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时期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12-01-28刘根荣

中国流通经济 2012年8期
关键词:流通城乡现代化

刘根荣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

转型时期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刘根荣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

当前,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发展严重滞后,农村流通经济环境较差,流通基础设施落后,流通管理体制不到位,流通渠道不畅,流通组织不发达,流通秩序混乱,导致城乡之间商品流通渠道淤塞、流通不畅,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的物流成本与综合成本居高不下,既阻滞了农民增收和即期消费,又加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负担。为推进我国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必须把握好五个方面的关系:一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着力构建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的动力机制;二要处理好农民与市场的关系,积极培育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微观主体;三要处理好城市与农村的关系,通过实施城乡流通一体化战略来促进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建设;四要处理好政策导向与市场取向的关系,制定并完善促进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公共政策;五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推进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的项目建设。

转型时期;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

一、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城乡流通差异依然显著。转型时期,中国农村流通体系发展滞后情况依然严重,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阻碍了城乡经济良性互动循环机制的实现。因此,构建现代化的农村流通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与改革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在目标。这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根本要求,是加速城乡与区域统筹发展的必然路径。实施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发展战略,有利于发展农村现代服务经济,构建便捷、安全、公平的农村流通网络体系,维护农民利益,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利益均等化;有利于促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农村与农业聚集,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近五年来,国内已有学者对农村流通体系问题展开了研究。例如,程国强在肯定农村市场规模扩大、交易方式与流通业态提升、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现状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存在城乡市场规模差距持续扩大、农村地区市场流通差距扩大、流通方式与经营业态较为落后、流通基础设施不足、流通主体实力弱、市场管理滞后等问题,认为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化流通方式与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1]文启湘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商品流通领域存在“小、弱、旧、乱、差”等问题,提出积极组建以农家店为骨干的农村消费品经营网络、拓宽和强化农产品批发流通渠道、发展农村连锁经营及其服务体系、构建农村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组建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网络、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六项建议。[2]张斌认为,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和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制约,我国在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在农村工作中“重生产、轻流通”,致使农村流通体系无论在基础设施、流通方式、经营业态、流通主体实力、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处于落后状态,并提出了促进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对策。[3]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课题组对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进行了专项研究,提出了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五大重点,即建立高效的农村现代管理协调机制、农民以组织化方式进入流通领域、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公益性农产品批发体系、构建公益性农业生产资料批发体系、构建现代化农业物流体系,最后还提出了支持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财税金融政策。[4]王新利、吕火花研究了农村消费与农村流通体系的关系,认为只有解决农村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才能改变农民的消费方式,提高农民的福利。[5]

有些学者把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问题放在城乡一体化战略的背景下来考察。例如,宋则明确提出了“构建城乡一体化交换体系和现代流通服务体系是重中之重”的鲜明观点。他认为,将农村市场作为建立畅销体系和现代流通服务体系的重要启动点,不仅可大大缓解工业品的滞销积压,而且可缓解农产品的滞销积压,使全局走活,因此政策的要点是,建立城乡一体化、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运用经济杠杆促进城乡产品购销重新活跃起来。[6]宋则还提出,要根据商业、服务业在城市发展迅速、竞争激烈而在农村严重不足的强烈反差,从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畅销服务体系的角度出发,重新考虑商业资源的合理配置,鼓励商贸、服务体系突破城乡、所有制和主管部门界限,向农村多渠道延伸、渗透,设立以连锁经营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商业网点,加快农村商品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7]马龙龙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实施重点是流通体系再造弥补市场短板”的重要观点,认为城乡流通体系在市场客体(商品)、市场主体(经营主体与经营方式)、载体(流通渠道)、秩序、管理体制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并提出了从四个方面推进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建议。[8]洪涛认为,建立城乡流通产业一体化格局是理论和认识的重大突破,意味着我国旧的城乡关系向新型城乡关系的转变。他在对我国城乡流通关系进行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研究了城乡流通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乡流通一体化的基本设想与基本原则,提出了推进城乡流通产业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9]朱智、赵德海对城乡商品流通市场一体化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发展思路、策略选择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国城乡商品流通市场一体化的具体政策和建议。[10]张如意、张鸿分析了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主体缺失的现状,提出要以大型农资企业为核心的多元化农资流通主体、以连锁超市为核心的多元化日用品连锁主体、以农业合作社为核心的多元化农产品流通主体,建设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11]

