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本魅力 实现读写共赢
2012-01-28黄春艳江苏省无锡市梅梁中学
■ 黄春艳(江苏省无锡市梅梁中学)
语文姓“语”名“文”,学生学语文的目的,不仅是要能读懂文章,还要学会写文章。可见,教会学生写作,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一直存在作文次数少(一单元一次)、间隔时间长、内容单调的问题,导致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凭借文本语言,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阅读课应成为学生写作方法习得的主渠道和习作训练的练兵场。在教学实践中,我运用以课文为凭借、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以发展思想能力为重点、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的训练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文以鲁迅《社戏》为例,谈谈促进学生读写结合的几种方法。
一、激发作文兴趣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课堂作文教学训练的前奏和生命。布鲁诺说过,“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学生不喜欢写作,根本原因是对作文缺乏兴趣。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进而乐写。
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感情的触发点,从而使学生进入创作的最佳状态,给学生营造一种活跃的思维环境,鼓励他们进行创意和设想。
其次,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感情氛围,让学生浸染其中。《社戏》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这种情感体验,能使作者和读者的感情熔为一炉,迸射出耀眼的火花。整体感知本文情感后,我为学生朗读了我描写自己童年的一段话:“家门口一棵繁茂多枝的老树是我童年的快乐所在。我时常熟练地蹬爬,不多会儿就稳稳坐在一根合适的枝头上。惬意的微风,悦耳的鸟鸣,清远的花香,变化的云朵梦幻般地长久定格在我童年的画面里。”学生听后,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提起笔来跃跃欲试。可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写作的感情琴弦,营造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
二、讲评文章选材
新颖而能很好地突出中心主题的题材,往往是作文取得成功的前提。很多学生在作文材料的选取上生搬硬套、轻重不分,作文成了没有重点的流水账。这就需要教师对材料进行合理的改造与点化。
通常来说,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能深刻、生动地突出中心的,就是重点材料,应该详写;与中心思想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略写。只有做到浓淡相宜、详略得当,文章才眉目清楚、中心突出,才能使读者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心感其情。
《社戏》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刻画一群栩栩如生的农家孩子形象,赞扬他们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优秀品德,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为了表达这一中心,鲁迅先生在选择材料上,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包括看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看社戏的过程和看戏后归航,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则简略带过,用笔非常高明。详略之间又并非截然分开:详写中间也夹杂着略写,略写也不都是笼统的交代。为了强化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我请他们就自己的任意一篇文章的选材谈谈得失的经验教训,大家都有不小的收获。
叶圣陶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言。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因合而言之。”作文教学应当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这种口头作文的训练不仅使学生通过自评的方式进一步掌握了选材的技能,而且启发了他们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三、描摹人物形象
塑造性格鲜明生动而又具深刻内涵的人物,是叙事作品创作的中心任务。首先,从文学的本质上看,人物是作家对作为社会实践的人的审美反映的成果,亦即文学是写人的,是“人学”。作家只有通过对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格的描写、刻画,才能对社会生活做出审美的反映。其次,从题材的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来看,人物亦处于主导地位。
《社戏》采取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当然领袖。“我”之所以能看上社戏,主要是因为有双喜出主意、打包票。这个形象,是令人深深喜爱并难以忘怀的。成年人里的六一公公,着墨很少,但几笔勾勒极其准确,写出他的宽厚、淳朴、好客、热诚。“我”之所以认为这一夜的戏好、豆好,原因就在于这片乐土上的人好。
趁热打铁,我让学生用白描的手法,对班上任意一位同学进行描写,现摘录如下:
短发,白净的脸上有着一张薄薄的嘴,和别人讲话时,不停地做着各种手势,就像一个盛气凌人的领导。
他长得很矮,圆的脸,大眼睛,额头上有一道深深的疤,据说是小时候爬树磕的。
……
从大家热情参与的积极性来看,学生们的思维被激活了。由于学生思维的解放,加之教师的点播引导、鼓励和启发,课堂作文训练成了学生快乐作文的田园和灵感创作的源泉。
四、练习景物描写
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有情,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难以感人。同时,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入作品中,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和陶醉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情景中,获得美的享受。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在的情感,往往就要用到修辞。修辞用得好,能把景物写活,能把景物直接写入读者的心里。
细致传神的景物描写是《社戏》的一大亮点。鲁迅以写意的手法,略略几笔,把江南水乡美丽如画的景色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景物描写,不但表现了“我”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而且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江南农村的极度热爱。有了前面兴趣的激发,要求学生描写自己童年时家乡的景物就水到渠成了。
五、变换写作体裁
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慧眼和才能,灵活地驾驭写作课堂,精心准备作文训练的内容和材料,追求作文训练的新意,从而使作文训练有的放矢,形成一个科学严密的、多元化快速作文的运行系统。
《社戏》一文共写了七件事,按照它们对塑造人物、表达中心的不同作用,叙事的详略不同。由于材料本身具有发散性,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很广,我组织学生成立“话剧创作团”,学生对这样的训练感觉十分新鲜。在教师的诱导和启发下,有的小组写了“看社戏前的波折”,有的写“看戏后归航偷豆”,还有的写“六一公公送豆”等。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语言表达也自然酣畅起来。
六、效仿生动语言
《社戏》这篇小说的语言生动、简练、幽默。如写“我”想看社戏而不能去时“急得要哭”,“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写可以去看戏时,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生动地写出了“我”如愿以偿的喜悦。小说的许多语言幽默风趣,如“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把“高等动物了”活用为动词,既贬斥了牛,又写出了“我”的窘态。我除了引导学生体味这些语言外,还鼓励学生模仿。
七、学习精彩结构
《社戏》的结构可谓波澜起伏、匠心独具。尤其是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使文章曲折摇曳、变化生姿。针对这一点,我让学生选择自己的任意一篇文章,按照这个思路进行修改。结果,很多学生的作文较好地做到了“尺水兴波”,呈现出一派异彩纷呈的局面。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我充分挖掘了文本的魅力,采用了听、说、读、写四大板块有机结合的方式,把语言形式的运用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精心为每篇阅读课文设计“读写结合训练点”,随文练笔,力争每节课都让学生动笔练习,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从而使学生最终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心有所动、情有所发、写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