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青藏高原特色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2012-01-28余敬德李双元
余敬德,李双元
(青海大学, 青海 西宁810000)
青藏高原地域广阔,特色资源丰富。因此,立足青藏高原特有的资源优势,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提高特色农业国际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对实现青藏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抓住一条主线:立足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结构转换
农业国际化的发展,将导致世界农业生产布局的重新调整。这既为青藏高原特色农产品出口创造了条件,又对青藏高原农业结构调整提出新的要求。要适应农业国际化竞争,就必须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立足青藏高原的比较优势,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农畜产品。
1. 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国际市场对营养、安全、卫生、保健、无污染等绿色农畜产品的需求增加,我们必须适应这一市场变化趋势,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积极扩大、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压缩常规农牧业发展规模。
2. 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业,优化区域布局结构
在特色种植业方面,重点发展油菜、中藏药材、优质蚕豆、反季节蔬菜、青稞等产业,逐步建成青海东部川水蔬菜、蚕豆主产区,脑山优质油菜主产区,柴达木反季节蔬菜主产区,柴达木、环湖地区和东部农业区中藏药材人工栽培主产区,以及西藏拉萨、昌都、山南和日喀则地区的青稞、油菜籽生产基地,西藏林芝、昌都、山南、拉萨、日喀则、那曲地区中藏药材生产基地。在特色畜牧业方面,重点在青海青南地区建立藏羊和牦牛生产基地,在环湖地区建立改良羊和杂种牛生产基地,在东部农业区建立细毛半细毛羊、改良羊和杂种牛生产基地,在柴达木盆地建立改良羊、绒山羊和杂种牛生产基地;在藏东南、藏北中部建立牦牛、藏羊生产基地,藏西北建立白绒山羊生产基地。
3. 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
青藏高原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农村牧区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要着眼于这两大优势资源,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劳动密集型农畜产品,建立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出口总量,提高农产品的创汇能力。
二、推进两大转变:观念转变和政府职能转变
1. 转变农业企业和农户的传统思想观念,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
农产品的竞争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提高出口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要提高内销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为没有国际竞争力就经受不住国外同类产品的冲击,生活水平提高了的国内消费者也不乐意接受。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从微观上来说,唤起农业企业和农户勇于竞争、善于竞争的意识,乃取胜之道。竞争的差距是具体的、表面的,竞争意识不强则是内在的、深层次的。确立竞争意识是开展竞争的发动机,是在竞争中取胜的内在因素。如果农业企业和农户自身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还没有认识到“不竞争就是死路一条”,那么,无论提供多少竞争取胜之道,都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1]因此,增强农业企业、农户积极参与竞争的意识,使农业投资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趋于合理配置,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和竞争优势。
2. 把政府职能的转变作为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突破口
(1)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随着农牧业结构的调整,特色农产品(油菜籽、豆类、反季节蔬菜、青稞、中藏药、畜产品)的发展初见端倪,但农业科技发展与农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因此,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强科学研究,强化技术推广应用,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青藏高原农业产业化科技进步的主攻方向是: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发展特色农业,重点开发特色产品加工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保鲜储运技术和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网络技术,用先进实用技术武装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最终产品的档次。深化农牧业科研体制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农牧业科研、教学单位进入农牧业产业化的主战场,对有些项目进行技术开发、科技承包,兴办各种科研、生产联合体和科技型企业。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推广效率。推广机制要市场化,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农业技术推广手段要现代化。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国际化的高素质农业科技队伍。从农业国际化需要出发,造就和培养一批跨世纪的学科带头人、高级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高级农业管理人才、农业科技企业家。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鼓励基层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多种形式参与农牧业产业化,支持发展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和技术市场。[2]
(2)长期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政策的基石,是农村经营制度的基础,也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础。长期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农业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既是农业生产的特殊规律决定的,也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决定的。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农业几乎都以家庭经营为主,说明家庭经营能够容纳不同水平的生产力。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核心是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这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力、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农户是市场主体,家庭经营是双层经营的基础层次,制度创新必须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这是保证农村改革坚持市场趋向的根本问题。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民务工经商的增多,一些地方特别是城市郊区的农民有了流转土地的愿望。由于目前农民的承包地承担着双重功能,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的社会保障,因此引导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经营不能急于求成。在土地流转中要特别强调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农业国际化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农业经营体制的竞争。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为青藏高原特色农业参与农业国际化竞争提供动力和支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青藏高原特色农业竞争力、应对农业国际化竞争的现实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仅是生产、加工、销售的连接,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经营体制,也将是青藏高原特色农业跻身国际市场、参与农业国际化的有力保障。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着眼于青藏高原特色农业参与农业国际化竞争,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实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是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建设。