总之,国内关于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达成了一定的理论共识,但仍然有待进一步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二、转型时期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发展严重滞后,这主要表现为其在流通经济环境、流通基础设施、流通管理体制、流通渠道、流通组织、流通秩序等各个方面远不及城市流通。这种状况导致城乡之间商品流通渠道淤塞,流通不畅,农民面临“卖难”与“买难”并存的不利局面。同时,也导致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物流成本与综合成本居高不下,不仅阻滞了农民增收和即期消费,而且加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负担。我国农村流通体系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流通经济环境较差。与城市相比,农村流通经济环境差主要表现为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由此决定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诸多因素都落后于城市。从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看,城乡差距显著。据统计,2006~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1759.5元、13785.8元、15780.8元、17174.7元、19109.4元,而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587.0元、4140.4元、4760.6元、5153.2元、5919.0元。日益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导致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巨大,2006~ 2010年城乡消费水平对比值分别为3.7、3.7、3.6、3.7、3.6。而城乡消费水平的差异又决定了城乡消费结构的巨大差异。以2010年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的数量为例,城镇居民拥有洗衣机96.92台、电冰箱96.61台、彩电137.43台、空调112.07台、家用电脑71.16台,而同期农村居民仅拥有洗衣机57.32台、电冰箱45.19台、彩电111.79台、空调16.0台、家用电脑10.37台。[12]

二是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落后。在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城市取得了大量的优质资源投入,无论在交通工具、道路设施、物流中心、市场建设还是在其他流通基础设施方面都存在城乡差距。城市流通基础设施众多,现代化水平高,功能完善,而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薄弱,专门的商业设施缺乏,多以粗放式的农村集贸市场为主,经营设施因陋就简,“脏、乱、差”现象严重,现代化程度低。

三是农村流通管理体制不到位。在流通管理体制方面,城市形成了较为完善和严格的管理体系,涉及的行政部门众多,如工商、税务、质检、物价、卫生等部门共同承担城市流通的管理职责,构建起了较为安全的商品流通体系。相对城市而言,广大农村地区的商品流通过程则监管乏力,主要体现在相关职责部门服务农村流通市场的基层人员配置不足,业务素质较差,监管职责落实不到位,对农村集贸市场的管理流于形式,只是简单地收取摊贩的市场管理费。

四是农村流通渠道不畅。所谓流通渠道是指商品从生产到达消费领域的全过程,而流通渠道是由流通环节连接起来,流通环节越多,流通渠道越长。根据不同的产品生产与消费特性,应该建立不同的产品流通渠道。但总体上,无论从流通渠道的深度还是广度来看,农村商品流通渠道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商品流通渠道。相对于城市便利的流通渠道而言,工业品下乡渠道不畅,流通环节过多,层层加价,导致农村市场上各类消费品的价格高于城市同类商品的价格。而从农产品进城的角度而言,由于农产品销售渠道过于狭窄,市场供求信息不灵,缺乏必要的物流设施,如冷链运输与储藏设施匮乏,导致农产品经常出现“卖难”的局面,使农民增产不增收。

五是农村流通组织不发达。流通组织的城乡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流通中介组织不发达,许多农村的农产品流通仅仅依赖于少数经纪人的贩卖活动,使农民在价格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恶意压价现象严重;二是服务于农村的批发、零售及物流企业少,规模小,流通产业组织不发达。在农村,零售组织多为小卖部、夫妻店、流动商贩、集市摊贩,缺乏超市、大卖场以及连锁化的现代商业零售店,原有的农村供销合作社已经名存实亡。与城市中丰富的流通业态以及大规模的现代流通企业相比,农村流通产业组织明显落后,服务能力及服务水平低下,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在客观上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的格局。

六是农村流通秩序混乱。流通领域“假冒伪劣”横行是中国转型时期市场秩序混乱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面临着这个共同的市场顽疾,只是农村流通市场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城市流通体系拥有较为严格的各类监管力量,且作为城市流通主体的各类超市和大卖场等商家自律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城市商品流通秩序较为规范、安全。而不法商贩、厂家把农村作为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主要市场,不仅在农村市场上出售各种伪劣的工业消费品(如洗发水、鞋帽、服装),迎合部分低收入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还出售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等伪劣农资产品,坑农骗农,给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处理好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的五对关系

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流通基础设施、流通技术与装备、流通方式、流通管理以及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的现代化。它既是一个长远目标,又是一项长期过程,必须考虑当前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流通领域对外开放等现实因素,从组织、制度、技术等方面寻求突破,形成人才、资本、技术等优势资源在农村流通领域的聚集,创造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良性发展的机制。因此,在推进我国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着力构建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的动力机制。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必须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政府推动是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外在动力,而市场驱动是一种在利益诱导下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内在动力,必须保证流通主体的自由决策权,必须打破身份歧视,而这些又恰恰需要政府推动,共同推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形成。从转型时期的特殊性来看,制度性因素无疑是阻碍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形成更为突出的因素。这说明,在推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政府推进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能动性非常重要。转型时期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关键在于,让农民获得一个公平获取生产要素的机会,取消限制农民进入流通领域获取先进生产要素的体制障碍和政策障碍。因此,必须以创新为动力,依靠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从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上来推进农村流通体系的现代化。

