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应在贫困生入库评选中的运用
2012-10-19山西大同大学王再军
□ 山西大同大学 王再军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班主任不应在漠不关心的工作中来认识学生,而应当在跟他们共同工作、学习、生活和积极帮助他们的过程中来认识学生。”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加,家长往往会亲自送孩子来校报到,这也是高校新生班主任首次与新生家长见面,当然这也是新生班主任同自己学生交流的开始。这次会面是新生班主任了解自己学生的绝佳机会,通过和新生家长见面,能了解学生真实的家庭状况,对于即将开展的贫困生筛选工作来说,可以掌握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一、贫困生筛选与资助工作现状
1.贫困生界定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所谓高等院校贫困生是指普通高校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非常困难的学生(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教财[1993]51号文件))。 社会弱势群体(social vulnerable groups)是指在社会少年生活中比较脆弱和易受伤害的人所构成的群体。[1]相对于高校而言,大学校园的弱势群体主要是指贫困大学生,即在经济上缺乏生活保障,生活质量较低,承受力相对脆弱的特殊人群。[2]
目前理论上对贫困生层次的划分常分为三个级别(档次):一般困难生、贫困生和特困生。[3]以山西大同大学为例,根据贫困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在校表现,将贫困生界定为特困生和一般贫困生两个类别。2010年度特别贫困生一般为班级总数的10%;一般贫困生为班级总数的30%;2011年度特困生比例为10%,一般贫困生比例调整为40%。这个比例的提高,可以使更多的家庭困难学生享受到国家资助,不至于他们因此而辍学,是新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贯彻落实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件大事[4]。
2.贫困生资助
近年来,高校得到的资助与过去相比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贫困家庭子女在资助下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而且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带动家庭步入小康。依据国家规定,从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按一定比例评定出部分学生组成贫困生库,库内同学可获得国家资助的助学金。资助标准为:国家励志奖学金每生每年5000元,国家助学金根据学生家庭困难程度,分为每生每年4000元、3000元和2000元三个等级。仅以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为例,从2010到2011年各类贫困生救助款就高达120余万元,受助学生达932人。另外,入库的同学还将获得多项的国家专项补助,以山西大同大学为例,2010年贫困生获得3个月共90元物价补贴,2011年获得5个月150元的物价补贴。在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资助对象的确定和资助对象贫困等级的确定。[5]为了体现公开、公平与公正的原则,学校出台了针对贫困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了贫困生数据库,并在每次发放资助款项时进行公示。
3.贫困生筛选
贫困生入库评选有专门的程序来操作。首先,大学新生需依据《学生手册》中关于贫困生申报的有关条例,向学院提出申请,填写一份 《高等学校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学院在学生申报的基础上,根据贫困生的相关制度,针对学生所填情况,核实其家庭收入指标和资产数据等方面的量化数据,辅以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消费表现,准确判断其家庭经济背景的真实性[6];其次,学院相关人员会通过新生生源地民政部门或乡镇(街道)、村委会开具的家庭贫困证明,掌握学生家庭的确切信息,根据学生贫困程度将其分为特困生和贫困生;再次,要深入了解学生生活状况及消费习惯。应该说程序是客观的、有序的,而且是公开、公正的。
二、贫困生筛选中运用首因效应的积极因素分析
所谓首因效应,即日常生活中的第一印象或“先入为主”效果,它在人与人沟通交往中对人的认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第一印象是在与他人首次接触时根据对方的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等做出的综合判断。[7]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了对人的整体看法,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注意开始接触的细节。[8]积极运用首因效应规律对于贫困生筛选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运用首因效应规律可以让班主任更好地认识每一位新生。我们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心理学家认为,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外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他个性。作为新生的班主任应仔细而全面地研究每一个学生。
其次,运用首因效应了解新生的基本情况是贫困生筛选中的重要依据。班主任需要将各位新生及其家长展现给我们的所有信息铭刻在心,由此获得的信息往往会成为掌握新生基本状况的重要依据。每一位高校新生班主任在接到一个新班的第一件关系到每位新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同时也是每一位新生班主任最费心思的大事,那就是贫困生筛选工作。这项工作一般在开学三周内结束,工作紧、任务重。把国家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使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入贫困生库是每一位高校新生班主任开学伊始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于特困生评定而言,较为容易。只需要让每一位新生提供必要的资料,比如:单亲、残疾、低保等证明,学院组织专人予以审核无误即可入库。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2011级新生特困生入库评选基本情况见表1。