要培育大型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特别要在青藏高原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特色种植业和畜牧业产品领域,创造一批有规模的出口创汇名牌,鼓励和吸引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企业进入龙头企业。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二是加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尤其是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布局,逐步形成专业化、区域化的商品生产基地。加大对特色农产品基地的投入,搞好服务组织和生产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开辟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网络,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建设。四是积极扶植适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广大分散的农户为了抵御市场和自然风险,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而作出的现实选择。发展初期存在很多不足,与国际合作联盟原则相去甚远,特别需要精心呵护。同时,基层政治组织在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外部推动作用,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实施机制与环境,促进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开辟一条切合实际的有效途径。五是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完善合同契约制度,严格合同管理,约束经营主体行为,保护农民利益。
(4)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目前农民贷款难、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难、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其中既有资金供应方面的原因,也有信用制度不完善的因素。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村金融改革。一是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能够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形成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共同发挥作用的农村金融体系,增加农村资本流入;二是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重点是明确产权关系和管理责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农村信用社要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面向农村、面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充分发挥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同时国家要给农村信用社以必要的政策支持。三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政策。通过贴息、减税等形式,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贷款,增加对农村的资金供给。
三、完善三大支撑体系:农业支出保护体系、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 农业支出保护体系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用好绿箱政策,用足黄箱政策”。首先,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质量标准与市场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次,实施积极的财政支农政策,对于缺少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品种转产给予财政补贴和技术支持。实施税收优惠,减轻带动辐射能力较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运销企业的税收负担,并运用农林特产税促进农业结构创新。再次,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国内支持“微量允许标准”条款,我国农产品的价格支持与补贴还有较大的调节空间。从青藏高原实际情况出发,财政应加大对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和一些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力度,在深化农产品流通体系改革的基础上,调整价格支持补贴结构,提高补贴效率,尤其是要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把支持与补贴的重点转向农业生产环节。第四,可考虑设立农业结构调整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发展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为在结构调整中收入受到影响的农民提供补贴。这是国际上一些国家通行的做法,也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则。[3]
2. 农业标准化体系
1992 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和环境优势实行非关税性的“绿色贸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形势趋于不利。近年来,我国部分出口产品及其包装因不符合某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法规和相应环境指标的要求,已蒙受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必须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切实提高青藏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抓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以标准化手段提高农产品质量与效益,为提高青藏高原特色农业国际竞争力提供技术保障。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中心,以科学技术为动力,以农业生产实践为基础,在世界贸易组织条款规定的框架内组织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规范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以保证农业结构调整、产品质量升级、进口贸易和农民增收的需要。二是强化农产品质量标准的示范效应。在制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特色农业区域开发、技术推广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创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用标准化手段规范农产品生产,评价农产品质量,培育名牌农产品,促进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和管理,尤其要加强对特色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四是加强国际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重点研究和采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国际兽疫局(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国际植物保护联盟的标准,以适应农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3.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首先,着力解决县乡“五站”(农业技术推广站、林业工作站、水利工作站、农业机械化管理站、畜牧兽医管理站)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和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面向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经费保障机制和通过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增加人员收入的分配激励机制,使之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其次,要加快建立以“五站”为主体的综合服务实体。同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户进入市场的客观要求,积极抓好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民间流通和服务组织建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第三,为了衔接农户与市场,解决特色农产品卖难问题,在专业化初始阶段,基层政府直接出面组织流通生产,鼓励农、林、水等生产部门向流通领域扩展。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西部和边疆项目)“基于农户需求视角的青藏高原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9XJA790001)的阶段性成果。
[1]杨雍哲.转变观念是提高竞争力的先导[J].农业经济问题,2002(12):2-5.
[2]鲁临琴.青海农牧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攀登,2004(1):82-84.
[3]牛若峰.在WTO 框架下加强中国农业的国内支持政策[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