二要处理好农民与市场的关系,积极培育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微观主体。从宏观层面讲,转型时期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形成的障碍主要是历史与制度方面的原因;从微观层面讲,根本原因在于流通主体缺失。从整体来看,农村流通经济没有形成良好的微观基础,农民处于组织化程度极低的散乱状态,信息不灵,市场意识差,导致农民难以适应市场,处于极端弱势地位。农村现代流通体系难以形成的关键在于,农户组织化程度低以及缺乏现代化流通组织载体。因此,培育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微观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为培育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的微观基础,一方面可以通过“农超对接”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建立农村流通现代化的组织载体;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政府应提供条件,允许农民组织起来,在政策取向上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尊重农民的创造,总结农民的经验,制定政策、程序和办法,鼓励农民创建完全属于自己的合作组织。

三要处理好城市与农村的关系,通过实施城乡流通一体化战略,促进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建设。

实施城乡流通一体化战略,必然要求推动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建设,要以城市为基础进而向城郊及农村地区覆盖,建立静脉式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和相关路径。大型流通企业是建立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最为重要的载体,承担着消费品从城市向农村流通以及农产品从农村向城市流通的双重任务。服务城乡的大型一体化流通企业具有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流通要素的聚集能力,可以通过其农村流通网络与城市流通网络的整合,通过“流通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流通企业+农户”等多种农商对接模式,建立城乡双向低成本流通路径,推动农村流通体系的现代化建设。

四要处理好政策导向与市场取向的关系,制定和完善促进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公共政策。政策导向是对市场取向的调整与纠偏,在具体公共政策的选择上,必须抓住流通业信息化、网络化、标准化、连锁化、国际化的现代化发展趋势,制定农村流通产业发展战略;要注重对农村流通服务体系的公共财政投入,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构建农村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发展连锁商业,建立农村商品流通信息网络;要健全流通法律体系,严厉打击农村市场假冒伪劣现象,维护农村流通秩序;要加大对农村流通组织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服务城乡的大型一体化流通组织,在税收、土地以及信贷方面予以支持;要支持那些服务城乡的大型流通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带动农产品出口等。

五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推进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的项目建设。现代化的农村流通体系包括两大流通平台(即流通信息平台和物流配送平台)和五大网络(即农村日用品与农资连锁销售网络、农产品购销供应网络、农用工业品代理配送网络、农民生活服务网络、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网络)。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需要制定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战略规划,但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必须“以点带面”,通过有选择性的重点项目建设来推进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进程。2005年2月以来,商务部在全国组织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以及“信福”工程。这些旨在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的工程极大地加快了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完善了农村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了现代流通产业的先导作用,促进了城乡流通一体化良性发展格局的形成。因此,项目建设是建立现代化农村流通体系的主要着力点,要继续推进“万村千乡”等工程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农村连锁商业,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实现农村流通体系的现代化。

[1]程国强.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7(4):59-62.

[2]文启湘.加快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66-68.

[3]张斌.当前农村流通体系问题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08(5):35-36.

[4]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商务发展报告2009[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119-128.

[5]王新利,吕火花.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6(3):69-71.

[6]宋则.发挥现代流通服务业在产业链中的带动与反哺作用(下)[J].商业时代,2006(17):10-11.

[7]宋则.商贸流通业增进消费的政策研究[J].财贸经济,2010(11):77-81.

[8]马龙龙.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市场体系建设[J].新华文摘,2011(6):54-56.

[9]洪涛.我国城乡流通业协调发展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10(7):9-12.

[10]朱智,赵德海.我国城乡商品流通市场一体化研究[J].财贸经济,2010(3):130-135.

[11]张如意,张鸿.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村商贸流通主体的培育[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0):27-32.

[1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336-359.

A Research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Circulation System in Transitional Period

LIUGen-rong

(Xiamen University,Xiamen,Fujian361005,China)

At present,there are some problems with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circulation system,such as the lagged behind development of rural circulation system,the poor economic environment of rural circulation,the lagged behind infrastructure of rural circulation,the not in place rural circulation management system,the not smooth rural circulation channel, the undeveloped rural circulation organization,the disordered rural circulation,and the high logistic and comprehensive cost that not only hindered the increase of farmers’income and immediate consumption,but also increase the cost of living of citizens.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circulation system,we should exactly balance five couples of relations.We should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 between market and government to set up dynamic mechanism for Chinese rural circulation modernization;and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 between market and farmers to cultivate the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 of rural modern circulation system;and correctly handle the rural-urban relation to push forwards the rural circulation system modernization by rural-urban integration strategy;and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 between policy orientation and market orientation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public policy to encourage rural circulation modernization;and correctly handle the whole and parts relation to accelerat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rculation modernization projects.

transitional period;rural circulation system;modernization

F252

A

1007-8266(2012)08-0025-05

*本文系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促进我省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2B137)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城乡一体化大流通体系的构建路径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2YJA790083)的研究成果之一。

book=29,ebook=317

刘根荣(1970-),男,福建省三明市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流通经济。

陈静

猜你喜欢

流通城乡现代化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城乡涌动创业潮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