然都会得到提高。

2.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诱发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分析力、研究力与概括力。孔子在启发时就很注意启发式教学及其效果,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只有在其想不通的情况下,才予以启发。

3.倡导提问式教学方法

多问、好问是获取知识的必经途径,尤其在一个大的班级里,由于教师的注意力有限,对学生的未知程度把握不准,难以时刻紧盯那些存有问题的学生,只有在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时,老师才能知道学生的迷惑在哪里,应该如何释疑,因此,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多问,倡导爱问的氛围。可悲的是,许多老师在上课之前不精心设置问题以循循引导学生提问,相反还怕学生提问以扰乱正常秩序,其实,这是将教学简单化、肤浅化的表现,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孔子可堪称为倡导多问、不耻下问的教育家,孔子对于遇到问题不问“怎么办”、不知熟思而慎处或不如是而妄行的学生是非常不满意的。在《论语》中“问”字曾出现了121次(当然学习中提问并不仅限于“问”字),大多数是弟子问孔子,可见弟子们对“学”的迫切,对知识的渴望,也可知孔子把是否具有问题看作能否发展的关键。

4.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对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案件进行处理后引入教学活动中,把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借此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形象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两者总课时的分布各占三分之二和二分之一。理论教学主要讲授基本理论和重点难点,而案例教学主要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与知识渗透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另外,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应逐步建立独立的教学实验基地,更真实的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三、实践活动常开展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过去的管理学教学基本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灌输层面,且主要满足于学校的课堂教学,很少或很难有效地运用理论研究企业、组织、社会管理等实际问题。要解决学与用的矛盾,最好的办法是教学组织与企业组织联姻,实行教师与企业(实际部门)合作,建立联合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新的认知空间和学习场所,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组织管理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寻找答案,然后再实践再寻找,不断提高对知识探求的兴趣,增强知识积累。为了保证实践活动常态化,与企业组织保持经常性联系,经常去这些单位参与一些具体岗位的实践活动是各位学生与老师最佳的途径。但是,那些与企业组织联系不很广或很深的学校、老师,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知识的领悟力,提升知识探求兴趣,比如各种管理流程的再现,现场模拟解决,班级组织与社团管理等。不管是在真实的企业组织内部还是虚拟的沙盘训练,都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亲身体验,自我寻求解决方案,尤其是对于管理学来说,让实践活动常态化更有优势,因为,在现实中,管理无处不在,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寝室或者学习小组,任何一个主题都可以作为案例切入以开展实践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对管理某一个方面知识的浓厚兴趣,从而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有一句话说:“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动手做的学得快。”也正如杨振宁教授所指出的:“中国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和美国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只有学生亲自参与了实践,动手了,才有机会去动脑,才会对知识的探求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消化吸收它。如果我们的老师能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主动思考解决的方案,学生由此获得的知识更牢固,得到的锻炼与提高也更彻底。

四、教学案例易感知

许多老师在引用有关案例来说明教学中的原理时,一般是生吞活剥,要么就引用书上现成的案例,要么就照搬一些与学生感知实际很遥远的素材,教师在运用这些案例讲解时很费力,学生在听这些案例时也觉得遥不可及,本来是利用它们来具体诠释一些抽象的管理学原理,以帮助学生消化它们,结果是这些案例素材的解释力不仅不够,相反增加了学生对所学原理的抽象感与厌恶感。对此,我们主张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学生能具体感知到的素材,比如,有的学生在学了时间管理后,尝试管理自己的时间,根据一些时间管理的具体方法合理利用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还有的学生在琢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体现了什么样的人性假设,从而试图检验父母懂不懂培养孩子的权变艺术等,再如大家非常熟悉的《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故事,我们可以用来说明唐僧的愿景导引、慈悲感怀、具有约束力的不二法门——紧箍咒以及常常能得到外力协助等等来形象解读管理学中的诸多原理与概念,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熟悉的事例讲解面前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知识。教学素材的具体化,使理论学习变得通俗易懂,从而不仅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应用能力,而且使他们心中有“料”,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在教学时也颇有成就感。

五、教学氛围全开放

开放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一个基本保障,教师只有退掉自身的神秘面纱,采取开放的姿态,放弃高高在上的神态,走近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学生才会将自己的心态充分的向老师坦白,才会将在学习中遇到的种种疑惑提出来,老师才会知道学生所存疑虑,才会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真正保障。教师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态度开放

绝大部分老师以为,在课后可以与学生成为朋友,可以嬉闹玩笑,但是,在课堂内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必须严肃以对,保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尊严。因此,教师一进教室就一本正经,气氛一下子就凝固起来,无形中在师生间营造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隐性之墙,师生的一体化被分立化所取代,老师拘泥于正经的讲,学生便机械地、无动于衷地听,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实,在教学中,老师的形象不是靠一脸的严肃装出来的或者吓出来的,而应该是通过丰富的知识内涵、富有技巧的讲解、学生的主动倾听与参与程度来树立的。我们主张老师在上课过程中,结合所教授的内容,运用各种姿态语言,不时走近学生,参与学生的各种小组活动讨论等,将自己完全看做是学生的伙伴,以一个群体人、社会人真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民主对待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向自己质疑或者进行大胆的讨论等,积极营造一种轻松、民主、和谐而有序的教学氛围,学生才会以一种完全平等的、轻松自由的姿态参与到教学对话中来。美国学者里德利和沃尔瑟曾说:“课堂是真正体现民主化理念的场所,教师是真正落实民主化理念的执行者,学生是真正内化民主化理念的主体。”教师只有改变以前高高在上的自我封闭与对立态度,才能让师生之间的民主真正落实,才能发挥民主开放姿态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2.教学观点开放

