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角度的金融人才培养研究
2012-10-19天津科技大学蒋玉洁
□ 天津科技大学 蒋玉洁 杜 浩
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是人才,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是输送金融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作为地方性高校,金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也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通过对天津市多所高校金融类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当今高校培养金融人才不能脱离实践教学,否则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会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这样我们的金融人才培养就必然是缺失的。因此,高校金融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其理论知识的培养,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本文以实际调查为基础,力求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角度来阐述金融人才的培养。
一、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素质要求
应用型金融人才是指在熟练掌握金融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金融知识应用于所从事的金融实践活动的一类专门人才。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金融机构对人才的需求,能够解决高校本科教学理论与实践容易脱节的现象。
我们分别通过对高校金融类专业在校生和金融机构两个群体进行问卷及走访调查,发现不论是作为应用型金融人才供给者的高校,还是人才需求者的金融机构,一致认为应用型金融人才应该主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具有扎实的金融专业理论知识
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是应用型金融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金融人才将来从事实际工作必须要掌握的内容,有了专业理论知识,从事金融实务工作时就会避免出现盲目性和主观性。首先,金融人才应该熟悉金融专业的主要理论,掌握金融基本业务知识,了解银行业务、证券交易、外汇买卖等金融业务流程。其次,金融人才需要通晓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各行业的法律法规及交易规则。通过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学基本上可以让学生学习到这一系列的相关理论知识,达到基础的应用性金融人才的要求。
2.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金融专业学生毕业后通常会进入金融领域工作,此时就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本科生仅仅掌握金融专业理论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要求的,如何更快更好地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才是最重要的。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金融人才,一方面能够较快地度过金融理论和金融实际操作的衔接期,尽快熟悉自己所从事的金融业务,如银行信贷、保险营销和理赔、证券交易等业务;另一方面能够通过自己掌握的金融理论知识来强化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是仅仅机械性地完成工作,而是通过不断地实践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3.具有开阔的视野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表现之一是对全球各国的金融业出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金融业产生的影响就是一个典型的关联性效应。金融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变化性强,风险性大,挑战性高,金融人才要具备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就必须具有开阔的视野,随时做出判断与反应。在课堂学习之外,学生应该充分使用现代信息和传媒技术充实自己的学习内容,不仅要及时知晓中国及世界上主要国家金融界发生的事情,还要了解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金融业的法律法规等。
4.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组织决策理论模型的创始人之一巴纳德认为 “沟通是把一个组织中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金融各行业作为一个企业组织,其业务的完成多是需要团队合作进行的。在团队合作中,不论是单向沟通还是双向沟通,沟通能力是必备的能力。有效的沟通可以为彼此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避免产生隔阂,避免产生内耗,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如保险的营销、出险、审核、理赔、代位追偿等一系列过程就要求业务人员之间具备很好的沟通能力,以避免可能出现的误差,给保险人或者投保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具备积极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金融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上,积极的创新能力是保持金融人才不被淘汰的必要条件。创新能力包括再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一系列能力。金融人才要具备不断进行再学习的能力,让自己能够跟上金融业不断变化和不断前进的步伐;金融人才要具备较强的业务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适应金融业务的风险性特点,通过分析能力能够分析出业务的潜在风险,通过自身的判断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提出规避风险的策略。
此外,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素质要求还需要良好的职业操守、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流利的外语语言表达能力等许多内容。
二、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策略建议
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高校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美国注册会计师学会调查显示美国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在某种程度上是脱节的。我们对天津市多所高校金融类专业466名在校本科生的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学生非常期望通过四年本科的专业学习,能够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学生的首选,共387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83.05%(见图1)。由此我们认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1.确定好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层次和目标
图1 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内容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层次性界限不是非常明显,高校划分主要是以大类为主,如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财经类等,以专业培养为主要划分依据。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但是纲要中并没有明确哪种类型的高校应该把重点放在应用人才培养上。所以,我们可以借鉴荷兰高等教育培养的体系,定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层次和培养目标。
