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耕种好语文学科宝贵的“自留地”——校本课程

2012-01-28李春来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校本学科语文

■ 李春来(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一、正名

在我国,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小立课程,大作工夫”“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等。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学程”更为准确。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行,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流程和步骤,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新中国成立以后,受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还很少出现。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认为: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时至今日,我国课程结构慢慢走向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制已初步定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是以学校为基础,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和周边社会环境,由学校自己决策、教师自主编制的课程。语文校本课程是校本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很好地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背景及意义

为什么说语文校本课程是“自留地”呢?王富仁先生在《当前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根据》一文中,列举了我国曾出现的三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国家主义教育模式、社会化的教育模式和政治主义的教育模式。他认为,国家主义教育是因近现代国家落后受辱、产生了现代化要求而诞生的,是民族复兴和崛起的必要阶段。只有通过国家的努力,才能把较少的财力和才力用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迅速实现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自主独立和强大。

既然国家主义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一个时期内国家急需的高级建设人才,那么全部教育的过程就是为培养这样的人才设计的,它把实现这个最终目标所需要的道德观、价值观、知识技能,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成一个过程,并且分别由小学、中学、大学这些不同的教育阶段来完成。不同教育阶段的作用和意义是在完成整个教育目标中获得的,它们只处在国家整个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上,必须按照国家的指令性大纲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这决定了国家主义教育下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统一性。尽管今天高考已经下放到各省自行命题,但从根本上讲,国家主义的教育模式在短期内依然不会改变。在这样一个统一的教学目标下,语文教师渐渐失去了对每一篇课文进行开放性解读的可能性,被迫做定论式的、照本宣科式的讲解,而学生只能成为被动的接受者。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教育的独立性加强了。时至今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容,国家已清楚地意识到,决定一个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不仅仅是少数高级建设人才,全民素质的提高是更重要的因素。教育应该首先是“人”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人才”的培养。“人”的培养的基础不仅是国家具体的现实需要,而且是受教育者本身的现实需要。学生需要发展,但这种发展必须是合乎成长规律的,不能用外力扭曲它或者生硬地改变它。此时,国家的课程要照顾到全国各地的共同需要,因此具有极高的普遍性,而缺乏各地不同的地域性需要。就此而言,一方面,学生的发展必定有个性需要以及适应现实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师也从以往的领导者转换为平等中的首席,根据学情整合教材和选用教法。

目前方兴未艾的校本课程,正是一块上好的“自留地”或“实验田”。校本课程从开发到实施到评价,学校和教师都有极大的自主权。其地位或许不高,发展也还有限,但是一所学校课程建设的个性将会从中得到最鲜明和集中的体现。

三、原则及策略

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我非常赞同万伟老师提出的“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基点”:以学生为基点——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人性化、活动化;以学科为基点——实现课程的综合化、统整化;以社会为基点——实现课程的社会化与生活化。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考虑语文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学情调研,有的放矢

课程编制的依据,需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中生成,通过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积累素材和母题,使学生需要与社会资源成为校本课程的创编基础。

本校今年在高一年级开设了语文的五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古文字浅识》《〈红楼梦〉选读》《诗佛王维》《曹禺戏剧选读》《名著影视欣赏》。草创之初,只急于提供一些选择,把课程开出来,未虑及做学情调研的事情。于是,学生在选择的时候出现了较大差异,选非语文学科为多,即使选语文学科也极不均匀。这固然跟学生喜欢轻松有趣的心理有关,但也说明学校在编制课程的时候,并未把学生的需求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后来,在已开的课程进行中,教师们主动征求学生的意见,虽是亡羊补牢,但意义不小。

因此,在编制校本课程之前,如果能进行充分的学情调研,那么我们的校本课程可能会受到学生的青睐。当然,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唯一的根据,投其所好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也应有自己的术业专攻和精神追求。

2.课程整合,开阔视野

有的学校在开设校本课程的时候,把校本课程上成了必修课的补习班或提高班,这是一种应试教育下的短视行为。当社会不再由学历高低简单地区分为贫穷和富裕两个阶层,每个社会成员对子女的关心就不再是考试分数的多少,而是子女生活幸福与否。那时,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再是升学率的要求,而是对整个教育过程产生更敏锐的感受,对学生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能力有更多的关心。

在学校里,我们可以把所有的知识分为九大学科和音体美,彼此泾渭分明、各成体系。但是生活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浑然一体的。我们可以把任何一个生活现象分解到各个学科领域加以研究。但是,我们是否能够教会学生将学科知识加以整合,去理解生活、适应生活、创造生活呢?必修课程有很多现实条件的制约,而校本课程可以把现实生活作为立足点和归宿。我们应当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整合现有的学科资源,使其成为有较强现实性和综合性的学科。

3.形式多样,寓教于乐

现代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越来越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常规的语文课堂在新课改的浪潮下逐渐走向民主、平等和开放,但是,受考试的制约,“填鸭式”的教学还大有市场。因此,校本课程的实施重视创设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教育氛围,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发展。

语文学科校本课程虽没有理化生学科的实验要求,但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会、主题演讲、专题辩论、征文比赛、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度。同时,根据学校的条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加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甚至还可以利用当地的条件,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应该轻松快乐且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评价方式也应该淡化严肃的书面考试和分数,强调学科的发展功能,提倡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尽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语文校本课程的过程和结果的资料,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相对于结果更注重对过程的评价,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小结

校本课程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主要目标,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和现实要求。当然,教师也应该有相当的自主性并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学校要想寻求特色发展也必须重视和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发展。校本课程不是国家统一要求、统一计划的必修课程,也并非一般的选修课、活动课,而是实实在在立足学校的、学生的、教师的课程,其地位虽不能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提并论,但其重要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每一所学校好好思考。

参考资料:

1.钟启泉《课程的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文彦、蔡明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孔庆东等著《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

4.王富仁《语文教学与文学》,广东教育出版社。

5.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校本学科语文
【学科新书导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语文知识连连看