管理学发展至今,其流派纷呈,至今仍没有一个绝对的权威定论可以完全套用于任何一个公司、组织与社团,正因如此,在管理学教学中过于强调观点的绝对地位与不可挑战性是与管理学发展规律相违背的,所以在讲到一些问题时,主张观点开放,最好能同时给出几种观点,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既可来自学界,也可来自实业界或管理中介;既有当前观点又有过往看法,以便从不同背景、不同学者、不同领域来展示管理学中的思想与精华,帮助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提炼观点。坚决杜绝老师压制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哪怕是非常幼稚或很刁钻的质疑,都应予以包容并鼓励,耐心引导他们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做进一步的思考与分析,最终由他们自己得出合理的结论。

3.“教室”平台开放

传统的教学都习惯于在一间间教室进行,在这个封闭的空间世界,教师“高高在上”站在台上,学生埋头静坐在教室下面固定的座位上洗耳恭听,思维极易被禁锢。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现代管理学教学的“教室”应该很大很大,既可以将之建立在生活中,也可以建立在实训教室甚至是互联网这个虚拟的空间上,特别是现在的学生有着一“网”情深的情结,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互联网,教师和学生可以将管理学的“教室”建立在无限的空间上,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释放,这样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不过,这要求教师有着极高的驾驭力与引导艺术,使学生在广博的“无界教室”内攫取所感兴趣的、有用的信息与知识,促使学生走进更为真实而广阔的管理学世界。

4.教学互动开放

(1)师生互动

教师在课堂内可以借助教室、学校课程网络、互联网等平台,通过案例研讨、课堂讲授、习题考核、情境模拟、思维训练、管理游戏、影像放映、实地参观实践等多元教学方式,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在课堂外,借助课程网络信息互动平台、电子邮件、电话、QQ、博客等媒介,通过在线辅导、在线测试、文献导读、论文撰写、预习复习、听取讲座、课外活动等多维课外教学方式,以补充和延续师生间交互。此外,还可以进行课程创新,通过师生参与课程设计,聘请课程助理和课程信息员等多种途径,激励学生深入参与课程教学过程,实现师生间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多元化的交互。使得教学活动变成一种学生真正能参与的活动,可以有效避免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教师的强迫学习向引导学习转变。

(2)生生互动

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小组活动途径以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中,结合管理学的内容与模块将学生分成众多小组以完成相关内容的设计、讨论与理解。通过各类小组,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团队学习,充分发挥群体智慧,使学生之间能“互通有无”、“智慧共享”,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会自我消化、自我发展、自我矫正、自我完善。

(3)师师互动

师师互动主要是出于对整个课程体系的合理安排考虑。教学中,一般应遵照先易后难、先基础后专业、先基本再拓展的教学规律,开展师师互动就是为了遵循这一教学规律,加强任课教师与校内外同类课程和关联课程教师间的互动,及时掌握和了解上课学生的其他课程体系,以便更好地设计互动教学内容,尽可能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在管理类各课程的教学中,存在太多类似或者雷同的章节与环节,为此,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出发,教师应该互通心气,尽量避免雷同,其中也包括一些常见游戏的运用,让教师将各自最精彩的部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对教学始终保持一种新奇感与求知欲。而且,通过师师互动,可以整合教学资源,掌握教学进度,为学生的有序学习提供保障。

5.教学评价开放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改变过去教师作为单一评价主体的做法、改变“一卷定高低”的评价模式,主张采取开放式评价法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评价主体应该开放,既有教师的评语,也有同学之间的互评,还有个体自我的评价,甚至还包括实践活动主办方的人员评价,开展360度全方位的评价;其次,评价形式多样,应包括平常出勤、课堂发言、小组讨论、商业策划、作业论文以及期末考试等等,这种开放式的评价有利于极大调动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能保障参与式教学的有效进行,同时可以确保参与式教学效果的取得。

六、结束语

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强调 “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对待管理学的教学也是如此,我们现在应该从过去一直偏重于单向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法中走出来,不要满足于向学生传授了什么知识,而是要反复思考学生真正掌握了什么知识。实践表明,在管理学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在参与式学习中真正“行”起来,学生才能真正懂得管理学中的抽象的“知识”,才能激发他们对未来专业学习的浓厚兴趣,才能为后续课程的深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袁渊,陈戟.“管理学”教学方法创新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36-38.

[2]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3]宋乃庆,等.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M].北京:三联书店,2001.

[5]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6]姚国荣,陆林.管理学课堂教学改革调查研究[J].统计教育,2007(3):35-36.

[7]赵亚夫,等.国外历史教育透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参与式教学法管理学课程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管理学的新挑战:硅谷的“扁平化”学得来吗?
浅谈管理学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高校大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方法
谈谈生物教学中的参与式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