荷兰高等教育体系分为三种,分别是常规大学(Universiteit),高等专业大学(Ogeschool)和国际教育学院(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e),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高等专业大学这一层次。我们可以借鉴荷兰高等教育培养体系的特色,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地方性高校及高职院校这一层次,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课程实践,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够过于偏重金融理论教育,否则会把学生培养成“学究型人才”。如前所述,金融理论知识是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必要素质之一,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这一素质,学生就会偏离实际,仅仅就理论谈理论,实际操作时就难免会出现茫然性。同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太偏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很容易把学生培养成“高级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等同于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他们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做基础,融会贯通,更好地服务于实践。
2.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实践机会
高校课堂金融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完成并不表明金融理论知识的学习结束,还需要学生在课外多参与金融实践活动,专业教师或者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提供金融实践的机会。
(1)设置合理的实践/实训课程
高校实践/实训课程的设置可以实现对一些金融业务的模拟仿真,避免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脱离实践。现在高校许多专业毕业生就业时比较苦恼的一点就是没有工作经验,为了在某种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许多高校设置了实践或实训课程,73.18%以上的被调查学生所在学校每一学年都有至少1次实训/实践课程(见表1)。
表1 金融类专业的实践/实训课程每学年的次数
现在许多高校金融类专业在每个学期末都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课的学习,如外汇实务交易、证券市场操作、商业银行模拟等一系列金融实践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能够让学生不走出校园就能够很好地把金融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一方面帮助学生在毕业时能够较快地适应金融岗位工作,另一方面也能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理论学习。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金融类专业中设置实践课程还是比较有效的,仅有14.59%的专业学生认为实践/实训课程效果是不好的。(见表2)
表2 金融类专业的实践/实训课程效果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传媒技术
一是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所在学校购买的金融交易软件。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通过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随时进入金融交易平台,提供给专业学生进行实务操作的机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要让学生通过使用互联网进行模拟学习。互联网模拟有两大优势。一个优势是学生可以借此强化金融基础理论,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严谨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职业道德规范等操作能力;另一优势是不需要额外的交易金融软件,并且能够通过互联网的广泛性形成团队合作,感受到真实金融交易过程。三是教师要鼓励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各个财经类网站举办的各种大赛。笔者所在学校的一名本科生通过网络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万隆杯模拟炒金大赛,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这个活动不仅提升了他自主学习金融理论知识的热情,并且锻炼了其金融理论的应用能力。
(3)建立校外专业实习基地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实现的是产学结合,企业活动主要偏重于实际,学校主要偏重于理论,通过产学结合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有效方式。固定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能够让学生真正接触到金融行业,了解到金融业务,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金融从业人员的介绍获得直观的感受,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从事一些基础性的实务工作真正参与到真实金融业务中去。同时,专业实习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加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3.加强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
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金融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要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第一,专业教师应该能够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深入的了解,及时掌握本学科前沿领域的动态。高校教师通过对自己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促进其专业理论知识的提升,从而可以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充实教学内容,产生互相促进的目的。
第二,教师要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充实课堂,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时刻关注国内外金融业发生的重要事件,采用案例教学模式。在金融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提升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还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堂分析讨论,分析讨论过程中需要每个学生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够与他人沟通、商量,从而增强学生团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三,教师要在产学研的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走出去可以与金融企业进行合作,深入到金融实际业务中去;走出去可以与其他院校合作,就实践教学和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进行研究探讨;走出去可以派教师到国内国外进修,吸取其他院校金融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的经验。请进来可以邀请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金融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及相关业务知识,以座谈的形式与在校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解答他们在理论联系实际中一些困惑的问题。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2]陈云棠.“三维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思考与探索[J].三江学院学报,2011(3):1-4.
[3]郑亚娟.基于高等本科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30-32.
[4]Louise Crawford,Christine Helliar.SCAM:Design of a learning and teaching resource[J].Accounting Forum,2011(35):61-72.
[5]王璐.荷兰: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J].教育旬刊,201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