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和“其他特别困难”情况则需要班主任和学院辅导员予以核实。另外,对于一般贫困生筛选(占新生总数的40%)就较为困难了,按照规定需要家庭贫困学生提供贫困证明。
表1 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入特困生库基本情况
再次,运用首因效应规律可以为贫困生筛选所需信息核实提供便利。现在,大部分高校确定贫困生的首要依据便是学生所在生源地的民政部门或乡镇办事处开具的贫困证明。这恰恰给一些素质低下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钻空子的机会。对于新生提供的这些证明材料,学院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核实的话,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时候,首因效应积极性的一面就表现得极为突出,在班主任与新生家长首次见面时,刚报到的家长一般而言都会对班主任“实话实说”,从他们家庭情况到新生性格、表现等娓娓道来。
当然,贫困生的评选是客观公正的,仅仅依靠这些是不科学的,但是新生班主任可以通过本次见面掌握详实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首因效应在贫困生筛选中的积极性因素研究,相信会对下一步贫困生筛选大有裨益。
三、首因效应在贫困生入库评选中的运用
随着新生开始报到,高校新生班主任繁琐而细致的工作也就随之开展。班主任利用与家长的首次接触,就新生基本情况做一番摸底调查,为下一步贫困生库评选入库准备第一手资料。首先,知己知彼,掌握本班学生基本情况。班主任要对照新生名单做一番仔细研究,从每一位学生的生源地着手分析,进而基本确定该生来自于城市还是农村。其次,对班内学生依据性格予以分类。此时需班主任亲临新生报到现场,通过与同学的直接交流,了解哪些学生是外向型,哪些学生是内向型。许多外向型学生往往会向班主任毛遂自荐,担负起班主任与新生之间联系的桥梁,这样一来,班主任的意图也会很快传达给每一位新生。再次,“情报获得”。这也是我们班主任在新生接待中的“重头戏”。这项工作很大程度上影响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与配合,也是班主任与家长共同商洽对学生展开针对性教育的一个好机会,更是班主任与家长相互了解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家长对班主任工作信任。绝大部分新生是独生子女,很多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第一次远离家乡来求学。班主任在接待新生家长时,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尽可能同每一位学生家长交流,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愿意同班主任交流。毕竟他们要把孩子交给班主任,他们也希望班主任多了解他们的孩子。此时的交流不妨从“家常琐事”开始,把握好“看”、“问”、“听”三个环节。班主任作为接待者,把握交流的主动权,循循善诱地同家长展开交流,家长自然也就能放下包袱,坦诚以待。“看”是指通过观察新生及其家长的穿着打扮及携带的箱包等物品,基本判断新生的家庭状况;“问”是在观察基础上通过聊新生父母是否健在、有无残疾(有很多新生不愿意别人知道,甚至对同宿舍同学都三缄其口,相信家长会对班主任以诚相待)、身体状况(通常指父母或兄弟姊妹有无残疾、重大疾病)、家庭收入等了解新生家庭情况,通过问询衣、食、住、行等情况,使得新生信息更加鲜活;(见表2)“听”是指积极有效的倾听,这不仅是指听到对方说话这样一种单纯的生理过程,而是包括生理的、认识的和情感的过程。[9]相信我们的坦诚一定能让家长敞开心扉,说出他们不愿轻易示人的秘密和心里话。所有这些信息对于进一步核实贫困证明材料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表2 班主任与新生家长问题设计首次交流
三、结束语
虽然通过首因效应可以获得关于大学新生大量生动而详细的资料,但就这些信息的真伪不能一概而论,还需要加以甄别,不排除个别新生及其家长刻意隐瞒家庭状况,向班主任老师传递虚假信息的情况。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资助中心工作人员要定期对贫困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调查和暗访,及时了解、掌握其各方面的情况。[10]尤其需要班主任在开学一月内深入新生当中,针对每一位新生信息对照其言行举止和同学对其的反映,确保信息真实。进一步确保每一位真正贫困生享受到国家的资助。
[1]陆玉林,焦辉.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问题探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6):16—17.
[2]高洁,宿静茹,王艳美.探索高校贫困生教育的新模式[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3):39—41.
[3]卢玲玲.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对策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07(2):112-114.
[4]陈健,梁思影.高校贫困生认定、资助体系评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1):24—26.
[5]张怡真.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46—47.
[6]马松,常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5):136.
[7]朱启臻,张春明.社会心理学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256.
[8]石岩.高等教育心理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209.
[9]郭燕.沟通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0(12):1534-1537.
[10]李成,薛全会,张亚莉.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